初中英语听说课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以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B(1a—1f)为例

2022-08-16 08:29:14徐娟萍
英语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设计说明听力初中英语

徐娟萍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并指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 2020)。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思维品质培养在初中英语课堂听说课的现状如何?该如何在初中英语听说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一、初中英语听说课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现状

在初中英语听说课堂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关注不足,认识不够

教师往往关注如何在阅读课或写作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忽略了在听说课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部分教师认为听说课只需完成书本练习,没有必要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或畏难情绪等因素影响,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模式陈旧,缺乏思维培养

初中英语听说课一贯采用“播放听力材料—完成练习—校对答案—跟读模仿”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单调、乏味,导致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听说目的模糊,一般以得到“标准答案”为终极目标(张洁 2018)。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以及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听说课中仅仅以训练听力技能为目标,对文本“不求甚解”,忽视了对听力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听力文本结构逻辑、语言特点、文化内涵的分析,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

下面,以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B(1a—1f)为例,探讨如何在听说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听前激发兴趣,开启思维之旅

听前活动主要用于热身和导入,需要激发学生听的欲望或说的兴趣,激活其相关生活经验与背景知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为其有效投入听说活动作铺垫。

1.猜谜游戏,进入思考模式

以猜谜的形式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专注课堂。本堂课伊始,教师设计了猜词游戏,即呈现一幅被遮住部分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What’s in the picture?”并给出提示:“It looks like a book.It can tell us the day,the date.It begins with the letter c.”

在学生猜出calendar后,自然引入星期、日期的询问和表达方法:What’s the date today?What day is it today?

【设计说明】通过猜谜游戏,让学生尽快进入放松、舒适的学习状态,同时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快速切入主题。通过给出首字母和提示信息的猜谜形式,立刻调动学生进入思考模式,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开启思维之旅。

2.借用图表,培养归纳能力

图表形象、直观,利用图表呈现知识点,不仅简单明了,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异同点,有利于其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他们对“What’s the date today?It’s December 9th.What day is it today?It’s Wednesday.”这两个句型比较熟悉,而本堂课要求会运用的句型是“What’s today?It’s Wednesday the 9th.”。因此,用图表呈现其异同点,见表1:

表1

【设计说明】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比较表达之间的细微区别,从而快速掌握本堂课的重要句型。对图表内容的观察、分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3.巧用插图,预测推知内容

插图是听力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插图中提取、获取信息,需要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插图和题目,从中发现信息或相关线索,结合已有经验或认知作出合理预测、推知、判断,从而训练其观察和思辨能力(赵筱菲2021)。

在听力1d前,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以下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at is the boy sitting on the sofa doing?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What does Andy want to do?Does he want to play soccer?

结合听力中的第一个问题:“Can Vince play tennis with Andy?”此处提问的是tennis,图中出现的却是soccer,为什么呢?到底是play tennis还是soccer,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以此引导学生思考、推测。

【设计说明】在听前利用现有材料,如插图、题目或者标题等,进行观察、分析、解读,以此对要听的内容进行预测、判断,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这个不断观察、辨别、归纳、分析的过程是不断加强思维训练的过程。特别是将图片和题目结合在一起考虑时,产生了一些认知冲突,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其发散思维,自由想象,激起思维火花。另外,在听前引导学生读题、读图,旨在培养其遇事不慌、冷静沉着面对的品质,根据已有条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相吻合。

(二)听中挖掘文本,训练逻辑思维

1.运用图式,理清文本框架

教材中的听力任务一般以考查细节信息为主,难度不大,若到此为止,会使学生对听力文本的篇章结构、文本内涵等处于知之甚少,甚至一概不知的情况状态。因此,可以结合具体学情和听力文本的特点,适当增加听力活动,如运用图式分析、梳理文本,帮助学生理清听力文本结构,挖掘文本内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文本中的听力任务有两个,分别是一听,即1d中回答问题“Can Vince play tennis with Andy?”;二听中解决1d中的表格,同时对之前的推测进行验证,弄清楚tennis和soccer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两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文斯的(Vince)活动安排,但是对文本的框架条理不甚明了。因此,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

三听:Lead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fill in the blanks,and then ask students to find out Andy’s questions and Vince’s answers.引导学生总结安迪(Andy)的问句为邀请(invitation),文斯的回答为拒绝,其中包含拒绝的原因(reasons)。根据文本表层信息进行罗列、归纳,以图式的形式进行呈现(见图1),文本的框架脉络就清晰明了。

图1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学生能结合时间进行活动安排。因此,从时间角度进行提问:“Why can’t Vince go to play tennis today/tomorrow/...?”根据时间线索绘制结构图(见图2),突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相关性;从时间维度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突出交流的前提是依据现实,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作出应答,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2

【设计说明】图式形象、清晰,能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发展的脉络,也能使他们在概括、归纳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学生通过图式能够对文本中的人物关系、整个文本的逻辑框架与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链式问题,挖掘文本内涵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灵动、思辩的课堂一定是充满疑问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思考。因此,在课堂中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且具有思辨性的问题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抽丝剥茧”,才能使其真正感知文本深义、领悟内涵。

在梳理了文本结构、内容后,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Q1:First why does Andy call Vince?

Q2:How does Andy make the invitation?

Q3:How many times does Andy make the invitation?Does he ask using the same way?

Q4:Does Vince accept the invitation?

Q5:How does Vince answer?Does Vince just answer no or sorry to turn down the invitation?

Q6:Why doesn’t he just say“no or sorry”to refuse?

Q7:So do you know how to turn down an invitation politely?

在上述问题中,Q1由文本浅层信息即可得知。Q2是承接Q1而来的。Q3需要寻找文本信息并归纳总结。Q4把问题聚焦于Vince turn down the invitation方面。Q5开始探讨how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文斯的回答中包含的内容。Q6在Q5的基础上提出,引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认真思索如何合理地turn down。Q7要求学生对前面的思索作进一步总结概括,形成新的认知,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升思维能力。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的基本信息和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设计问题链,引导其对故事的起因、发展进行梳理、反思、总结,让他们不仅关注听到了什么,还关注对话的具体内涵、实际意义。得出文中包含三次邀请,整个对话由三个话轮构成,不同的话轮表达方式类似又不完全一样,让学生明白发出邀请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作出应答时要给出自己充分的理由。在这样的问题链引导下,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一步步深入,明确了文本所要传达的真正意义,了解了用英语进行人际交往的正确方式,培养了逻辑判断能力。

3.挖掘听力文本,形成评价标准

教材具有经典性和示范性。特别是听力文本,不管是遣词造句还是朗读时的语音语调,都值得揣摩、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时间选取其中一部分或者一两句,重点让学生体会。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Sorry,tomorrow I have to play soccer and I have a piano lesson.”进行了重点倾听和跟读,要求“Listen and find which word is stressed”,注意and一词的读音非常突出,让他们仔细体会、揣摩and一词的读音带来的效果,突出说话者拒绝的理由的可信任,表示说话者的诚心。让学生模仿感知并尝试把句子的重音进行迁移,如改成强调时间,则重音随之改变,体验不同部分重音带来的不同效果。同时,提醒学生关注sorry一词及整句话在表达时的语音语调。分析其特点,就是使表达非常polite。那么,在表示拒绝时要注意什么?结论是要给出理由并有礼貌地表达,使理由更可信。至此,得出相关评价标准。

【设计说明】通过重音练习,形象地展示不同重音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体验更加直观、深刻。同时,在朗读、分析、体验中得出拒绝时的注意事项,即评判他人或自己与他人对话时的标准。这样,评价标准便产生了,这“行业标准”的设定不是由教师教授而来,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达成共识所形成的。它在实践中得出,得到学生认可,形成模式,最终被运用于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这个过程也训练了学生归纳、梳理、辨析的能力。

(三)听后活动设计,培养创新性、批判性思维

1.创设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材是工具,是手段。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必要时进行适当改编或拓展,以便让教材服务教学,产生更好的课堂效果。

在本堂课中,结合课本内容,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Let the students listen to another call from Bob,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Can Bob play tennis with Andy?(Yes)Does Bob accept the invitation?(Yes)How do you know?(It sounds great.)Why does Bob ask these two questions?(When and where shall we meet?Do I need to bring anything?)Then analyze the sentence patterns.(分别是It shows Bob is interested in the invitation.It shows Bob is kind and polite.)

让学生听一个由教师组织录制的音频,复习巩固已学的接受邀请(accept the invitation)的表达及注意点(如寻问更多的相关细节,以便为此作好相关准备,再次突出在应答时必须注意politely)。至此,形成了接受和拒绝邀请的评价标准(见下页表2)。

表2

【设计说明】本堂课的教材内容只提供了围绕拒绝邀请的对话,内容相对单一,因此,另外设计了一个对话,围绕同一话题开展,只是把拒绝改成了接受,让话题内容得到充实,同时让两种情景下的应答有了更加具体、形象的比较。这样便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不是简单照搬知识。这种积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补充的活动对学生后续的角色表演等创造性活动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激发了他们创造的欲望,真正培养了其创新精神。

2.角色表演,训练反思、创新能力

角色扮演是对语言的迁移和运用,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先让学生设计时间表,四人一组,由一人邀请,其他三人根据自己的时间表安排作出应答。

Make your own timetable and design 1 day free(见表 3).

表3

Get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of four.

Student A:make the invitation

Student B/C/D:accept or refuse the invitation politely and give proper reasons.

然后,运用前面形成的checklist评价反馈自己和伙伴的表现,根据标准指导校正接下来的语言活动。

【设计说明】结合文斯的时间表,开展邀请,让学生在交流、沟通时能依据时间安排,认真思考、应答,而不是信口开河,率性而为。因此,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首先要设计好自己的时间表,然后依据表格,对他人的邀请作出合适的应答。展现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标准对同伴进行评价,体会自己制订规则的掌控感、成就感,同时,促进他们思考,考虑如何让规则更趋合理化、科学化,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实际制订时间表,并由此开展对话,极大地发挥了创造性。

3.作业设计,训练批判性思维

运用评价标准对课堂中最后环节创设的对话进行再次修改、润色,促进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回顾和反思:

(1)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in 1d and imitate.

(2)Polish the conversation that you made in class according to the checklist and prepare to act it out in the next class.

【设计说明】作业设计和课型相结合,进一步练习语音语调,体会在“邀请和应答”这一人际交往中应有的合适的语气语调,对创设的对话作进一步修改、润色,并运用标准进行调控,使之更加趋于合理、真实。这一回顾、反思、总结、改进的过程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结语

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听说课作为英语教学的课型之一,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听说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根据听前、听中、听后各个环节,设计形式丰富的听说活动,深入挖掘文本,了解文本篇章结构,理解文本内涵等,让学生体验、感知、推断、反思、归纳、总结等,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真正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设计说明听力初中英语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大众文艺(2020年20期)2020-11-18 08:05:08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42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38
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Section A 1a—1c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次氯酸分解的数字化实验”设计说明
Unit 4 Making the news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