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连线·拓面·筑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理路

2022-08-06 08:24:32宋亚峰
职教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

□宋亚峰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1]。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四链”有机衔接,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为了破解我国产业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求侧“两张皮”的现象,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2017年的《意见》为起点,又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中重申了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时代意义与具体举措。与此同时,地方层面也出台了省级和市级产教融合深化意见近30份。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工程愈来愈受到政府政策和职业院校的重视[2],并在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打造产教命运共同体有其内在逻辑理路。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是涉及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系统工程,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的复杂性。这一过程涉及政、校、行、企等多元主体的相互作用,涉及资本、技术、场地、人才、管理等多元要素的流动,涉及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四链的动态耦合,同时也包含产教融合型城市等关键节点、产教融合型行业等核心支点、产教融合型企业等特定重点(见图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过程体现出有规律可循的内在机理,本文将从产教融合点、线、面、体等不同视角探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理路。

图1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分析框架

一、定“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核心节点的培育

关键节点的培育与打造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础与前提,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这一系统性复杂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产教融合的核心节点,这些核心节点是构筑产教融合关系线、合作面、共同体的基本依据。

(一)学校端:科学发展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各级各类学校

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办学主体,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单元。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过程中教育端的核心节点。根据2022年3月1日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达1.13万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建设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学校体系;在职业学校内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1486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等职业院校数占整个高等院校数的55.08%,占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大半壁江山”。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核心节点,承担着培养多元化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使命。因此,促进学校端核心节点的培育,不断促进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特色发展,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职业学校的具体定位。其中,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应通过多样化的学校分类、多样化的专业、学校分流与课程选择等途径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发展。作为职业教育重要主体的高等专科职业教育要通过特色化发展[3],发挥其对整个职业教育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明晰时代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设置和布局,革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深化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新时期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为培育产教融合教育端的核心节点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骨干校、示范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核心节点“关键少数”的“高”“强”“特”,发挥关键节点的示范引领效应,培育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产教融合教育端关键节点,支撑和引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企业端:充分调动各行各业不同规模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在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通常运用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向社会提供各类服务和商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规模大小,可以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可以分为内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等,内资企业又可以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存在规模庞大的各类企业,具体来看,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99375个。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多元方式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具体办学过程中,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运用设备、管理、资本、知识和技术等各类要素参与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具体办学过程中,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多元方式。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开发、教材教辅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制度制定、人员互派等多元方式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行动和参与深度是有差异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行为的差异性主要受到企业的类型、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属性、企业的技术偏好、政府政策、企业的人才开发策略等多维要素的影响,其中,企业个性特征方面的各要素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最为显著的要素。

具体而言,企业的规模和属性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体形式的关键性因素[4]。从企业类型来看,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带有明显的成本偏好特征,而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则带有鲜明的技术偏好特征。因此,应根据不同类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行为特征和参与动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充分调动不同类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特别是应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等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关键节点的培育,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三)行业端: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

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作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之一,在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在相关产业具体行业的人才需求预测、人才素养要求、职业生涯发展和专业目录与各类专业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最先把握本行业的技术前沿和技术变革特征,对行业人才素养的变迁也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我国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有较长的历史,但是随着20世纪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行业办学的职能逐步进行了剥离[5]。行业办学职能的剥离使行业这一重要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深度逐渐弱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与此同时,职业学校教育与行业之间的“鸿沟”也在不断加深。

行业组织是同一行业和同一领域社会组织“抱团取暖”的产物,通过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和自我服务,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以维护行业组织成员的权益。行业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团体承担着多元的公共服务职能,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等单个组织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此时,就需要行业组织在学校和企业等关键节点之间发挥“信息库”的作用,有效协调职业院校和不同类型企业的利益诉求,以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行业组织也可以发挥监督评价和决策咨询功能。在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使其深入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的“行业”理路。

(四)政策端:逐步完善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着全国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统筹规划职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本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在本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协调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具体的工作职责。各级政府通过各类政策法规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结构,要根据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首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1年)明确提出要“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1996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明确提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第二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明确提出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第三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则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第四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明确提出“产教融合”,并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基本原则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7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份专门关于产教融合的意见,从不同方面勾勒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四梁八柱”。随后,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层面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在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也有二十多个省级行政单位发布了各省的产教融合深化意见。这些政策文件促进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保障节点。

二、连“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关键节点的互动

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节点,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这一系统性复杂工程的“四梁八柱”。在各核心节点培育的基础上,为了增加不同产教融合主体的良性互动和充分交流,需要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节点连点成线,形成不同线段交织的关系网,促进不同关键节点的有效互动。

(一)打通教育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职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及以上层次教育相衔接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培训体系组成。建设结构合理、定位清晰、纵向贯通的职业学校体系,打通产教融合的教育链是深化产教融合在“教”一端连点成线的重要举措。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体系内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是互补的,应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适度发展本科层次以上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与平台,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打通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完善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打通教育链,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二)理顺人才链:打造类型多元的人才供给体系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在个体层面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劳动者,要看其获得的技术技能能否适应生产实践的需求。根据人才结构理论,社会人才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主要类型,即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主要人才类型内部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子类型。如工程型人才可以细分为决策型、设计型和规划型三个子类,技术型人才则可以细分为中间型、执行型和工艺型等子类,技能型人才则可以细分为操作型和技艺型等子类[6]。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承担着各类社会人才培养的职能。职业教育作为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基础工程的职责,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面向生产实践服务一线,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打造类型多样的人才供给体系,理顺人才链,来实现“线”层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

(三)服务产业链:提升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

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要求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职业院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专业体系、培养方式和质量标准。学校的人才培养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并贯穿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面向市场,精准服务产业链各个环节是提升职业教育外部适应性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核心逻辑。

(四)链接创新链:强化职业教育的创新塑造能力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技术迭代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速度显著加快,产业链中的中高技术制造比重在逐步上升,中低端技术制造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全球产业链逐步朝着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多业态和生态化等方面转变,呈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专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使得生产实践过程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不同的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解决不确定性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创新要素驱动的重要性愈发重要。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制造业技术迭代升级的过程中,将形成链接多元创新主体的、通过研发创造和要素整合将知识经济化技术产业化的创新链。职业教育在为我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基础原理转化为生产技术专利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转化人才和技术转移人才,在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层次不断高移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也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面向不确定生产环境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通过创新能力的塑造,更好适应产业升级和岗位变迁过程中的现实诉求,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三、拓“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元主体的协同

职业教育作为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要求职业教育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全过程。由点到线的逻辑,打破了“各自为政”的实践困境,从线到面的逻辑,则要消弭“条块分割”的融合壁垒,通过发挥政、校、行、企等多元主体的比较优势,拓展多元主体“合作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做出批示指出 “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在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背景下,有效促进“四链”有机融合,是从点到线,由线成面,实现产教融合面拓展的重要举措。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面”的拓展,需要政、校、行、企等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和有效协同。在政策供给上,如何更好地统筹、协调和平衡劳动力市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核心诉求;在工作机制上,如何理顺部委统筹、央地联动、司局协同之间的关系,形成发展有关部门协同配合,政校行企职责明晰、同向发力、统筹协调的管理格局,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职业教育需要重点解决好的体制机制层面问题。体制机制事关职业教育内生活力和发展活力,为了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清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国家通过修订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以制度供给为抓手,进一步明晰了多元主体的办学职责,激发了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活力,形成了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合力。

在完善体制机制有效促进政校行企充分互动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同区域各级各类院校之间通过五年一贯制培养、专升本、学分互认、教师交流、学生竞赛活动交流、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享实训基地、建立特定类型的区域联盟等具体形式进行联动交往。通过面向市场,服务产业,形成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7]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机制。确保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深度和精度上不断延展,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由“线”到“面”的跃升,为形成更大范围的产教融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筑“体”:打造职业教育产教命运共同体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教育类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则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得到了法律认可,同时,也在实践层面取得了诸多典型经验。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要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把握时代的脉搏,明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明确方位才能找准方向,找准方向才能行稳致远。

为深化产教融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成为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行动指南。其中,《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做出了具体部署,并从“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层面勾勒了产教融合推进的“四梁八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的核心节点将基于特定逻辑,由点连线,从线到面,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实施主体的有效互动与协同。为了实现更持久、更稳定的产教融合关系,还需在各主体充分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多元方式打造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产教命运共同体,确保共同体中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形成“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持续深入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当前的实践中,通过职业教育集团、现代产业学院等不同产教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充分调动了职业院校、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了各类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不同主体比较优势的互补。不同形式产教命运共同体的打造,有效消弭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系统之间的鸿沟,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实现了职业教育产教的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只有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与活力。从空间层面来看,职业教育带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也只有在区域中才能具体实现。在央地联动、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首先需要打造省域层面的产教命运共同体,积极促进同区域各级各类院校之间的广泛协同互动,进一步优化同区域各级各类院校的联动协同治理,着力打造以专业为载体的校际交往联动主链条。在“产教城”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经济的现实诉求,打造不同层面产教融合的典型模式。各职业院校要根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因地制宜,通过打造自身的特色优势专业(群),为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提供实践载体。有效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适应力,形成休戚与共的产教命运共同体。

在省域协同的基础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在空间层面也要进一步促进城市群协同、东西协同、城乡联动,推动不同区域之间优势互补,进而实现不同区域错位发展与良性协同。以深化更大范围的产教融合,促进更高质量的区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群”的不断出现成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川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城市群的出现为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在更广泛的空间促进城市群层面的产教有机融合,也是形成职业教育产教命运共同体的行动路向。更大范围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需要进一步清除各类政策壁垒,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在不同区域间充分流动,实现更大范围的东西协同和“城乡联动”[8]。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产教命运共同体的打造,还需在现有融合模式基础上进行革新,根据产业链需求的变化、根据区域发展现实要求的变迁进行变革,不断创新不同层面产教融合的具体模式,培育宏观有序、微观合理、运转高效的区域产—教—城融合生态,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人人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