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建, 蔡丽华, 涂晓春
(1.武汉纺织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2.武汉工商学院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与思政课程不同,具有“滴灌式”特点的课程思政,通过与专业课程融合,利用丰富的专业资讯、企业案例、学术成果等专业教学资源,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1],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2]。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在专业建设上不断努力,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于2017年开始以教材建设为抓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本文以笔者主编教材《现代仓储管理与实务》(“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主讲课程“仓储管理与实务”(2021年湖北省一流课程)为例,探讨融合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
1.基于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思路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必须紧扣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探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既要遵循专业教材建设的规律和逻辑,又需顺应当前学生思想观念变化趋势[3]。在兼顾专业教材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及前沿性的同时,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导向[4]。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教材的内涵和外延都可以进行拓展,其内容除了涉及传统的理论、实务、案例等形式外,还要衔接最新的产业、行业、企业等资讯。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主体思路就是深度挖掘专业知识所涵盖和体现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要素,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融入专业教学,从而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振”[5]。
体现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的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是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最为基本的两个维度[6]。因此,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一方面,深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符合当代大学生社会文化心理的要素;另一方面,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开发具有时代性、主流价值观的要素[7]。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扎实的文献研究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把价值倾向和家国情怀准确、自然地嵌入课程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学习价值,端正学习理念,形成学习责任,在课程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滴灌”。
2.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建设过程
以武汉纺织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编写专业课程“仓储管理与实务”的教材时,从企业案例、行业发展、专业资讯等内容中挖掘传统文化《礼记·大学》与现代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反映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体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行编写。其中,格物、致知和爱国、敬业元素激发学习动力,诚意、正心和诚信、友善元素端正学习理念,修身、齐家和文明、和谐元素实现学习价值,治国、平天下和富强、民主元素形成学习责任。这一模式的原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所创建,笔者进行了改进。
以笔者主编的专业教材《现代仓储管理与实务》(第3版)为例。通过结合思政元素,设计出每一章节的课程思政主题,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在课程内容中寻找相关的落脚点,通过案例、知识点等教学资源的设计运用,每个思政元素的教学活动过程都包括内容导引、展开研讨、总结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8]。
表1 思政元素融入教材《现代仓储管理与实务》(第3版)(部分章节)
3.融合课程思政的教材资源建设策略
(1)构建“教材+慕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架构。通过纸质教材和线上拓展资源相结合,构建静态理论与动态应用交替的教材资源体系。在教材的每个重要知识点对应处,将嵌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资讯、应用前沿、理论探讨等教学资源以“二维码/万维网”进行实时链接,形成“教材+慕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9]。
(2)形成线上与线下全渠道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池”。以纸质教材作为载体,搭载线上拓展资源,将线上的理论、案例与线下的实操、应用相结合,形成一个高效的“闭环”;以课程思政为内源驱动,以案例教学为兴趣驱动,以小组任务为创新驱动,促进学生主动、创新和持续学习。如“仓储管理与实务”课程通过自编教材《现代仓储管理与实务》的每个重要知识点(静态)对应处,将仓储物流方面的应用案例、专业资讯、应用前沿、学术成果等线上拓展资源(动态),以二维码(印刷在教材上)和超星学习通上所建慕课网站进行实时链接,同时配合电子课件、讲义、案例、习题等辅助资源,形成线上和线下交互、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联动协作型课程资源体系。
(3)形成多目标、立体化和实时性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网络。根据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配置线上案例、习题、实训、思政等拓展资源,形成点面结合的知识网络,利用实时更新的行业资讯、案例分析、应用前沿、学术探讨,融入反映时代性及当前主流趋势的相关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探索式学习。
以专业课程“仓储管理与实务”和配套教材《现代仓储管理与实务》为例,对融合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改革效果等进行总结。
1.课程教学目标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指向较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应用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仓储管理与实务”课程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掌握仓储设施选址、仓储规划与布局、仓储作业与运营、库存控制与管理等现代仓储管理理论与实务知识;(2)使学生具有针对当前数字经济、“互联网+物流”和智能仓储发展背景下,企业仓储物流运营与管理中存在的复杂问题提出创新性见解和设计最优化解决方案的能力;(3)使学生具备企业仓储物流运营与管理所必需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仓储管理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具有规划和设计现代仓储物流运营方案的能力”为产出导向和目标。
2.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以教材为载体,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以《现代仓储管理与实务》教材为依据,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将主要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价值逐一点透[10],用“正、诚、格、致”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提升学习动力,实现学习价值;用“修、齐、治、平”培养学生的世界观,端正学习理念,形成学习责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持续学习,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
以慕课为依托,线上与线下交互。以配套的“仓储管理与实务”慕课(超星学习通)为依托,课前通过线上发布微视频或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相关任务;课中通过线下讨论、任务驱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具有良好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并在其中设计相关思政教育的环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思想上也得到教育。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全天候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形成融合课程思政的案例教学、小组任务等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方式,以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实际运营为背景,激发学生对真实应用认知的学习兴趣;采用专业性小组任务的教学方式,以现实企业仓储物流方案设计为实训应用对象,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企业家成功经验和奋斗经历,在小组任务过程中随时掌握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将爱国、敬业、诚信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状况进行及时干预,从内源激发学生的“士气”和持续性学习[11]。
形成以课程资源为载体的PDCA式“学-教-学”循环模式。以课程构建的“线下教材+线上拓展资源”为载体,首先,学生通过线上资源“学习导航”“知识要点”等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和预习(P);其次,教师通过教材“应用案例”“知识链接”等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与专注力,适时挖掘思政元素,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入重要专业知识点学习(D);再次,学生通过完成“实训案例”“小组任务”等内容检验课中学习效果(C);最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对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A),循环往复。
4.教学评价体系
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对课程改革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师生互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掌控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掌握学生知识素养情况,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估。课程成绩评定采取“案例讨论绩效(1/3)+实训方案设计(1/3)+期末考试成绩(1/3)”,以及成绩评定“生生互评(1/3)+小组评价(1/3)+教师评价(1/3)”的“三三制”方式。通过小组案例讨论发言中的表现,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探索创新能力;通过在小组实训任务中的贡献,考察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期末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的储备情况和专业素养。
5.教学改革效果
经过探索与实践,以“仓储管理与实务”课程为代表的专业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推动人才培养绩效提升。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单元与知识框架中契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丰富了原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参与度和教学互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术素养及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以2018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2个自然班,约60人)为统计对象,在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教育部认定的57项学科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30人次,获国家级和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3人次,发表学术论文7人次;以2021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2个自然班,约60人)为统计对象,就业率排名管理学院第一,考研率排名管理学院第二,管理学院毕业生整体就业率排名学校第五。
(2)课程教材建设社会评价好。教材《现代仓储管理与实务》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2018)、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2019)、中国物流学会物华图书奖(2018)等多项荣誉;该教材获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多位成员的好评。同时,教材发行范围覆盖全国众多省市,截至2021年7月,累计出版3个版次,印刷8次,深受读者欢迎。
从课程思政深层次内涵出发,从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两个基本维度,形成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思政教材的建设路径:一方面,深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符合当代大学生社会文化心理的要素;另一方面,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开发具有时代性、主流价值观的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教材+慕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架构,形成线上与线下全渠道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池”以及多目标、立体化和实时性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网络。同时,在教材与慕课资源的配合下,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思政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实训任务等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并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对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融合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绩效提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