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弱视集中治疗与分散治疗的疗效对比

2022-08-03 03:59:30林英付先花杨婷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2期
关键词:弱视视力患儿

林英 付先花 杨婷婷

弱视是临床眼科常见疾病之一,若未能给予及时的进行临床治疗,可导致患儿视觉功能障碍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弱视在我国的发病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约3.0%的儿童患有此病[2]。如何有效的治疗弱视已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弱视儿童60 例分别给予集中治疗和分散治疗,探讨其对患儿视觉的改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弱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30 例)。观察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13 岁,平均年龄(4.71±3.12)岁;均为单眼发病:弱视分级:轻度4 例,中度6 例,重度20 例;弱视分级:轻度9 例,中度15 例,重度6 例;弱视类型:屈光不正性19 例,斜视性8例,屈光参差3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13 岁,平均年龄(5.09±3.37)岁;均为单眼发病:弱视分级:轻度6 例,中度5 例,重度19 例;弱视分级:轻度8 例,中度17 例,重度5 例;弱视类型:屈光不正性21 例,斜视性7 例,屈光参差2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弱视分级采用《眼科学》相关标准进行评估。轻度弱视:佩戴矫正眼镜后视力可达到0.6~0.8;中度弱视:佩戴矫正眼镜后视力可达到0.2~0.5;重度弱视:佩戴矫正眼镜后视力<0.2[3]。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弱视相关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②可收集到完整的临床资料者;③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4]①特发性眼球震颤以及先天性白内障等引起的先天性弱视者;②年龄<3 岁或>13 岁者;③中途退出或随访期间失联者;④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较差者;⑤存在相关治疗禁忌证者;⑥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⑦无法正常沟通或存在精神系统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儿采用分散治疗。对患儿进行常规眼科检查,记录治疗前视力水平。患儿初诊时采用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95,规格:2.5 g)散瞳,2 次/d,连续散瞳治疗5 d 后复查视力,根据检查结果给予配镜处方。综合考虑患儿的病情、年龄等因素对其实施遮盖疗法、精细目力训练、弱视治疗仪等措施,同时详细告知患儿家属相关的治疗要求、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由患儿家属督促患儿进行每日治疗,治疗3 个月,每月入院复诊1~2 次。

1.3.2 观察组 患儿采用集中治疗。常规检查与对照组患儿一致,但就诊地点改为弱视治疗室,由专业眼科医生和眼科护理人员进行指导治疗及护理,治疗1 个月为1 个疗程,根据弱视儿童视力恢复情况持续治疗3 个疗程后复查视力,患儿出院后可持续采用上述治疗方案坚持进行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弱视临床治疗标准采用1996 年4 月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所制定的标准进行判定。无效:干预后视力无明显改善甚至退步;进步:临床治疗后视力提升≥2 行;基本痊愈:临床治疗后矫正视力可提高到≥0.9;痊愈:临床治疗3 个月后视力基本恢复正常[5]。总有效率=(痊愈+基本痊愈+进步)/总例数×100%。②治疗前及治疗1、2、3 个月的视力水平。③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以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表示。生活活动能力使用改良Barthel 指数计分法[6]进行评定,共10 个项目,每项0~10 分;生活质量评分使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74(generic qualityofLifeInventory-74,GQOL-74)[7]进行评定;以上评分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儿治疗痊愈10 例(33.33%)、基本痊愈15 例(50.00%)、进步3 例(10.00%),无效2 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儿治疗痊愈5例(16.67%)、基本痊愈10例(20.00%)、进步4 例(13.33%),无效11 例(36.67%),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视力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视力平均提高行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 个月,观察组患儿视力水平分别为(0.84±0.65)、(1.45±0.79)、(1.85±0.78)行,均高于对照组的(0.20±0.43)、(1.07±0.55)、(1.45±0.45)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视力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视力水平对比()

注:与对照组同期对比,aP<0.05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Barthel 指数和GQOL-74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Barthel 指数和GQOL-74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3 个月后对比,bP<0.05

3 讨论

本研究对不同治疗方式的弱视儿童进行3 个月的随访,其中医院集中治疗的患儿93.33%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中33.33%的患儿视力基本恢复正常,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居家分散治疗的患儿仅63.33%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中16.67%的患儿视力基本恢复正常,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居家分散治疗由于监护人护理专业性较差并且在长期监督过程中依从性逐渐降低,从而导致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较低。有学者研究[8,9]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该研究认为医院内集中治疗可为弱视患儿提供更为专业的治疗意见和护理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可对不当用眼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和指导,更有利于患儿视力的恢复,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对治疗后患儿视力平均提高行数和生活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3 个月,观察组患儿视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Barthel指数和GQOL-74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给予弱视患儿有效及时的临床治疗,对于提高患儿的视力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弱视儿童临床治疗结果提示,患儿若想在短期内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则应入院进行集中治疗,在集中治疗过程中必须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并遵守医嘱。无论弱视患儿发展至何种程度,在入院实施集中治疗后均可有效提高其视力[10-12]。除此之外,大多数研究表明[13-15],4~6 岁是弱视儿童接受集中治疗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患儿还未面临入学压力,治疗时间较为宽裕,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用眼时间较短,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但一旦步入学习阶段,使用医院集中治疗的成功率则明显降低,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临床治疗效果也随之降低,大多数患儿在14 岁之后放弃医院集中治疗而采用其他途径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对弱视儿童实施集中治疗效果优于分散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视力水平及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在本研究中并未将患儿年龄对弱视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展开讨论,因此可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后进行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弱视视力患儿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中老年保健(2022年3期)2022-08-24 02:57:26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为什么弱视的蝙蝠可以在晚上飞行?
保护视力等
小读者之友(2019年2期)2019-09-10 07:22:44
好奇:20/20视力到底是什么?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3:54
儿童弱视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中国卫生(2015年12期)2015-11-10 05:13:24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左旋多巴联合遮盖方法治疗儿童弱视102眼
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 0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