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明
在《诗经》提及的众多鱼类中,鲦只是个小角色,仅出场一次。
《周颂·潜》提及:
猗與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翻译成现代汉语:
啊呀漆水和沮水,
多种鱼儿藏鱼池。
鳣鱼鲔鱼正肥美,
鲦鲿鰋鲤也不少。
用来祭祀献祖先,
祈得福祉永绵延。
《潜》是一首祭祀祈福的诗,描绘了漆、沮二河的风景,以及鱼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并以此来祭祀祖先、祈求洪福。全文仅有二十四字,提到的鱼儿却达六种,客观地展示了当时的渔业状态及人们对鱼类的认知程度,说明当时的鱼儿与祭祀活动与民风民俗息息相关。
古籍中,鲦有多种名字,如《尔雅·释鱼》篇称其为“鮂、黑鰦”;《埤雅》称“白鲦”;《尔雅翼》称“参鱼、肉条鱼”;《本草纲目》称“鲹鱼”,俗称“鲹鲦鱼”。
鲦属鲤形目、鲤科。鱼体扁平,状如柳叶,鱼背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他鳍均为浅黄色。体长15厘米左右,生活于河流、湖泊中,行动迅速,喜食水草、藻类、小虫等,是常见于江河湖泊中的一种普通鱼类。
很多垂钓者最讨厌它们闹窝,人们习惯称其为“小杂鱼”“野杂鱼”。正因为它们个体小、鱼刺多,所以肉质紧实,适宜油炸,出锅后肉质细嫩、口感鲜美,再抿一口老酒,口齿生香。
唐代诗人独孤及喜欢鲦鱼下酒,一次赏鱼品酒后挥毫赋诗一首《垂花坞醉后戏题》:“紫蔓青条拂酒壶,落花时与竹风俱。归时自负花前醉,笑向鲦鱼问乐无。”每到鲦鱼大获的时节,有些地方的酒肆饭馆就会挂出招牌,清嘉庆年间诗人陈阿宝有诗记此事:“溪桥水涨鲦鱼上,市村花明九旗悬。”
时至今日,鲦鱼在鱼类食物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常常出现在普通百姓的餐桌上,还出现在街井饭馆甚至大酒店的菜单上,广受大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