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任芳
颅脑外伤是发病部位为头颅部的常见外伤,患者出现脑颅损伤后,往往存在躯体和认知功能障碍,且多数患者病情比较复杂,极易造成死亡[1-2]。为挽救患者生命,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但由于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3]。护理措施在抢救工作中至关重要,一定程度上与抢救成功率密切相关,常规护理中,虽对临床效果存在一定作用,但不能针对患者病情进行针对性干预,降低了患者就医体验,且对于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较差,若护理不当易引起压力性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对术后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法尤为重要[4-5]。多学科协作模式(MDT)通过多科室协作的方式进行干预,发挥各个科室特长,进而达到更为科学的干预效果[6]。集束化护理是医护人员提供一系列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集合,其目的在于帮助护士为患者提供更优越的护理服务,以获取更好的医疗结局。 鉴于此,本研究探讨MDT下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影响。
以我院2017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患者及家属知晓此次研究内容;依从性较好,无沟通障碍;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存在严重疾病者;中途退出者;存在意识模糊者;合并感染或发热者。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3岁,平均40.59±2.61岁;致伤原因:暴力打击12例,坠落伤15例,交通事故18例,其他5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2岁,平均40.97±2.59岁;致伤原因:暴力打击14例,坠落伤17例,交通事故16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合理饮食,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建立静脉通道,加强营养。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MDT下集束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成立小组并制订护理措施:由专门的专科医生、营养师、康复医生、责任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小组成员均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通过网上学习、看书、专家授课等形式进行培训,主要讲解疾病相关症状、常见问题、MDT下集束化护理概念、护理方案等的作用和意义,确保护理人员能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同时结合患者病情和护士自身护理经验制订护理措施,①根据诱发因素、应急处理,提出并总结问题;②查找相关资料,制订一种有效、合理的干预方法;③结合患者心理、生活、营养等情况,为其制订适用的干预措施和操作流程。
(2)专科医生和责任护士登记患者基础信息:了解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结合患者病情制订针对性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专科医生讲解疾病知识,告知家属疾病产生的原因、药物服用方法、术后注意事项,让患者在了解疾病的同时提高其配合度。
(3)责任护士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补液,纠正其酸碱和水电解质失衡状况,提供吸氧,每1~2 h监测尿量,并进行输血。每小时监测并记录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常规,在护理过程采取无菌操作,降低感染风险。
(4)心理护理:责任护士耐心开导患者,通过亲切的态度和温柔的语言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解答其疑问,心理咨询师告知产生不良情绪的危害,给予鼓励、关心,对于存在异常情况者,注意诱发因素,避免诱因再次出现时影响患者情绪,必要时采用讲故事、看短视频等方法缓解其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于紧张、恐慌情绪者,采用鼓励和温柔的态度安抚其情绪,提高治愈的信心。
(5)环境护理:住院期间保证病房内干净、整洁,每天打扫病房,避免病房脏乱影响患者情绪,营养师了解患者生活及营养情况,为其制订饮食方案,同时康复医生按摩患者手、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局部清洁伤口并包扎以预防感染,患者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同时清除口腔中残留的食物,降低口腔溃疡发生。
(6)体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康复医生为其制订个性化运动,进行体位训练,依次为平卧位、半卧位、坐位和直立位及行走,每个动作持续≥1 h,若存在不适感则返回上一阶段,若无异常现象则进行下一体位,每天2次,促进各项功能恢复。
(1)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估,NIHSS量表共9项内容,满分55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CSS量表共8项内容,满分45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2)日常生活能力:依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包括进食、穿衣等项目,总分≤40分为重度,不能自理,全部需他人照顾;41~60分为中度,大部分生活需他人照顾;61~99分为轻度,少部分生活需他人照顾;100分为正常,无需他人照顾。
(3)运动功能:依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上肢运动共33个项目,下肢运动共17个项目,总分<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4)精神状态:依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包括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等,总分27~30分为正常、21~26分为轻度、10~20分为中度、≤9分为重度。
(5)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应激性溃疡、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力性损伤。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CSS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SS评分、NIHSS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MMSE、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MMSE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MMSE、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近年来,颅脑外伤在临床较常见,机体在受到外界严重创伤后,引起机体内迅速出现炎症和应激反应,若护理不当会导致机体多脏器出现损伤,降低有效循环出血量,加重病情[7-8]。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术后患者常存在躁动、行为及意识障碍,有研究指出,部分患者因情绪激动出现摔倒、损伤等不良事件,降低术后康复效果[9]。尹建红等[10]研究指出,对患者采取MDT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因此,及时救治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分析MDT下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多注重患者病情状况,易忽视患者情绪状况,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患者康复效果[11]。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MDT下集束化护理干预广泛应用于临床干预中,且逐渐成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科学[12-13]。本研究观察组采用MDT下集束化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CSS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MDT下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MDT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长期实践及完善,逐渐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模式,该护理方法顺应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由专门的专科医生、营养师、康复医生、责任护士、心理咨询师构成,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为患者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及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缩短等待、诊断和住院时间,是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14]。集束化护理通过对患者产生躁动的原因进行分析,使护理方案更加个性化和标准化,且该护理方法是集聚系列护理措施为一体的循证实践有效方法,最大程度地满足医疗需求,提高患者护理质量[15-16]。通过组成专业护理小组并对其进行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及护理质量,根据患者病情和护理人员工作经验,对患者制订针对性护理计划;通过登记患者基础信息,结合患者病情制订针对性治疗方案,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其疾病认知水平;建立静脉通道、饮食护理及环境护理,利于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促使其病情更好地恢复;通过体位训练,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按摩患者手、肩、下肢,促进其血液循环,及时清除口腔中残留的食物,降低口腔溃疡发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观察其心理变化,结合患者病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进而提高患者治愈信心,同时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指导,提高其运动功能[1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MMSE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MDT下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精神状态。综上所述,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采用MDT下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