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威 况 琦 张 宏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白血病常见的亚型,主要由淋巴前体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病变[1]。其中B细胞性ALL(acute B-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占70%~75%,严重损害儿童的生命和健康[2]。虽然B-ALL的治疗手段在不断深入,但儿童依然面临复发的风险,复发是导致儿童预后不良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变是ALL中常见的基因突变[4]。有研究显示IDH不同突变亚型及伴发基因突变对ALL患者的预后意义不同[5]。因此本研究对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30例。男性97例,女性33例,年龄8个月~14岁。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 ② 患儿符合WHO淋巴及造血组织肿瘤分型标准[6],临床表现符合ALL,并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明确诊断为B-ALL;③患儿采用 VDLP方案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即长春新碱 、柔红霉素 、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联合治疗;④患儿及其家属签署自愿受试同意书和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入院前接受过抗白血病治疗;②合并其他肿瘤者;③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或睾丸白血病。
抽取患儿骨髓液2 ml,使用EDTA抗凝,并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采用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第二代测序芯片检测22种基因突变情况如ETV6、JAK2、NPM1、FLT3、C-KIT、TP53、SF3BI、CEBPA、DNMT3A、ZRSR2、NRAS、IDH1、IDH2、TET2、ASXLl、PHF6、SRSF2、U2AF1、CBL、SETBP1、EZH2、RUNXl等。其中DNA提取试剂盒购自中国天根生化科技公司生产,测序芯片由上海源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24 h培养法制备患儿骨髓B淋巴细胞染色体,应用G带计数显带分析细胞,参照《人类细胞遗传学》[7]区分核型,可分为正常二倍体、超二倍体、亚二倍体等。
以患儿末次住院、门诊就诊或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年4月1日。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指自诊断到死亡或末次随访日期。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8],记录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复发情况。
130例患者中24例(18.46%)检出IDH突变,IDH1突变10例(7.69%),IDH2突变14例(10.77%)。IDH1、IDH2突变与患儿的年龄、性别、WBC水平、染色体核型无相关性(P>0.05),见表1。
表1 IDH1、IDH2突变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例
IDH1突变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复发率[70.00%(7/10)]显著高于野生型[35.83%(43/120)](P<0.05), IDH2突变型复发率[57.14%(8/14)]与野生型复发率[51.72%(60/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DH1突变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野生型(P<0.05), IDH2突变型与野生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IDH1、IDH2突变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总生存率对比
白血病是儿科患者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属于骨髓和血液的恶性肿瘤,具有过量产生未成熟白细胞,减少成熟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产生[9-10]。其中ALL是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在儿童时期占所有癌症的四分之一,其中最高发病率年龄为四岁[11]。ALL是由扰乱淋巴细胞成熟、肿瘤抑制、细胞周期调节、激酶信号和染色质修饰的体细胞结构基因组改变和序列突变所定义的多种亚型组成的,属于淋巴前体细胞异常增生[12-13]。主要分为B-ALL和T-ALL(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ALL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常出现发热、贫血、肝脾肿大、骨及关节疼痛等[14]。B-ALL作为一种难治性疾病,常引起骨髓病变,除此之外,还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睾丸、胸腺、淋巴结等髓外组织[15-16]。目前ALL患儿常用的治疗手段为全身性化疗,虽然随着风险分层、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化疗等治疗手段的发展,其5年无事件生存率已得到显著进步,但是其复发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17-18]。复发是影响B-ALL患儿生存的主要原因,大部分B-ALL复发患儿在治疗后会出现再次复发,其中只有约1/3的患儿可以得到治愈,因此复发是威胁B-ALL患儿的长期存活的主要危险因素[19-20]。
哺乳动物细胞中,IDH同工酶有3种形式,分别为依赖NADP的胞质IDH1、线粒体的IDH2和依赖NAD的线粒体IDH3,IDH1和IDH2酶可催化异柠檬酸的NADP依赖性氧化脱羧反应生成α-酮戊二酸,并产生二氧化碳和NADPH[21-23]。IDH1和IDH2二者突变可降低异柠檬酸的亲和力,增强对α酮戊二酸及NADPH的亲和力,促进α酮戊二酸转化为2-羟基戊二酸,高水平的2-羟基戊二酸存在潜在的致肿瘤作用[24-25]。IDH突变可导致α酮戊二酸含量增加,α酮戊二酸可通过甲基化和VEGFR的激活等多种途径增加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26-27]。突变型IDH1与野生型IDH1可形成异源二聚体,可提供局部α-酮戊二酸的生成,有研究显示在ALL患儿中,IDH1突变与患儿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而IDH2突变可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28-29]。本研究结果显示,IDH1突变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复发率显著高于野生型。IDH1突变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野生型, IDH2突变型与野生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B-ALL中IDH1突变型患儿的复发率偏高以及生存率偏低,说明IDH1突变型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患儿的预后不良,与现有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不同IDH基因型突变显示出不同的预后意义。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属于单一中心研究,且样本量偏少,未来需要进行多中心、扩大样本量以及更具前瞻性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此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