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琴,袁微微,殷海伦
(湖南工程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强调高校其他专业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多方协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重要内容,亦是当下亟待研究的现实课题。
这种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思路转换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是高校教学教改研究的核心,要求各类课程、每门课程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产生联动效应。《款式设计》作为服装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文化、历史、政治、科技、宗教等多方面,为思政教育资源的拓展和挖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面临着创新融合和实践的挑战,传统的课堂灌输,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接受度低,影响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效能,因此,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实践研究是推进“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经之路[2]。
这就要求各课程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教育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坚持以德育人、以美化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具有新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建设风清气正的文艺队伍。
款式设计课程为服装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服装专业学生相对理工科专业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1.2.1 个性化突出,自我意识强
设计类专业课程本身就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会更注重启发学生个人思维,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设计思维训练初期,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这种设计训练的影响下服装专业学生相较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潮的接受能力强,具有明显的个人意识。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也趋于个性化,集体生活中偏重表达自我观点,注重个人感受,性格随性懒散,集体观念相对淡薄,喜欢追求时尚和个性,甚至特意去追求与他人的不同。
1.2.2 偏重专业学习,文化基础薄弱
服装专业学生大部分是艺术类考生,其在高中阶段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艺术类课程,准备艺术专业考试,因而减少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文化基础较差,同时因各高校通常专业分数线较高,而文化线较低,学生普遍认为只要专业成绩拿到高分,其他学科也就无所谓了[4]。这种学习观念导致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上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专业学习由于基础较好,又是兴趣所在,通常比较专注,且成绩均能达到良好以上;文化成绩由于基础较差,因而不太受重视,甚至出现旷课、挂科等现象。这严重导致服装专业学生对文化知识了解不够,知识面狭窄等现象,由于心智不够成熟等原因也使得其很难意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对自身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1.2.3 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政治敏感度不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日益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5],使得艺术类学生更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专业要求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得其对新事物有着较大的好奇心,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速度较快,但分辨新思想的能力有待提高,接受优秀思想启发的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浸染。因偏重专业学习,也很少关心时事政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新闻关注不多,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较少,考虑问题和对待事情也容易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偏离实际。长此以往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和品德意志锻炼,导致其对敏感事件不能正确表达自己观点。如何针对服装专业的思维活跃性,挖掘可融合的思政资源,正确地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
一是开展省级森林小镇创建工作。为树立典型、鼓励先进,按照省林业厅工作要求,区林业局精心组织、认真开展,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河口区森林小镇创建工作。新户镇、义和镇立足地域禀赋,积极参与创建,经省市专家评审,义和镇被山东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林业厅授予“山东省森林小镇”荣誉称号。
款式设计课程比较注重中西设计文化的交流和探讨,鼓励学生在设计创作时既要创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也应积极关注和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设计,这使得服装专业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接触比其他专业要多。课程内容中西方的服饰文化、设计也占据不少比例,如商务装中的马甲、衬衣、西装、西裤等起源于西方,该服装品类是款式设计课程中必要交流和实践的部分。客观来看,中西服饰设计各有优势和特色,如我国汉服等中式服装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受到大量国际设计大师的喜爱,但西装等商务着装的设计研究我国相对欠缺,虽不少学者一直在研究本土的商务着装设计、版型等,也形成来大量研究成果,但大都以西式服装、西式版型为基础。对此,大部分同学能客观地看待和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少部分同学因比较注重个人爱好,且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会过于崇拜和追捧国外服饰文化、服饰品牌等,从而忽视我国优秀服饰文化的传承,导致民族意识薄弱,缺乏责任担当意识。
《款式设计》课程思政的开展正处于探究实践的初步阶段,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融合路径及教学方法实践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初见成效,学生们对自身艺术素质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意识有所提高,但由于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存在长期分离情况,思政元素暂未系统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且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性不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实效性不强。具体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不深入,针对性不强。款式设计这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是以教材和每章节内容为基础拓展,虽可融合的资源丰富,如爱国精神、民族文化、社会责任等,但元素的提炼较为零散、不够深入,且针对性不强,虽贴近专业,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深入挖掘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通常只能达到“提醒”的作用,难以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所以元素挖掘要有深度、有针对性,除了贴近专业更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其二,教学手段单一,课堂灌输较多,缺乏教育实践。款式设计课程思政的融入主要以课堂口头传递式的案例分享居多,融合角度单一化、实践路径扁平化。理论讲授环节的思政资源挖掘也较多,实践环节思政资源挖掘较少,在作业布置、作业评价及等环节缺乏思政元素的拓展,融入路径也相对模糊,忽略了课后实践环节可发挥的重要作用,导致“课程思政”内容未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行”。
其三,缺乏完善的思政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款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现正处于初稿制定阶段,大部分内容还有待在课程中实践和验证。内容包括课程思政目标、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三个部分,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设计和方法设计较详细,但教学过程实施内容较少,且部分不够具体,缺乏教学结果评价的考虑,要实现各课程间协同、各课程思政实施主体间的协同还需不断实践、不断完善。
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是当代服装设计师重要的社会责任,设计工作者需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和现代多元化的设计审美有机融合。本课程可通过对我国优秀的服饰文化、经典作品的学习和设计训练,如旗袍、汉服的款式设计等,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服饰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创新我国传统服饰样式,激发学生创新传承的民族情怀及责任意识。也可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如利用当代红色文化,组织学生参观革命伟人故居,调研革命服饰款式特征,追寻红色记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奋斗精神是我国的优秀传统,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加强奋斗精神培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是推动大学生实现美好生活追求的现实力量,是高等教育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兴力量的重要路径。奉献精神则是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奋斗精神的价值追求。本课程可通过介绍优秀校友艰苦创业、专业技术人员坚守研发一线等励志故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如介绍毕业于本校针织专业的校友刘训林的创业故事和优秀毕业生时辰创立的服装品牌等。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6],将工匠精神融入本课程的教育,可进一步激励学生建立敬业、专注的优秀品质,培养追求卓越的担当和境界。款式设计是具有创造性的设计类工作但同属于严谨的技术性工作,在进行服装款式设计时需要细致的专业品质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如在成衣的款式设计训练时要求学生每一局部的设计都应对结构和工艺进行思考,而非简单地设计绘画训练。引导学生培养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培养团队精神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否具备团队精神”也是社会各界对人员录用的重要指标[7]。本课程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布置分组作业,通过比赛项目和小组作业的分工合作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合作能力。并在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中设置小组评分环节等科学性评价,将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劳动精神是任何时期不可或缺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我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高校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精神的树立仍是专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课程可在讲授服装面料设计的章节时播放纪录片“服装里的中国”,带领学生观看丹寨蜡染、夏布、香云纱等设计生产工艺过程,感受劳动的魅力,利用刻画劳动人民进行设计生产劳动的片段,激发学生们的动手实践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
课程内容更新的同时要及时挖掘和更新对应的思政教学资源。以膨体袖的设计为例,根据教材内容会很容易就找到可融合的思政点,从袖子的起源、发展或经典设计中可以找到很多可用的案例,这些广为流传的设计作品、设计大师都值得学生传承和学习,但这样找出来的元素不新颖还缺乏针对性,相同的故事可能其他课程也提到过。但从贴近学生的角度去找思政元素更有优势,如从学生经常浏览的抖音提问:“抖音上最近很火的跑步机换装的展示形式是源自哪个品牌?”“该品牌服装特点是什么?”“袖子属于什么类别”,继而再联系教材知识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醒了学生致敬经典,还告诉了学生要关注专业流行资讯,积极探究事物的本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拓宽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搭建课堂与企业合作、与项目融合,以实践训练为核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路径。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扩展和丰富课程课后实践内容,在实践中强化思政教育的实际效能和作用。内容中强化思政教育实践环节,实践内容充分和教师科研项目、企业横向课题联系、以产出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提升学习兴趣,落实劳动育人教学理念,切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如图1 学生主要参与的校企合作项目“浙江珍珠生活科技有限公司2020 鲁迅故里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具体融入路径如图2 所示。
图1 “珍珠生活·鲁迅故里”——珍珠生活科创艺术馆商品区(学生主要参与设计)
图2 《款式设计》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路径图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优化,探索信息化教育手段和途径,充分联系其他课程内容和最新技术手段[8],将PS、CLO3D、C4D 设计领域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为款式设计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训练提供新思路新模式,如图3 在民族服饰设计等章节学习中利用CLO3D、C4D 等3D 设计软件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3 《款式设计》PS、CLO3D 课程教学软件及工具融入(学生课程作业)
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在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除积极挖掘教学资源和探索融入路径外,改革实践的实际效能是课程思政改革效果评价的关键。改革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实践结果革新改革方式、改革路径。《款式设计》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虽探索的教学资源丰富,但也更充满挑战,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课程思政实践情况及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