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周一凡,王淑仪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妇产医院,天津 300450)
中国剖宫产率现仍居全球最高,并且具有逐年攀升的趋势,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剖宫产术后产妇在子宫复旧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方面不如顺产者[1]。中医认为“多虚多瘀”本就是妇女新产后的生理特点,而剖宫产术损坏了新产妇机体原有的整体性,对胞宫及脉络造成损伤,气血亏虚愈加严重,导致各脏腑功能有所失常,大肠传导无力,腑气闭塞不通,故形成术后腹胀[2]。本研究采用塞因塞用法针刺,对剖宫产后患者主动干预,发现在恢复术后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甚好,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自2020 年3 月至2021年12 月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妇产医院就诊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66 例。依据随机原则将66 例产妇分成对照组(33 例)及治疗组(33 例)。两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表2。
表1 两组年龄、身高、体质量比较 (±s)
表1 两组年龄、身高、体质量比较 (±s)
注:两组比较,均P>0.05
?
表2 两组孕周、胎儿体质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 (±s)
表2 两组孕周、胎儿体质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 (±s)
注:两组比较,均P>0.05
?
1.2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外科学》[3]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诊断标准,即开腹手术后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肛门不排气、腹胀、肠鸣音消失、不排便,甚至出现腹部疼痛、发热等症状。
1.3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足月产妇;年龄在22~42 岁;择期剖宫产手术;术式为子宫下段横切剖宫产术;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时间在30~60 min;术后携带镇痛泵。
1.4排除标准 术后意识不清者;精神病史者;合并内外科严重疾病者;晕针者。
2.1对照组 予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一级护理,注意阴道出血,保留尿管长期开放,促缩宫治疗,抗炎补液治疗,心电监护6 h,腹部置沙袋6 h,腹部置冰袋,术后6 h 鼓励开始流质饮食,于术后24 h 开始下床活动,并将一级护理改为二级护理,继续术后护理。
2.2治疗组 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穴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内关、天枢以及气海、关元。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型号为0.25 mm×40 mm。患者采取仰卧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进针后施补法。调整进针方向及深度,使患者得气。每次针刺留针时间为30 min,于术后当天开始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3 d。
3.1观察指标 ①首次排气时间:产妇术后返回病房至排气的时间差。②首次排便时间:产妇术后返回病房至首次排便的时间差。③术后胃肠症状评分:参考文献[4-5],分4 级评分。自觉无腹胀记为0 分;自觉气体在肠腹内转动,并见腹部略隆起,腹壁张力略大,不影响休息记为1 分;伴随恶心,稍影响休息,并见腹部中度隆起,腹壁张力较大记为2分;伴随呕吐、呻吟、烦躁不安,影响休息情况严重,见腹部呈明显隆起,腹壁张力大且叩诊呈鼓音记为3分。
3.2疗效标准(自拟) 治愈:术后24 h 内排气或排便,肠鸣音恢复至正常,无腹胀、腹痛(安静时),不伴有恶心呕吐;显效:术后>24~48 h 排气或排便,肠鸣音恢复至正常,无腹胀,基本无腹痛,予以饮食后无恶心呕吐;有效:术后>48~72 h 排气或排便,肠鸣音异常,有轻微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无效:术后超过72 h未排气,无肠鸣音或极弱,自觉明显腹胀腹痛,予以饮食后有恶心呕吐。
3.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检验显著性水平设为0.05。
4.1两组术后首次排气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见表3。两组术后首次排气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术后首次排气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h,±s)
表3 两组术后首次排气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h,±s)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
4.2两组术后胃肠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4。两组术后胃肠症状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术后胃肠症状评分比较 (例)
4.3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5。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5 两组疗效比较 (例)
《傅青主女科》记载:“凡病起于血气之衰,脾胃之虚,而产后尤甚。”现代女性普遍缺乏运动,于妊娠之时,又常过度补益损伤肠胃,或胎气不稳,因此卧床保胎,久卧则必伤气,致使平素气虚;产妇于分娩时必有失血、流汗、产伤,那么气则随血而脱、随津而耗,另外剖宫产直接造成胞宫受损,而术后饮食摄入有限,产妇因剖宫产术后身体疼痛不适,活动十分有限,心绪难宁,休息较差,以上均造成产后气血虚弱的状态。气血虚则气机不畅,而产生腹胀、恶逆。
塞因塞用法为中医经典的反治法。“塞因塞用”有着深入且独特的中医涵义,第一个“塞”字可理解为以壅塞不通为表现的临床症状,第二个“塞”为治疗此类临床症状的具体方法,以补益固涩为原则。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笔者认为仍是以“虚”为本,以腹胀、排气排便障碍、恶心呕吐等“实”为表象的临床症状为标;病机以气血、津液亏虚为主,兼有血瘀,气机郁滞,为因虚致实。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妇女产后以虚为主,即使有邪毒侵里引起的实盛之证,亦以补益为本,才可正盛邪散[6]。故基于塞因塞用法,进行针刺治疗,选穴为双侧足三里、内关、天枢、上巨虚、三阴交以及气海、关元。足三里是临床常用的补虚要穴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功能,并且现代研究表明其不仅可促进机体抗炎过程而且有免疫调节功能[7],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此穴在剖宫产术后可起到镇痛、减轻腹胀、促进泌乳及子宫复旧等作用[8-10]。内关乃八脉交会穴之一,可联络中焦,且此穴善通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有很好的安神、止痛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内关穴对胃肠功能及直肠的运动均有调整作用,可调节内分泌,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11-12],因此内关与足三里相配伍可达到补虚和胃的目的,对剖宫产后妇女较为虚弱的体质起到调节作用。上巨虚具有促进脏腑浊气下行的功能。三阴交可健脾,配伍关元、气海以起到气血双补、调和阴阳的补益作用。天枢穴不仅是足阳明胃经腧穴,并且为大肠经募穴,具有调畅肠腑、通便理气的作用[13]。针刺手法选提插捻转补法,以达到补益通腑、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功效。本研究表明临床上运用此法针刺,对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疗效,有利于产妇的快速康复,可予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