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鹏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数学是现实世界中对事物结构与模式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原理和公式都是采用案例和发现规律来表述的。由于高中数学难度相较基础数学更复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应用渗透到各个方面,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数学系统中有自己的语言符号,与中学的数学语言不同之处在于,中学数学语言主要采用符号、图表、列式、术语等,而与中学数学的基础教学不同的是高中数学则明显更加深奥,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则显得更吃力。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吸收情况设立问题的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同时加强对数学教材的趣味性延伸,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能够更好地掌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理清数学学习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促进教育的原则不仅应侧重于教师的教育,也应侧重于学生的教育,必须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贯彻执行。因此,促进教育应以发展、活力、奖励措施的兼容性和教师与学生同步之类的相关原则作为基础。
促进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全面发展的过程,诠释了马克思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关于高中的数学内容,个别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而课程则是以教材为基础的,这将有助于平衡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的复杂性。高中数学教育必须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开发灵活的课程和激励课堂,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潜力,以提高学生学习为目的,从而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未来而发展。
以波利亚的最佳动机为基础的数学研究是对数学的兴趣解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面向学生学习动机的动态原则,鼓励学生学习数学,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教师的主观性。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要求,要考虑到教师的愿望,并考虑到他们的思维和心态,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营造出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要符合激励措施兼容性原则。
奖励措施的兼容性原则是,一致性原则和指导方针既有助于实现目标,也有助于不同于其所知道的东西进去区分,但却密切联系相关的目标。对于全新的知识点,而学生之前也没掌握的新知识内容,就可以使学生能够清楚看到自己的理解能力正在提升。
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供激励性的教育,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型和激励型人格魅力。数学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应积极提高自身的学术认知水平,培养个性化的人格魅力,形成积极的信念形式,从而创建数学教师的激励团队。
2.1.1 帮助高中数学教师形成激励型认识信念
数学学科归属自然类学科,而高中数学教师往往将事物的发展归因于线性因果关系,高度重视缜密性的思维和知识结构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在一般教育领域受到广泛限制的情况下,会纵容“试验教育”,并寻求一系列教学策略来应付考试,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
高中的数学教育中,要求教师首先了解课程的目标,并认识到他们对课程的信心,将对自学的理念、教学评估、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和教师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同时,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教学理念,这也对学生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目标,对自己的信仰了解并以激励他们的方式进行教学。
2.1.2 提高教师自身激励认知水平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将激励因素融入学生学习当中,并且激励教育应用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激励教学对教师激励认知水平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实时有效的落实促进教育理论,积极鼓励高中数学教育和学习是提高学生知识储备最好的途径。教师在日常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创造和落实“有助于促进教育的材料积累”。同时,要善于从历史文献和现实生活中寻找令人鼓舞的材料,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营养。
2.1.3 培养教师激励型人格魅力
俄罗斯学者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研究表明,个人特征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模式具有潜在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并影响到教师所反映的不同个性,可能导致很多自身的差异。如果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极其强烈的个人魅力,他可以吸引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享受在数学中的快乐,从而促使学生喜欢数学课程。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优化自己的个性特征,学会自我表达,通过个人特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激励学习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激励的主体,而班级则为教学提供实施环境。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学习建立刺激性的课堂,引导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激励环节。根据教学经验和现实生活,将其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通过合理激励措施并取得成功的机会。同时,激励型的高中课堂应成为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相互补充的课堂,教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则发挥主体作用。
2.2.1 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问题情境”是指在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学习情境的目的,而在高等数学的概念课程和项目中,可以创造出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问题情境。高中数学问题要有针对性,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走向认知规范,通过创造不确定性、巧妙提问等方式在学生思维中制造矛盾。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理想的情况而盲目地设定情境是绝对不应该的,课程问题情境的设定要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现实生活问题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熟悉课程内容,掌握知识关键点,把新的教学知识点和过去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掌握学问的深度,数学与各科学的联系,要利用问题情景,通过新数据和已经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概念或问题,渐渐地了解数学问题,就像学生们在面对情况时所做的那样,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和结构图形等方法进行解题从而提升自信心。
2.2.2 增强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学会把数学教学材料与已知的经验联系起来,并且是新的和有趣的。找到学生的利益相关者,使他们从心里面认可学习。
第一,高中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和方法;将难以想象的数字转化为现实的生活情境,以使其内容具有新的活力,从而达到提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第二,选择可以想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历史发展过程,学生可以尝试波诡云谪的数学发展的文化,体会得到的知识是来之不易的,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数学充满无限的好奇心,例如,在研究复数时,可以适当地描述复数的历史发展过程,向学生介绍数学知识的故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和数学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和知识的价值。
第三,在学习数学时,可以恰当地将数学与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教授他们一个简单的、全面的、和谐的、对称的和线性的数学课程,全都在数学中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的热情和热爱。比如著名的杨辉三角,对其奇异的结构,要引导学生领会这种对称的排列的美,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2.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学校的数学教师在开设激励课程时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不应只在教学过程中讲课,应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让他们有参与感。将实验方法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数学新知识。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让学生清楚了解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并学会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采用现实应用与数学概念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思路。学生必须学会结合独立的和集体的学习,即检验个人的智力,并集中力量,充分利用集体动力和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科目教学中应用比较多的翻转课堂,这是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混合模式,在适当的时机实施多媒体教学,创造多样化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2.4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
张楚廷在《教学原则今论》中提出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应负的组织、指导、教导的责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学习和实践方面的主要作用;教师们有效地将这两种角色结合在一起学习。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从学生的意识主体出发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教师的教学责任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仅仅是填鸭式的传授方式。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性和积极性是高中数学质量教学的基本要求。
2.2.5 提供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在于,他们相信自己能做的不仅仅是数学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数学学习动力来源。一般来说,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信的学生低估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往往被夸大,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则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学习当中往往会出现懒惰心理,潜意识逃避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要适时给予引导协助完成课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于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毋庸置疑,他们敢于迎接挑战,从而,在遇到更大困难时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随着学习阶段的推移而下降。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应该避免学生直接承担挫折导致影响自信心,教师应该适时创造学习锻炼机会,从而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增强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在学习阶段中充分的展示学习能力。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波利亚的数学教学理论为依据,运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促进原则,研究了一项战略的执行情况,该战略的目的是在课堂上学习,促进教师的成长并培养他们的能力。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立足于教育原则以及实施策略,并将这些教育激励原则和实施策略应用于课程设计和数学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