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良
(潞安化工集团太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1)
煤化工是重要的化工分类,在煤化工生产中,使用煤作为原材料,应用化学工艺处理原材料,根据生产要求进行气化、液化或加工为固体燃料、化学品等。化工工艺应用是煤化工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生产过程复杂,而且存在众多风险因素。通过风险识别以及安全评价,可促进安全生产管理。
化工生产为高风险性生产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众多风险环节和风险因素。化工工艺流程是重要的产品生产和加工阶段,工艺质量控制不仅影响最终产品质量,而且影响生产人员安全。为促进安全生产,必须积极识别工艺风险,加强安全评价,促进工艺流程完善。通过有效识别风险和科学安全评价,可完善工艺环节,提升生产过程完善性,预防安全事故[1]。
在工艺应用过程中,首先应对原材料进行风险识别。化工工艺生产中涉及大量危险化学品,以及大量化学原材料等。这些生产材料有不同化学特性,部分材料具有腐蚀性或毒性,还有部分材料具有易燃易爆性质。其中液化石油气体危险性较高,该类物质不仅易挥发,而且易燃易爆,对于存放、使用环境要求较高,必须严格控制材料所处环境温度,否则极易膨胀或爆炸,造成财产或生命损失。此类物质在化工生产中应用价值较高,同时也比较危险,针对其特点,基于材料特殊性科学运输、存储和使用。
化工工艺反应过程具有高风险性,在风险识别中需要分析判定其中风险因素,定位反应过程不稳定因素,识别高风险因素。反应过程中通常会释放大量热能,危险性较大。通过技术优化和发展,反应过程风险也得到一定控制,但尚未发展至完全消除风险的水平。在此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应在风险识别中重点识别有害气体释放情况,以及识别燃爆风险。该类事故发生后常见合并化学污染,为降低风险,应科学选用反应设备,选择优质生产原料。此外,应完善反应过程工艺设计,制定应急预案,提升污染防控能力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在识别过程风险时,还应结合工艺特点进行薄弱点风险监控。费托合成即F-T 合成是煤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工艺,利用此合成反应可将煤转化成燃料、化工产品,促进煤炭清洁利用。该合成技术可获得高质量化学品,以及制取燃油料等。在洁净煤技术中,该技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加入费石分子筛,实现两段固定床合成,即MFT 工艺,技术相对完善,在工业化生产中可行性较强,可对工艺过程进行选择性控制。该工艺操作流程复杂度、使用成本较低,主要产出高质量汽油。反应器应用中,应重点预防局部过热,以及保持催化剂活性,煤化工工艺应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煤化工工艺应用过程
在进行工艺反应时需要使用反应设备,该类装置性能不同,风险性也存在差异。所用设施设备需要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收集有害气体、能量和控制反应过程等。应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合理选择设备和部件等,结合设备性能进行精细化风险识别。在煤化工工艺设备管理中,风险性较高的环节是真空蒸馏反应与催化裂化反应,对于此类设备,应强化操作精密度控制,以及进行压力、温度动态监控等,避免能量泄漏。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常用设备为气化炉,气化炉内部反应器为重要部件。在工艺操作中使用气化炉时,可选择不同类型的反应器。在实际应用中,设备煤容积气化强度也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反应器与相关气化强度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反应器及其煤容积气化强度数据
使用反应装置和原材料进行化学反应时,原材料和反应产生能量通过化工管道进行运输传送,促使化学反应顺利进行。传输环节风险识别中,应注意化学材料腐蚀性对管道的影响,精准识别管道破损和材料泄漏风险,排除安全隐患。此外还应观察管道性能状态变化,结合风险识别结果指导科学选择管材,重点监控管道高风险环节质量,例如管道弯头和接头处等。
针对生产材料进行安全评价时,应分析材料安全系数,评价材料在工艺操作中损伤性,以及应与工艺生产需求一致。化学反应中,还应评价材料是否可在反应过程中充分反应。安全评价时,应了解材料性能和特性,明确其反应活性,分析其反应过程。综合上述维度,做出全面评价。在安全评价中,应对比生产标准分析材料质量、生产活动风险性,以及促进生产材料得到高效利用。化工生活中所用材料种类繁多,不同材料具体评价维度存在差异,应从材料质量、运输存放风险性、反应过程风险性进行安全评价,有效加强材料安全应用管理[3]。
当前化工工艺设备应用时,通常需要人工安装,化学反应过程通常也需要人工操作,在工艺应用中,生产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参与生产流程。为促进安全生产,避免在人工操作时设备发生故障等影响人员安全,应对生产设备进行安全评价。在工艺应用环节发生化学反应时,主要分为间歇性反应和持续性反应两种类型,在生产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反应类型。应根据反应类型评价设备精确度,了解设备使用方法,综合评价设备使用安全性。
化工工艺应用具有较高风险性,受到化学反应影响,生产环境较易发生压力或温度变化,此种因素是影响工艺应用安全的常见因素,可能伤害生产人员、造成生产事故等。基于上述背景,在生产中评价防护设施安全性至关重要。例如,在评价防护工具的应用安全性时,应检测其防护性和气密性,明确防护设施抗风险等级。防护等级应与工艺过程风险性相一致。风险性较高的工艺环节,应同步增强防护等级,确保达到安全标准,保护人员安全。与此同时,还应科学规划安全防护方案,根据生产实际综合评价安全性,采用先进安全管理手段、安全防护工具,构建科学的应急预案,促进全面安全管理。应分析工艺流程风险性,加强重点环节监控,例如应评价分离和物质混合顺序科学性等,促进规范操作,加强分离中有害物质防护和副反应预防控制等。
化工工艺全周期中风险性因素构成复杂,分布于工艺过程各个阶段。应科学实施风险识别,对原材料、生产过程、反应过程和材料传输过程进行精准风险识别,定位风险环节,排查风险因素。此外,应对材料、设备和防护设施等加强安全评价,促进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