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理论视角下鼓浪屿内厝澳片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2022-06-11 17:37:24郝海燕
工业设计 2022年5期
关键词:更新保护

郝海燕

关键词:韧性理论;鼓浪屿内厝澳;保护;更新

居住性历史社区有活态遗产和城市社区两种属性。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历史居住性街区保护困难重重,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对原住民的生活习惯产生了影响,同时对历史街区发展脉络也产生了客观性的改变,传统的历史街区逐渐被商业化,街区人口结构也随着商业化发生了变化,原住民流失,外来人口不断涌入。除此之外,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带来的各种现代设施的随意介入也使得历史街区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氛围。因此,当老城的传统文化氛围受到冲击时,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及原住民原有的生活环境,就需要加强其“韧性”。一方面在面对旅游和商业开发时,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减少对原有街区的破坏和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历史街区本身的城市系统的抵抗能力,更换老旧的生活设施及设备,在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合作下进行产业策划,从而改善历史街区人口结构。此次研究选择了内厝澳这样一个典型的侨乡聚落,从居住功能出发,对历史国际社區的文脉空间进行了研究。

1 韧性理论概述

韧性理论最早出现在自然生态领域,在19 世纪中叶开始在工程学和心理学中被广泛使用。从技术语汇到概念隐喻有着多重定义,但最原本的意思为“恢复到原始的状态”,具体指面对干扰、冲击或不确定性因素时,系统能够抵抗、吸收、适应、应对外部变化,同时建立学习的能力[1]。利用各类资源维持空间现状,并从其影响中恢复过来。综上所述,韧性理论作为一种概念性方法,在平衡内外部稳定性的基础上,避免外部的干扰和维持内部结构的持续性,也可以作为一种理论视角来应对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危机和挑战[2]。

2 鼓浪屿内厝澳片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鼓浪屿内厝澳片区的现状

厦门鼓浪屿在2007 年被列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2017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厝澳社区位于鼓浪屿偏西北方向,以传统集中的居住功能为主,整个社区南高北低,背靠鼓浪屿景区的笔架山、鸡母山,西接福州大学鼓浪屿工艺美术学院,北部为规划的滨海旅游区(如图1)。随着地形的变化,该区域的空间纹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山上的建筑沿等高线呈点状分布;山体下方平坦的地形上的建筑被分块布置,形成道路空间;从山丘到底部,建筑垂直于等高线,形成了随地形变化的巷道空间[3]。

2.2 鼓浪屿内厝澳片区的存在问题

2.2.1 外部环境被破坏

1) 旅游活动对居民生活有一定的影响。鼓浪屿每年有500 多万的游客到访,是鼓浪屿小岛上居住人口的250 倍。随着游客人数的逐年增加,鼓浪屿对餐饮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就导致了烟气对鼓浪屿环境的影响,带来一定程度的垃圾污染。再者游客旅游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垃圾,增加了岛屿的环境压力,使之明显挤压和干扰了社区居民生活的安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原住民选择离岛生活[4]。

鼓浪屿的商业旅游活动大部分均在笔山社区和鹿礁社区进行。内厝澳片区中旅游景点虽然不算多,但是居民生活依然受到了大量游客的干扰。根据实地调研和访谈,居民均表示说时常有游客误闯入家中,夜晚靠近主街的地方也有一定的嘈杂声,这些都严重干扰了原住民的正常生活,导致社区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

2) 旅游体验模式的单一。随着鼓浪屿游客的增多,商业经济的发展,尽管内厝澳片区文化历史遗产和人文景观丰富多样,但由于旅游产业越来越商业化,商业产业模式过于单一,主要包括美食类、住宿类。加之部分商业产品缺乏一定的地域历史文化,文化产品体系的保护利用不够完整,慢慢的其他部分功能就被青年客栈、美食商铺等功能所替代。此外,由于内厝澳社区缺乏合理的旅游路线规划,文物古迹难以吸引游客。因此,在现代化商业的裹挟下,内厝澳片区原住民生活的原真性会渐渐消失,其历史文化遗产也会受到一定的破坏。

2.2.2 内部系统的脆弱性

1) 交通不便。内厝澳片区位于鼓浪屿中偏西北,离入岛口较远。由于岛上所有物品均需从岛外运入,额外的运输费用提高了物价。加之鼓浪屿面积较小,地势崎岖,出行全靠步行,其中也有很多断头路(如图2),在一定范围内无法接入其他成型路网,对老幼群体来说交通不是很便利。另外出岛的轮渡时间限定,外出要受一定天气变化的影响,不便的交通导致很多年轻人离岛就业。

2) 住房质量不高。由于内厝澳片区的建筑都是有一定年限的历史建筑(如图3),建筑结构和质量普遍存在问题。很多老人都居住在年久失修的老旧房子里,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整体的建筑风貌。很多的居住建筑并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内置配套严重不足,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

3) 基础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内厝澳片区人口仅为居委会规模,常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岛上的正常生活和服务,医疗、教育等设施严重不足(如图4、图5)。同时由于教育、医疗、工厂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逐渐迁出岛内,生活便利性大大降低。由于规模不大,一些家居生活的日常需要,如干洗店、家具店等也难以满足。另外,内厝澳片区人口建筑密度较大,公共活动空间被侵占,空间功能也较为单一,缺乏文化载体,无法体现周边历史与社区文化,每个独立的空间单元可识别度较弱,缺乏有效的利用,同时其景观绿化设计也过于僵化,隔绝了丰富的邻里交往空间,忽视了生活氛围的营造,因而社区公共空间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综上所述,硬件功能设计的不完善,软件功能设计的不重视,导致了年轻人向外流失,留下的基本都是没有生活负担和劳动能力的老年人。

3 基于韧性理论的鼓浪屿内厝奥片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3.1 提升文化韧性

文化韧性是指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社区内的地域文化性,展现其特色文化,活化历史遗产,设计蕴含文化体验的游览路线。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后期的逻辑推理逐渐梳理出一条内厝澳片区的主轴线,人群涉及居民和游客两类人,权衡两者的关系,根据人流路径叠合与内厝澳片区现有居民生活活动公共空间及分布位置,确定了五组团的分布位置,最终形成了内厝澳片区主要功能片区规划,整个空间布局形式为“一轴、四环、五组团”。“一轴”能促进商业经济发展,“四环”能打造健康生活模式,“五组团”能展现历史文化特色(如图4)。内厝澳片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历史型社区”,既要有本身的社区型保护,也要有一定的对外展示要求。

整个空间叙事继而由“起、承、转、合、聚、敞、隐”7 个环环相扣的主题计划串接而成,类似文学和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高潮起伏。秉承鼓浪屿内厝澳片区保护与重生的城市设计思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尝试把主轴线分为7 个区域,分别是:A 笔山公园、B 乐不思蜀、C 岛城特色、D 吃货天堂、E 闹中取静、F游民互动、G 沙洲风光,以点状分布的室外场地通过道路串联并延伸到五个组团(如图5),并希望能够在这五个具体的空间点上,利用场景转译的方式增添新的空间功能和空间形式。

设计以“看得见”和“看不见”两种形式作为区分,“看得见”形式主要以场景转译的方式对周围环境进行微更新(如图6),增添“历史型社区”特色展示,提升社区自信和居民自豪感。而“看不见”形式主要利用隧道空间,设计VR 虚拟展馆(如图7),再现鼓浪屿的前世今生,以此凸显和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通过游览路线将“点”串联成“线”,丰富旅游体验模式,展现内厝澳的地域性历史文化,以此提升社区的文化韧性。

3.2 提升社会韧性

社会韧性是指针对不同的社会人群,综合各方面因素,社区环境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所涉及的各个要素都与“人”相关,使得社区抵御外来冲击且不失去自身的结构特征。整个内厝澳片区规划改造以“隐秘的角落”为主题,对于居民来说,“角落”承担着居民集中的日常生活,而对于游客来说,“角落”提供了想要探寻内厝澳地区更有趣地方的展示功能。因此“角落”协调整合了不同的人群需求,承担起提升社会韧性的关键作用。

而“角落”主要以四环作为连接,根据居民游客需求,“四环”分别为居民生活环、健身活力环、游人玩憩环,静心漫步环。步行体验外环设置一些基础服务设施,首先在避免对其他原住民产生不必要的干扰的情况下,设计有特色的道路标识,可以方便游客高效率并快速的到达目的地。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优化街道商业空间布局,将商业设施进行分开布置,可分为旅游型商业设施与居民型商业设施,这也协调了原住民的社会交往空间与游客的旅游活动场所。

应针对不同的人群,有条理、有原则的对社区环境进行适当改造(如图8)。首先以老年人群体为主,一是将户外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增设老年服务设施,设计老年慢行健身步道系统,二是对住宅室内空间尺度进行改良设计,以此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再者以年轻人为主,可以适当利用社区内闲置现有的资源,将同类型的产业进行适当分类集聚,并注入新鲜血液,注重文化与科技元素的融入,深入挖掘内厝澳片区的文化价值,创造多元化和动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此可以更好地塑造具有活力的社区新形象[5]。

3.3 提升经济韧性

经济韧性是社区发展的血液循环系统,在应对不确定因素时,维持社区内部的经济活力发展,通过发展特色创新、文化产业,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以此丰富产业的多样性。通过内厝澳片区公共空间的梳理,利用闲置公共空间,进行具体的建筑空间设计,以其形成不同空间,满足居民的需求,从而提高居民的归属感。用设计唤醒闲置空间,整治周边建筑外观,优化植物景观。此外,还可以增加公共休闲设施,营造吸引人的、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例如为了向市民与游客开放演出,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互动,设计可以举办社区文化活动的舞台空间,这种设计既能复兴社区内的传统优质文化,又能促进新文化产业的产生。再者以小节点媒介入手,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如图9),如艺术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等,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注入相关创新型的文化产业[5],一方面以此加强与相关地域历史文化的联系,另一方面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从而引领新的文化。此外,通过触媒效应和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提高社区的发展活力,这不仅重新焕发了社区经济新活力,也提升了社区的经济韧性。

3.4 提升环境韧性

环境韧性提供了物质环境空间与发展空间,强调社区内部生态绿色景观的营造,为社区提供了公共绿地,以此构建景观空间格局。深入景观设计,增加绿地与品质,让绿色基底渗透到内厝澳片区,并串联现有绿化节点,对部分建筑进行立体绿化(如图10),并结合屋顶绿化,丰富社区空间的层次感,构建三维绿护系统,从而增加了内厝澳绿化面积和感官效应,提升社区的环境韧性。针对公共空间绿化景观的稀缺及品质较为低下的问题,以扩大公共绿地为目的,对现有空地进行改造升华。打破了绿地和晾晒的局限性,融入有乐趣的绿色艺术空间,如设置构筑物供居民休息,建设鲜花乐园供孩童玩耍等等,不仅增加了居民户外邻里交往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居民创造了高质量、环境宜人的公共交往场所[5]。在旅游高峰期,特别是在主干道附近的住宅区,针对居民被游客噪音干扰的问题,采用绿化等物理屏障,从而更好地减少噪声干扰。

3.5 提升制度韧性

制度韧性的特点是“重组、维持、发展”,是指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相关建設,维持社区的治理发展,同时,调节多元主体的诉求是制度韧性体现的关键。首先明确社区治理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再者以社区建设为中心,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建设度,以此促进社区的建设。让社区居民成功担负起对社区治理的职责与义务。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奠定“社区共建”,从鼓励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入手,征集关于社区建设各方面居民的意见;另一方面在吸引更多设计资本活化社区的基础上,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多方合作模式。同时,通过居民与商业、旅游经营者多方面、多方位的协调,以此提升内厝澳社区的制度韧性,从而大大减少社会之间的隔离,加强智慧的旅游管理。

4 结语

由于韧性理念是基于系统思维产生的一种理念,因而社区中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系统的韧性。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居住性历史社区的系统韧性,从文化、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五个方面分别进行相关阐述。无论是面对环境污染的压力,还是商业旅游开发等的外界因素干扰时,都能以提升社区文化韧性为基础,建构历史文化保护的韧性,提高社区整体系统的修复能力,以此发展原住民传统生活的原真性,利用其自身优势,发扬文化特色,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6]。

猜你喜欢
更新保护
燃烧驱动连续波化学激光器的喷管发展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49:07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7:58:52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日忧美军“保护”钓鱼岛能力 将强化攻击能力
环球时报(2013-07-27)2013-07-27 09: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