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振峰在《鲜卑简史》一书中,通过对鲜卑民族部落的开端、部落组织、鲜卑族的分类、后世影响等多个方面的解读,系统地为读者厘清了鲜卑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本书承载着鲜卑民族的往昔和对鲜卑历史的追忆,脉络清晰,读起来轻松易懂,是一本了解鲜卑历史文化的入门佳作。基于此,文章对《鲜卑简史》展开分析和评论,研究鲜卑族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历史;民族;鲜卑民族;《鲜卑简史》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03
0 引言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也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与匈奴长期游离于漠北草原不同,鲜卑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南迁,鲜卑各部前后分别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政权。在现有研究中,对鲜卑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分散的、不成系统的,而李振峰的《鲜卑简史》以鲜卑族的起源为开篇,对鲜卑早期的部落联盟和鲜卑种族历史进行了梳理,最后以鲜卑民族对后世的影响结尾,通过对文献、考古资料的梳理,以发展的眼光系统地展现出鲜卑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组织、政权结构、民族构成、制度特征。读完《鲜卑简史》,会发现鲜卑民族的历史是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虽然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民族,但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民族。
1 《鲜卑简史》的六个部分
第一章是鲜卑历史的开篇,阐述了鲜卑族历史展开的地理空间和鲜卑语源及其族群的来源。要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首先要探寻这个民族的起源,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本书中,作者对
《三国志》《后汉书》《魏书》等史料记载的“鲜卑山”是鲜卑发源地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鲜卑山”的地理位置究竟在哪是鲜卑史学者一直在探究的问题。通过考古的发现以及结合关于鲜卑的文献,作者进一步分析,提出四个疑点。关于“嘎仙洞”是不是真正的“祖庙”,作者指出,无论“嘎仙洞”是不是拓跋鲜卑的祖庙、“大鲜卑山”是不是大兴安岭,都不能否定大兴安岭在鲜卑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至少确定了拓跋鲜卑的早期活动范围。作者通过分析大兴安岭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阐述了初期鲜卑族在空间和时间的作用下整体的迁徙走向,并指出鲜卑早期的历史框架是由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内蒙古草原、气候四个方面组成的。作者还通过史书典籍指出“鲜卑”最早是饰品而非族名,鲜卑也是“祥瑞”之意,后来才由饰品变为族名。其精彩翔实地叙述了鲜卑族群是由东胡分化而出,之后越来越强盛。
第二章是鲜卑早期部落联盟,作者详尽地描写了檀石槐部落和轲比能部落所处的时代和部落的发展状况。逐渐强盛的鲜卑族自大兴安岭来到漠北草原,单个部落的力量难以发展,也发现虽然鲜卑族逐渐强盛、人数众多,但缺乏系统的组织和强大的领袖人物,难以对东汉的边疆产生实质性的威胁,因此这时的鲜卑族需要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东汉桓帝时出现了一位以他的名字命名部落联盟的轴心人物——檀石槐,但致命的缺点是一旦这位轴心人物去世,这个部落联盟就会分崩离析,最终瓦解。这时鲜卑族开始分化成三个集团,由轲比能带领的新兴集团开始崭露头角,短暂地统一了鲜卑各族,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对当时的曹魏政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直至轲比能被刺杀,鲜卑各部落又各自独立发展,后来再无对曹魏政权造成实质性威胁的部落联盟。作者对中心人物的出现、部落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分裂的早期鲜卑部落联盟进行了翔实的描写。
第三章是鲜卑三部,作者分别从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宇文鲜卑的来源与迁徙以及各个鲜卑创下的政权到最终覆灭的过程,探讨各个鲜卑族风姿绰约、辉煌的历史。鲜卑族自从产生,南下迁徙的意图从未消失过,与中原产生各种联系,慢慢加入中原地区的纷争。公元3世纪,慕容鲜卑已迁居辽西地区,在杰出的领袖人物慕容廆和其子慕容皝的领导下,积极地学习中原文化,且给予中原文化肯定,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这些为前燕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作者接着阐述了前燕是如何兴亡的,以及慕容鲜卑的复国之举——后燕、南燕、北燕、西燕是如何建立与灭亡的。慕容氏复国在历史中的影响非常大,前后建立了五个政权,可谓英雄辈出、人才济济。
在鲜卑历史发展中,不仅慕容鲜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还有拓跋鲜卑、宇文鲜卑,此书也厘清了拓跋鲜卑经历了史诗一样的南迁,越来越向中原靠近,直至中原,逐步登上历史的舞台。其详细梳理了拓跋氏与代国的渊源,第一个拓跋鲜卑政权的代国是如何建立和灭亡的。代国灭亡后,在公元386年建立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第一个王朝——北魏,结束了十六国混乱的时代,北魏以代地为根据地,开拓疆域,直到最终灭亡。北魏在中国历史朝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上承汉晋,下启隋唐,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北魏灭亡后,宇文鲜卑慢慢开始崛起,建立了北周,但在宇文赟的荒淫导致死亡和让八岁孩子禅代之下的北周最终走向了灭亡。
第四章是鲜卑别种,乞伏鲜卑、秃发鲜卑、吐谷浑鲜卑是除慕容、拓跋、宇文三大主要部族鲜卑之外的其余鲜卑,被称为支裔别种,一直贯穿魏晋、五胡十六国,他们都是鲜卑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都各自建立了政权,作者详尽地介绍了这几个鲜卑的情况。公元385年,乞伏鲜卑建立了西秦政权,公元431年,西秦灭国。公元397年,秃发鲜卑建立了南凉政权,公元414年,南凉为乞伏的西秦所灭。而吐谷浑鲜卑属于慕容鲜卑,一直活跃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在公元1043年之后就消失在史书中了。
第五部分是余響,主要描写鲜卑历史发展走向,为唐代盛世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隋唐结束了魏晋五胡乱华的时代,实现了中原一统的局面。根据陈寅恪考察隋唐制度的论述来看,隋唐制度与鲜卑各族的制度有着非常多的联系。根据记载,李唐的统治者自认为属于鲜卑族的后裔,而作者在书中也验证了这一论断。有学者研究得出李唐谱系,考据李唐皇室与鲜卑部族的种种联系,验证了李唐皇室母系一脉流淌着鲜卑族的血液。也许是因为李唐王朝统治者有鲜卑血脉,所以造就了唐朝文化开放的态度,社会生活中展现出鲜卑族的一些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文化鲜卑化了。作者在书中首先肯定了鲜卑民族对汉文化的吸收和发扬,比如艺术创造、文学艺术和人才等方面,对唐代和后世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作者从服饰、音乐、饮食、婚俗等方面梳理史书中的记载,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例如,在服饰、音乐方面,盛唐有胡服、胡乐之说;在饮食方面,盛唐有胡食、胡饼之说;在婚俗方面,唐代妇女不似历代封建王朝,有“三从四德”约束,而是较为自由。由此可以看出,盛唐的背后蕴藏着从大兴安岭而来的具有草原游牧习性的鲜卑族特性,鲜卑族带着豪迈、开放的民族特色文化源源不断地汇入中原文化,与汉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最终鲜卑文化融入了盛唐。
第六部分是附录——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有些读者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时间线索比较混乱,这份大事年表简单、清晰,方便读者阅读时翻阅查询,有助于读者理清思路,将鲜卑的历史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建立联系,从而使读者与鲜卑历史产生共振。鲜卑族这段令人震撼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有了这份大事年表,不会使书读起来像故事,有疏离感,优化了读书体验。
2 《鲜卑简史》的鲜明特色
2.1 历史资料丰富详尽,论证有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内容的撰写,而不是空口谈话。整本书涉及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上至先秦,下达唐朝时期,所涉及地理空间也非常宽泛,囊括我国西部、北部等。鲜卑族在如此长时间且大范围内活动发展,要论述清楚这段民族史并不简单。《鲜卑简史》的作者在具体的论述中,很注重对史料的分析和考证,且这些史料翔实而不繁杂。作者查阅了《三国志》《后汉书》《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并搜集分散在这些书中的有关鲜卑民族的史料,还注重引用考古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宏观上厘清了鲜卑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
2.2 精益求精,引经据典
在阐述鲜卑发源地的时候,作者引用《魏书》中的三段记载,鲜卑的起源地是“鲜卑山”,但“鲜卑山”具体是指哪座山,是研究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后考古发现了“嘎仙洞”,有学者认为“嘎仙洞”是鲜卑族的祖庙,但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这是无法肯定的,《鲜卑简史》的作者也知道这一点,但同时也无法确定“嘎仙洞”不是鲜卑族的祖庙,因此作者对现有的研究提出了疑问。作者不妄下结论,但有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不论“嘎仙洞”是否为祖庙、“大鲜卑山”是不是大兴安岭,都不能否定大兴安岭在鲜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作者还注意到了一些小细节,引用了许多史书记载,对鲜卑由饰品名到族名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阐述了“鲜卑”一词在最初只是饰品名而非族称。鲜卑一开始是“祥瑞”的代名词,游牧民族把大兴安岭称为祥瑞之山,也就是鲜卑山,时间久了就自称为鲜卑人,从此鲜卑由饰品名变成族名。这种把握细节的写作,不仅提高了此书的质量,还体现出作者写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2.3 逻辑清晰,叙事通达
作者从宏大的时空角度入手,以精炼的笔法简洁而不失细致地描述了鲜卑发展史。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典型人物和重要的鲜卑部族,力图向读者讲述清楚每个鲜卑部落从兴起到建立政权再到灭亡,最终被新政权取代的历史全过程,还分析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2.4 文字平实,简短精练,有较强的可读性
《鲜卑简史》阐述的鲜卑族历史发展脉络清晰而有条理,不论是对初读者还是对研究者来说都是一本较好的书,不仅有助于鲜卑民族历史的学术研究,还有助于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夯实基础。拓跋鲜卑融入汉民族的历程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历史文化较短的民族融入另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拓跋鲜卑是各少数民族汉化的典范[1],鲜卑民族历史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者研究鲜卑民族文化,对维护民族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5 具有创新思维
《鲜卑简史》的作者不仅厘清了鲜卑的历史发展脉络,还描述了鲜卑民族文化生活的变迁。鲜卑民族自大兴安岭不断南下迁徙,以游牧民族悍勇的特点逐步融入汉民族文化。例如,前燕时期,慕容鲜卑抛弃了传统游牧部落“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采用了中原文化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慕容廆继位。慕容廆应该是最早倡导汉化的胡族领袖之一。在他之前,似乎没有人倡导过进行全面深刻的汉化改革。慕容廆的改革先孝文帝改革170余年[2]。慕容廆和其子慕容皝大力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在农业、法制、广开言路等方面效仿中原。尤其是学习农耕文化、发展教育和大力传播儒家文化等,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慕容部的日益强盛。北魏时期,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文字体例、兴儒学、办太学、消除民族隔阂、选贤举能、兴道教、改制定律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一系列的改革遭到了巨大的阻力,书中详尽描写了孝文帝是如何克服这些阻力的。该书在宏观上把握鲜卑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还描述了鲜卑民族文化的发展细节,不是单一地描写鲜卑的历史或者文化,没有把历史与文化割裂开来,这也是此书的一大特色。
2.6 继承先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得出自己的见解
陈寅恪先生从文化互补和文化激发的高度出发,提出盛唐文化是在中原文化与鲜卑文化、野蛮精悍与文明理性的结合中孕育出来的。在《鲜卑简史》一书中,作者李振峰认为陈寅恪先生的论断与西方有关文化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得出“鲜卑文化的‘野蛮精悍之血对‘文化颓废之躯构成了挑战,以其非理性的野蛮的精神补充了中原文化过于严整的理性布局,从而促进了盛唐文化的诞生”[3]的精妙结论。李振峰全面地参考和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有自己新颖独到的见解,可以看出作者立论恰当,实事求是,知识渊博,思维开阔,从而得出与西方文化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论断。
3 结语
《鲜卑简史》不但吸收了前人在鲜卑史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且作者特别重视利用相关学科的相应知识来增加鲜卑史研究的深度,使鲜卑史研究朝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实际意义来讲,这本书是一部出色的学术著作。不过,由于该书时间跨度较长,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鲜卑的历史、文化都有涉及,所以在有些地方可能阐述不充分或有些论断还有待商榷。但相对而言,这本书语言平实、内容丰富、资料充分、分析恰当、论证精辟、见解新颖独到,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性,是便于广大读者了解鲜卑历史和学者进行鲜卑研究的一部史学诚意之作。
参考文献:
[1] 王曙光,白苏雅拉图.拓跋鲜卑融入中华民族一体格局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8-23.
[2] 郑小容.慕容廆汉化改革略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80-288.
[3] 李振峰.鲜卑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21:200.
作者简介:黄峥(1997—),女,贵州盘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文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