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艺术美学和思想意蕴

2022-05-30 15:54:59吴泽庆杨纪平
文学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艺术美学再别康桥徐志摩

吴泽庆 杨纪平

内容摘要:《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它作为诗歌精品具有很大文学价值,是开展文学教育的好素材。全诗以离别康桥的情感起伏为线索,融入个人的真实经历,诗歌意境优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承继古典诗风,吸纳西方精华,在语言、韵律、图景上体现着艺术美,在思想上传递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该诗融艺术美学和思想意蕴为一体。

关键词:徐志摩 《再别康桥》 艺术美学 思想意蕴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旷世经典之作,它与戴望舒的《雨巷》列入语文教材现代新诗板块中,在介绍中,编者写到“新诗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但为了探求适合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诗人更多的是目光向外,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它呈现现了新诗的特点,令人感受到“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结合徐志摩的个人经历,我们品读《再别康桥》,能体会到诗人精湛的艺术美学和深邃的思想意蕴。

一.诗学之源

徐志摩的诗承继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探求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融通古今、汇聚中西,诗人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徐诗具有明显的古诗词特点,古典诗歌咏自然,《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里有“也不知有几遭的明月,星群,晴霞, 山岭的高亢与流水的光华——辜负!”月、星、霞、岭、水融为一体,叙写光阴隐现,似水流年。古典诗抒情言志,《为谁》里有“树叶伤鸟似的猛旋,中着了无形的利箭”,诗人因秋风萧瑟而感到凄惘,用情志谱成心灵的画卷。古典诗讲究形式流畅,追求韵律感,《沙扬娜拉》里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冷风的娇羞......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头”、“柔”、“羞”、“有”、“愁” 在音韵上的循环呼应,旋律优美。徐志摩也从英国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中汲取营养,诗人“进入了一个解放天性的国际空间,形成了新的世界性眼光......在别的文化环境中逐渐成熟起来”。徐诗有布莱克的象征手法,如《地中海》的“一树上没有两张相同的叶片,天上没有两朵相同的云彩”,彭斯的音乐性,如《庐山石工歌》的“太阳好,唉浩,太阳焦,赛如火烧,唉浩”,华兹华斯的自然景物描摹,如《夏日田间即景》的“柳林青青,南风熏熏,幻成奇峰瑶岛,一天的黄云白云”。徐诗诗语精炼,意象新颖,诗意醇厚。

《再别康桥》诗情曼妙,意象生动,情感真挚。该诗承载丰富的人生经历,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心生感慨,后辗转法国马赛,乘船回国,途中诗人仰望天穹,剑桥再入脑海,落纸挥毫,将过往经历化作美妙的诗行。诗人喜于游学,足迹遍及欧美,徜徉于中西文化之中,进入独特的文化群落。1920年,他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求学,第二年春入剑桥大学学习,之后游访欧洲等地,与狄更生、恩厚之、罗素、傅来义、哈代成为师友。剑桥成了其一生的转折点。在《猛虎集·序文》中,他写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2]对他来说,康河开启了诗的灵感,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唤起内心深处的纯真。诗人跨越地理空间与文化边界,用真挚情感,书写康桥岁月,沉浸于寻师交友的喜悦中。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更有一事为大人所乐闻者,即儿自到伦敦以来,顿觉性灵益发开展,求学兴味益深,庶几有成,其在此乎? 儿尤喜与英国名士交接,得益倍蓰,真所谓学不完的聪明。”[3]徐志摩汲取西方思想的精髓,承受英国文学的滋润。他以文化旅行的方式遨游西方世界,以开放胸襟吸纳英伦文化。他致力于发展“新月”阵地,建构中国留学英美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开创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理想之路。

二.《再别康桥》的艺术美学

《再别康桥》呈现精湛的艺术美学。诗人闻一多曾提倡现代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三美”是新月诗派的主要特点。所谓建筑美,从诗的视觉上看,诗的结构整齐,全诗七节,每节四行。形式上错落有致,一、三行凸显,行长稍短,二、四行缩进,行长稍长,糅合了格律诗与自由诗的特点。诗歌从语言、音乐、绘画角度,表现出柔美意境与清新风格。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语言、音乐、绘画角度,分析它的柔美意境与清新风格。

(一)语言优美

《再别康桥》诗句优美,情感丰富,把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语言是诗的外壳,诗的内涵与外在完美统一,隽美形式让内容更加丰富,清新的语言让诗别致新颖,诗人对剑桥的每个角落,一花一草,一舟一篙,进行了细致地描摹。词句有重复,也有变化,首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末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首末呼应,一来一走,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尽显康桥的静谧安逸。语句朴实无华,但底蕴丰富,意境深远,重复句式强调情感浓烈,不同词语形成对比,暗指时空轉换,时日变迁。诗人使用结构相似的短语,来绘写康桥美景,“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采用偏正结构语句。美好的剑桥生活如同云彩,稍显即逝,将成记忆,金柳是剑桥常见的景物,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诗注重语言的动静结合,“新娘”、“天上虹”、“长篙”、“星辉”描绘了静态美,凸显安静与平和,“荡漾”、“招摇”、“揉碎”、“沉淀”、“漫溯”、“放歌”呈现动态美,喻示浪漫与活力,静物在动态中焕发生机,动态赋予静物以生命之感。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建构了惟妙惟肖的隽美康桥,金柳喻为美丽的新娘,青荇比拟好客的主人,诗人沉醉于新娘的美貌,感动于主人的热情。金柳与青荇,让诗人甘愿化作一棵小草,留在康河的柔波中,与之相伴。同样,“悄悄”、“笙箫”、“夏虫”、“沉默”加重了离别的氛围,无声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难舍剑桥的心情。

(二)韵律柔美

《再别康桥》诗句节奏明快,音韵柔美,富有张力。诗每节有四行,偶数行押韵且字数整齐,奇数行不押韵且字数不一。从偶数行上看,首末节都以“来”、“彩”两字押韵,形成完美的循环,看似重复,实则强调韵律美。中间各个诗节以“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为韵脚一气呵成,韵脚音调启承转合,有轻快,有低沉,有欣喜,有伤别。从奇数行上看,虽然字数有别且不押尾韵,但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时而轻快,时而舒缓,与诗人回忆中的喜悦和离别时的不舍相得益彰。除了韵律,诗人采用了叠词,“轻轻”、“悄悄”、“油油”读起来朗朗上口。前后诗行的词汇连接增强了节奏感,“沉默”将“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连接起来,诗句流畅,张力明显。音乐美还体现在每一个诗行中的内部停顿和重读上,每行两次停顿,构成三个音组,通过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表达诗句的情感。以首节为例,可以这样停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三处“轻轻的”的地方进行重读,强化诗意。通过停顿、词语排列、重读手段形成乐感,诗行层层推进。

(三)图景唯美

在诗中,景物描写虚实结合,勾勒出一幅幅唯美图景。具体的意象有柳、夕阳、波光、泥、水底、柔波、清泉、水草等;同时,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让景物披上情感色彩,诗中虚幻的景象有新娘、艳影、天上虹、彩虹梦。诗人通过不同景物,将剑桥的生活和诗人的想象融为一体,实现外在与内在,视觉和心灵的统一。图景围绕着康河展开,诗人以其精妙之笔,细致描摹。有金柳意象,夕阳下,柳树披上“金色”,成为金柳,“金柳”如同新娘,细长柳枝如女性身姿,曼妙轻盈。诗人以物喻人,勾勒出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画面。再由河岸转向河面,波光粼粼,艳影婆娑。色彩的运用使画面更加逼真,动词的使用增强画面的动感。还有彩虹意象,不同于岸边的真实的金柳,天上的虹和水中的虹互为映衬,营造一种虚实景致,彩虹散落在浮藻间,若隐若现,彩虹是虚幻的,如梦一样,美好而短暂。还有康桥泛舟,星辉下放歌的画景,这是康桥常见的情形。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深处划去,可以想象,诗人一定是流连忘返,一路向前,直到夜色阑珊,星光满天,放歌归来。惟妙惟肖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康河成了这幅画卷的大背景,这些画展示了宁静与和谐、依恋与感伤,景物栩栩如生,富有情感,真正体现了诗情画意。

三.《再别康桥》的思想意蕴

《再别康桥》思想深邃,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谈到人生是一种包含了爱、自由和美的“单纯信仰”,这构成徐志摩的人生基调[4]诗反映了诗人对“爱、自由、美”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剑桥生活的回忆与当年爱情挫折的追述。[5]徐志摩热爱剑桥,怀念过去,康河曲折蜿蜒,穿园而过,河上小桥别致,桥下河水荡漾,河中舟船来往。诗人将康桥岁月与内心想象糅合一处,诗“浸透了一种趋向无奈、沉默、惜别的愁美意蕴”。情孕育于康河之中,别离康桥,就是告别一份情愫。[6]

(一)眷恋

诗表达一种眷恋与不舍,“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这些景物都是康桥的记忆。康河穿城而过,古老的剑桥大学散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康河从国王学院后院的草坪蜿蜒流过,河岸垂柳依依,远眺夕阳西去,天边白云飘渺,近看晚霞下金柳依岸,俯下头来,康河静卧榆荫下,河水清澈,软泥可见,青荇片片。诗人的情感跃然纸上,一种无法自拔的情爱。爱情如西天的云,无法触到,河畔的金柳,似美丽新娘,近在身边。爱擦肩而去,朦胧的爱也许只存在于康桥,离别了康桥,就告别了那份情愫,为爱情圈上句点。青荇在康河并不多见,诗人这里描写的是康河的水草,诗人借用《诗经·关雎》中青荇的寓意,暗指康桥的爱情。《诗经·关雎》写道,“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就是青荇,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诗经》托物起兴,以物喻人,荇菜飘拂,喻指女子的窈窕多姿,荇菜柔顺,比喻女子达理娴淑。康河的“青荇”有了人的性情,招摇亦可指女子的活泼之态。诗人抒发了对旧日恋情的感悟,愿做“一条水草”,徜徉在康河的柔波里,可见情爱之深。榆荫,剑桥现在看来少有榆树,历史变迁,沧海一粟,我们不必去考究当年的剑桥是否真的有榆树的存在,也许,榆树是诗人的虚写。一潭,多认为是康河上游的拜伦潭,拜伦在三一学院学习时,常来游泳,因此得名。也许,表达诗人对拜伦的崇拜。或许,一潭可以解读为恋人的眼睛,是对过往爱情的追忆。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诗人有拜伦式的火一般的热情,与命运抗争。虹色彩斑斓,却远在天边,犹如剑桥的爱恋,美好而短暂,一切在浮藻间,一场梦幻,已成过往。

(二)自由

诗抒发了一种自由,诗人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谈到,文明代表着入世,而入世恰是远离自然的源头。文明人去忙无数杂乱的事情,而忽视星辰之转移,花木之生长,风云之变换。同时,完全的社会生活会让人们沉迷在无数的痛苦、无数的烦闷之中。[7]康桥是诗人向往的地方,他放弃了在美国继续深造的机会,为了师从罗素,远赴康桥,在康桥,他认识到自己喜爱的不是政治经济,而是文学,这里生发蛰伏已久的诗情,给了放飞自由的机会。“自由”在诗中多有表达,“招摇”水草象征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同样,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暗指诗人的人生追求。“撑篙”并非诗人经历的真实描写,他曾承认自己当年没有学会用长篙撑船,不过“康河撑篙”是剑桥悠久的传统,“撑篙”仅靠一根细长而沉重的木篙来掌控小船,何尝不是诗人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思考。康河上来往的长篙撑船,是无法忘却的记忆,更是对前路的思索,而夜晚泛舟,星辉里放歌,更是自由情怀的释放。在这首诗中,自然美与诗人情融为一体,实现了物我合一。康桥的意境,由远到近,由上到下,逐层剥离,感伤、憧憬、寻梦,杂糅一起。同时,诗人借助古典诗文,烘托情感,古诗里“柳”“留”同音,表达惜别之情。“离别的笙箫”借用苏轼的《赤壁赋》中低沉哀怨萧声来表现对康桥的依恋。正如李怡所言,徐志摩是“一身潇洒的西服之下,掩盖着一个純粹的传统文人式的灵魂”。[8]  可见,诗人如此,其诗亦如此。

《再别康桥》以剑桥自然美景,表现一种依恋,诗语言优美,节奏清新,画面感强,有很强的艺术美,表现了现代新诗的特征。诗人承继古典诗风,吸纳西方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的滋养浑然天成。《再别康桥》在艺术上和思想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具有无穷的魅力,无限的文学价值。1931年11月,徐志摩搭乘的飞机触山,不幸罹难,历史沧变,他的墓地也几经变迁,从胡适题写的“诗人徐志摩”之墓,到凌叔华题字的“冷月照诗魂”之墓,皆毁于动乱之中,直至陈从周教授设计并撰迁墓记的西山墓地,徐墓据此安然,不过,追怀徐志摩的脚步从未停歇,品读徐诗的热情从未退去。他那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依然徜徉文学的热土之上。

参考文献

[1]帕特丽卡·劳伦斯.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M].万江波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219.

[2]徐志摩.徐志摩全集(8卷本)[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331.

[3]徐志摩.徐志摩全集(8卷本)[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6:6-7.

[4]刘成纪.自由主义与20世纪中国美学精神[J].求是学刊,2000(1):80-87.

[5]霍秀全.理想主义的深情告白 [J].中学语文教学,2010(10):38-39.

[6]陶家俊,张中载.论英中跨文化转化场中的哈代与徐志摩[J].外国文学研究.2009(5):158-166.

[7]徐志摩.徐志摩散文诗歌[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

[8]李怡.中国新诗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7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左翼诗派诗学研究”(编号:16BWW062)成果.

猜你喜欢
艺术美学再别康桥徐志摩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0
花牛歌
谈歌曲演唱的艺术手段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青年时代(2016年32期)2017-01-20 23:44:20
商业购物环境中的艺术美学与人文关怀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31:36
偏 见
文苑(2015年35期)2015-11-17 21:27:17
当代社会语境中艺术与品牌跨界的文化思考
艺术百家(2015年1期)2015-04-07 05:46:40
小评《徐志摩论》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6
金基德电影的画与诗
艺苑(2014年3期)2014-08-07 09: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