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30 17:25:06吴振宇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学实践心理健康

吴振宇

摘要 初中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质疑反思、体验探究、讨论交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育人价值。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数学教育 教学实践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使学生的身心发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学习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数学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问题”中质疑反思,不盲目听从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往往源于好奇。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好奇心表现尤为突出,但进入初中后,反而失去了这种可贵的天性,他们盲目地听从,可以说是教师讲什么,他们学什么,这一问题值得反思。好奇心的可贵之处在于能让我们发现一些不易发现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问题,调动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其永远保持“好奇”的天性,不盲目听从,敢于质疑,并在充满荆棘的问题中不断前进。这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1. 鼓励学生研究教材,学会提问。

“学源于思。”在以往的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讲完知识内容后,向学生提问,这一知識点弄懂了吗?这个题目会做了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产生了被动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稍微改变了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教材内容,研究数学概念、定理及例题。在研究完后,笔者便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提问,问题越多越好,越有思考价值越好。这样在学生的“问”和师生的“共答”中,学生就会变得更加主动。

比如,在“有理数”一课中,笔者让学生阅读教材。在阅读结束后,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负数呢?负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负数是否也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呢?绝对值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取绝对值呢?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主动思考的成果,也是需要教师重点讲解的知识。所以,放心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在数学认知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2. 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学源于思,学生有思考才会有体会,才会有独特的学习经历,避免出现盲目从众的心理。例如,在“随机事件概率”一课中,在用硬币举例时,有的学生就提出,扔5次硬币、10次硬币,其结果都朝上,可以认为是随机事件,但1000次、10000次都朝上,真的会发生吗?这究竟是一种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呢?无论学生的质疑是否正确,只要学生勇于质疑教材,质疑教师,就说明学生积极开动了脑筋进行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质疑,开口表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二、“尝试”中体验探究,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

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抽象性、符号性和逻辑性特点,使得数学问题的解决经常伴随着困难,这就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进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正如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代青少年学生在家庭的溺爱中长大,稍微遇到挫折就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由此引发的悲剧令人惋惜。因此,这个时期正是磨炼学生意志力、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培养学生信心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我们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体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做到敢想、敢拼。

1.大胆尝试猜测、检验,建立学习信心。

在我们传统的意识中,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求解数学题,必须有严格的数学证明。但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从一开始就寻找严格的证明,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来龙去脉,也会觉得求解比较困难。为此,对于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测和尝试,让学生通过检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思路。当学生成功寻找到答案后,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两个自然数的和是18,平方和是170,求这两个自然数。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往往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求解,但事实上,有的学生不需要经过繁杂的计算就能猜测出答案,如,假设两个自然数都是9,则其平方和为162,162小于170,所以,其中较大的数应该比9大;当较大的数为10时,两数的平方和为164;继续猜,较大的数为11时,平方和为170;较大的数为12时,平方和为180。所以,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7和11。学生在求解这道题时,没有与已有知识进行挂钩,而是通过观察式子和猜测、检验,轻松得到结果。对于该生的解法,笔者并没有批评,而是表扬了学生思维的独特之处,同时,也鼓励他用方程再进行求解,并尝试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解题变得更加简便。只有使学生依靠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才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 大胆尝试实验,培养主动建构。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做”,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动手实验,让学生能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课中,笔者并未直接向学生展示勾股定理,而是设计了一个动手探究实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绘制一个Rt[△ACB],其中[∠B]=90[°], 分别以三角形的三边为边构造正方形,并度量它们的面积,计算用两条直角边构造的正方形面积的和,并与用斜边构造的正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勾股定理。然后分别拖拽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进行验证。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动手实验,在自主探究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找到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无数次的因战胜困难而获得的成功感以后,逐渐积淀的这种心境就会转化为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个性。

三、“互动”中讨论交流,培养积极的学习心理

数学教学是一个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但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师生互动,而忽略了生生互动。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认为师生的互动决定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效果。实际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不如生生之间的影响。生生互动,是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是学生行为、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形成健康合作、竞争态度有很大作用。所以教学不仅仅是师生的双边互动,也是师生、生生间的多向活动,是一种复合活动。

1. 分工合作,学会交流。

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中,设计需要学生分工合作解决的数学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互动。在“相似三角形”一课中,有一个利用皮尺、测角器等工具测量旗杆高度的活动,笔者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这些小组按照教材中的设计分工,每个组长分配成员要带的材料。比如,有的带铅锤,有的带细线,有的带木棍,有的带半圆形硬纸板做成的测角器,等等。在活动中,每个成员组内相互合作,组外相互竞争。在制作与测量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因为微小的误差就会导致结果错误。最后比较各个小组的测量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数学课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共同发展。

2. 相互表达,学会分享。

很多教师习惯将在课堂上“说话”当作自己独有的权利。学生只能作为观众静静地听,缺乏参与,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以“小老师”的形式,开口讲,相互讲。在讲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获得自信。这对于初中生而言具有很大挑战性。

例如,笔者在“反比例函数图像及性质”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反比例函数y=k/x(k>0)图像上有三个点A(x1,y1)、B(x2,y2)、C(x3,y3),若x1<0

总之,在數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以学科教学主目标为主,辅以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过程中,自觉消除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坚定意志品质,培养审美能力,从而让素质教育在数学园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北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教学实践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5:43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7:24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2:04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0:24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