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陽
◆整理 長江
今年上半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3.93億元,同比增長2.5%,增速與全國持平,考慮到今年來多次受疫情影響,取得這個成績實屬不易。
可喜的是,橫琴的城市服務空間業已基本形成,生態島建設深入民心。小橫琴山步道、天沐河、十裏花海長廊、休閒驛站等景觀已成為市民休閒散步的好地方。與此同時,橫琴的基礎教育也不斷完善,公辦學校和私立學校優勢互補,往教育強區的方向踏出堅實的步伐。
用一句話來形容現在的橫琴:萬事俱備,只待人才。
一、橫琴的未來期許
橫琴的未來,側重於“融”與“宜”。
“融”指的是“琴澳融合”。過往一年,橫琴在“琴澳融合”方面的成就是相當顯著的。現居於橫琴的澳門居民有3,632人,同比增長11.2%;經橫琴口岸出入單牌車達69萬輛次,同比增長23%;新註冊澳資企業705戶,同比增長8.3%;現有澳資企業註冊資本突破1400億元人民幣。
“宜”指橫琴應成為宜居、宜業、宜遊、宜學的“四宜”之地。橫琴舒適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的教育配套,“雙十五”稅收政策以及配套的創業扶持政策,已初步具備的“四宜”的架構。
二、建設中的誤區
“琴澳融合”的建設,容易產生誤區:深度合作區的建設是為了讓澳門永久居民融入橫琴。
這是種狹隘的發展觀。
“琴澳融合”一定不是單邊融合,而是種雙向融合,既要求橫琴融合澳門,又要求澳門融合橫琴。
雙向融合要求做到如下幾點:
其一、橫琴為澳門永久居民提供“四宜”環境,也要為澳門非永久居民以及與澳門關聯的人士(包括藍卡持有者或外來投資者)提供"四宜"環境。
其二、琴澳雙地創業者,屬於雙地鼓勵類產業發展的突出貢獻者,應該吸納他們成為新橫琴市民、新澳門居民。
其三、澳門也應該為橫琴市民提供更便利的通關環境和創業環境,而不能僅單邊惠及澳門居民。
三、狹隘居民觀的破除
為使澳門居民享受橫琴福利、橫琴市民享受澳門福利、對澳門或橫琴有突出貢獻者成為橫琴市民、澳門居民,接納有用人才,必須打破狹隘的居民觀。
狹隘的居民觀是自私自利的,認為接納有用人才成為橫琴新市民、澳門新居民,即對原有居民福利造成了侵佔,從而只願意讓有用人才在琴澳創業,不給予他們居民待遇。
狹隘的居民觀阻卻了人才的引進,減少了琴澳的經濟活力,甚至形成了社會怨氣。
人才的引進,不僅不會侵佔原有居民的福利,反而會增加工作崗位,提升生活品質、優化生產效率。我們不能因為個別人才未能按預期增益澳門及橫琴社會,而根本否定了人才引進的重要性。
四、人才引進中的法律銜接
琴澳一體化,需要兩地進行人才制度的規則銜接,主要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橫琴作為生活、居住地,亦應視為在澳門通常居住;不應因為人才長期居住於橫琴,而否決其在澳門通常居住的認定。這方面規則的銜接,需要澳門在其《人才引進制度》中加以厘清。
其二,應給予橫琴鼓勵類企業創辦者多次往返澳門的通行便利,相關的規則銜接應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出入境管控、逗留及居留許可的法律制度》中予以明確。
其三,深合區應爭取外國人入境靈活的管理制度。
五、人才引進中的政府信用
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第182/2020號案中,一名受聘於澳門航空的工程師,因為居住於珠海的原因,被政府否決了臨時居留許可,從而失去澳門非永久居民身份證的續期。
拋開案件的法律討論,政府在批給工程師臨時居留許可之時,並未告知該工程師日常生活應居住於澳門,這其實是政府行為的不謹慎。在案子裏,政府行為的不謹慎的不利後果最終由人才予以承擔,這是一種不守信用的行為。
時至今日,由於人才續期及轉永久堆積的案件數以百計,有些個案甚至堆積了三年而不予處理。
人才是應該受尊重的。一旦政府以法規檔招攬得來的人才,政府應該遵守承諾,予以相應待遇。須知,人才系以青春投資於澳門與橫琴,一旦歲月流失下政府沒有遵守信用,那麼就會引發極端的社會問題。
六、總結
綜上所述,澳門及橫琴已經為深合區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切基礎的保障“築得梧桐巢,引得百鳳來”"。橫琴萬事俱備,只待人才。
為了引進澳門橫琴所需要的人才,我們應該破除狹隘的居民觀、市民觀,在人才引進法律制度中做有效規則銜接,並且努力使我們的政府成為有信用的政府,“言既出,行必果”。我們堅信,橫琴深合區也一定會成為“琴澳融合”、“宜居、宜業、宜學、宜遊”的優秀城市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