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理论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2022-05-26 10:22:53于辉葛意然
设计 2022年10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叙事学

于辉 葛意然

关键词:空间叙事理论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叙事 叙事学 历史街区更新

引言

当今城市快速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城市面貌,“千城一面”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突出城市特性、发展城市特色尤为重要。城市特色的体现无非是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历史文化街区正是这一特色的承载,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空间叙事理论源于文学中的叙事学,强调叙事作品的空间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对其理论及方法论的研究中,空间叙事理论逐渐向多学科发展。该理论与建筑学的结合是较为新兴的研究方向,多用于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分析和设计。将空间叙事理论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相结合是本文的创新点,目的是探究复兴街区活力与传承历史叙事方法,通过对理论的分析形成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设计原则。选取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罗西亚大街这一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实例作为设计对象,力求营造具有吸引力与活力、且可被使用者感知的叙事性历史文化街区空间。

一、理论发展与概述

(一)空间叙事理论

空间叙事理论强调从空间角度形成叙事目的,在空间中组织具体的人物、事件,形成叙事性场所。早期的叙事学研究偏重时间维度,对空间维度的研究少有涉猎。直到1945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中提出空间形式(spatial form)的概念,此后美国涌现出一批空间形式作家,空间形式小说得到了的发展。

空间叙事理论发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末逐渐吸引国内学者进行研究,殷双喜在1996年发表的《李帆:城市考古与空间叙事》首次将空间叙事理论应用到对绘画作品的解读中,殷双喜认为该石版画作品具有“可读性”,“李帆的石版画艺术中的叙事性,是一种共时性的叙事,是小说、戏剧、电影所不能做到的”[1],由此可见空间叙事理论绝不是文学作品独有的分析方法,对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指导性意义。

在之后的发展中,空间叙事理论应用范畴逐渐壮大起来,从小说到电影、绘画、建筑,甚至是城市规划均有涉猎。对理论本身的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应属龙迪勇所著的《空間叙事研究》,它是国内迄今为止较为系统的且有突破性进展的空间叙事理论研究著作。

(二)历史文化街区基础理论

20世纪初,历史街区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历史街区保护进入萌芽阶段,此时历史街区的价值体现在建筑物的保护上,街区本身的独特风貌没有得到重视。在此之后相继出台的《威尼斯宪章》《内罗毕建议》等法规条文,将关注的重点从建筑转移至街区本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历史街区的价值并不仅仅是该街区建筑的重要性。

1964年出台的《威尼斯宪章》中,强调对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

1987年《华盛顿宪章》出台,标志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进入到更全面、更深入的阶段,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趋于多样化,实践经验也逐渐充实起来,为后续研究积累了许多可参考的内容。

国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实践动态虽不如我国丰富,但保护模式仍然值得借鉴。如意大利博洛尼亚老城是世界上首个喊出“建筑要维修,人也要留下”口号的历史街区,通过对住户的保护,老城的历史记忆被留存下来。除此之外优秀的保护案例还有以旅游业为先导,带动当地经济与活力的美国黑石河峡谷地区历史街区;德国汉堡梅地亚中心充分利用破败的旧工厂历史建筑打造新旧对话的半公共空间等。总体而言,国外对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出发点大多源于该地区的实际需求,功能和业态不局限于原本街区性质或经济需求,达到持续发展与生活真实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国内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概念发端于1999年,《北京宪章》提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2]宪章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埋下了伏笔。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法定名词源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此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均有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指导意见。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理念的发展,逐渐从实物转向精神、从建筑遗产扩大至城市与自然环境、从历史文献价值上升至社会生活价值、从保护修复规范拓展至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建城环境的改善成为历史街区保护与设计步入人性化、精细化发展阶段的必然需求。虽然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如今辉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已经证明我们正在向正确的道路行进,融合多领域理论进行分析和设计,在不断自省与借鉴中变得更好。

二、空间叙事理论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

(一)相适性研究

提到空间叙事理论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适性,就不得不提“空间”概念,叙事学领域的空间可分为两种,其一是叙事作品所描述的空间,即叙事空间。其二是叙事作品的空间写作技巧。

空间叙事写作技巧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的设计有许多值得参考和借鉴,比如《空间叙事研究》中所提的主题-并置叙事的概念。[3]这样的空间形态在历史文化街区上有许多案例能够作为佐证,比较耳熟能详的是成都的宽窄巷子。康熙时期宽巷子名为大街,多是是满族官员的宅邸,而较窄的小胡同则是满族士兵的住所,大街与小胡同共同构成了等级森严的军队驻地——少城。时过境迁,2003年起对此处进行保护与更新设计,经过调整业态、恢复风貌等更新手段,如今宽巷子更偏重对市井民间文化的展示,窄巷子则是以成都传统院落的慢生活为主题。两条巷子共同讲述着康熙五十七年至今充斥着巴蜀文化氛围的历史叙事,以及蕴含老成都生活韵味的城市记忆。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记忆的承载,所展现的历史叙事相对文字性的承载来说更加隐晦,但在表达上却更直观和多元。文字历史叙事往往抽取历史长河中最有意义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记录,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叙事的证据之一,叙事表达媒介大体可以归纳为画面、文字、声音、感觉,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场所,更是容纳着庞杂的历史结构,比文字所记载的历史叙事更具有空间性。

总体来说,建筑学中的空间形式大体上是物理空间,是实际存在的可触碰的,叙事学领域的空间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前者在意识中再现的空间,一种是叙事写作结构的空间。再现的空间更具有抽象性和灵活性,它能够摆脱视觉和触觉的限制,通过读者或观者的建构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写作结构的空间是针对文字创作的叙事形式,它为我们带来了许多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文学作品,这种空间结构向建筑学领域的转换也是我接下来的研究内容之一。

(二)原则

1.多元视角原则:在摄影技术没有得到发展的过去,重现历史事件必定会经历至少两种转换,事件发生时会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记忆,这种记忆或多或少的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甚至消逝。所以历史事件是不可能完全再现的,只能是将重构的部分记忆经由文字或图像等方式重现,也就是说任何的历史事件与原生事件都不是百分百相同的。因此,为了无限接近原生事件提出多元视角原则。多元视角原则的多元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事件来源方式的多元性,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事件参与者进行调查访谈,丰富事件细节,形成更立体的历史空间叙事。第二是对任一来源的调查数量多元,这个概念类似于统计中的平均数,将大量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取其共同点以求无限接近事件的原始状态。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中,很难找到事件的参与者或旁观者,所以多元视角针对的大多是文件记录或经口口相传的故事。

2.时空统一原则: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时间或空间而存在,叙事学的研究初期关注于时间上的研究,近期才开始产生关于空间叙事理论研究。而根据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性,它的更新过程往往更加注重空间感受,却忽略了时间问题。很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前期的保护更新以及后期的维护上,常出现与该历史文化空间不和谐的现代元素。

这样的元素往往对历史氛围的体现起到负面影响。笔者在对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罗西亚大街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在对历史建筑的翻新过程中,对传统俄式民居表面的重新粉刷(图1),改变了建筑的原有风格,以为追求更新却忽视了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性的保护。

需要强调的是,时空统一性所表达的并不是对原有街区的一成不变,也不是一味地對历史某个节点的瞬时空间进行放大,应该是在历史与现代中找寻某个时间段,通过对街区的保护更新,在空间上体现这一时段的历史发展。时空统一有助于放大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历史氛围,让体验者身临其境,通过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叙事容器,感受百年甚至千年前的历史场所。

3.双向建构原则:多元视角原则主要应用于保护与更新前的调查研究过程,时空统一原则应用于改造中,而双向建构原则是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与改造后的指导。何为双向?在叙事作品中指的是作者与读者,作者通过创作将脑海中的意识事件形成作品,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可读的叙事作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该叙事作品转化成意识事件,不同的读者由于经历、学识、年纪,甚至是性格的不同,所体会到的层面和关注的角度等均有差别,因此形成的意识事件与作者不可能完全相同,显然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参与了对叙事作品的建构。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角度读者对应游客、当地居民等身份,不同的身份对该街区历史背景的了解不同,对该空间的感受均不同。作者对应设计者,主要职责是对街区进行更新、评估、规划,以及叙事化改造,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多种身份和期待,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才能够营造出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叙事性历史文化街区。

三、对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罗西亚大街保护与更新的设想

(一)罗西亚大街现状研究与特色

中东铁路于2018年1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其前身是沙俄兴建的西伯利亚铁路伸入中国境内的支线。在铁路的建造过程中,沿途各站的周边逐渐形成了集办公、货运、居住、休闲等功能的城区,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罗西亚大街就是其中之一。在当时的建设中,以铁路为中心,北部为供俄国人居住的中东铁路职工住宅区,铁路以南为供建设铁路的中国工人所居住的住宅区。罗西亚大街位于铁路以北的俄式居住区,相比于南侧生活氛围浓郁,基础设施完善。

该街区道路布局为方格网式,街区历史建筑保存完好,建筑属性多样,其中百余栋为居住功能的俄式住宅(如图2)。除住宅外还包括娱乐属性的铁路工人俱乐部,办公属性的办公楼和车站等,而承载着宗教文化属性的东正教堂以被拆除,如今只剩下地基和道路上的轮廓布局。经调查研究发现,该街区曾呈现欣欣向荣的生活氛围,但如今的改造更加倾向于商业开发,忽视了其建筑本身的功能属性。

该街区的特色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物质属性的特色,二是精神属性的特色。物质属性上罗西亚大街的保护建筑集中成片且保存完好,建筑种类多样,街道布局维持着历史原貌,火车站内的木制天桥、街区尽端的水塔等都是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元素符号。精神属性上罗西亚大街的历史背景丰富,基于中东铁路的历史而形成,城市记忆点丰富多样,叙事元素具有传承意义,基于此背景提出该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想。

(二)保护与更新设想

对罗西亚大街进行调研与分析总结,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保护与更新设想:1. 多元性叙事主题与途径:基于街区自身历史叙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出三个叙事主题,首先是以中东铁路建设历史为背景的铁路货运历史叙事,二是以中东铁路建设时期铁路工人和居民生活为背景的俄式生活叙事,最后是基于东正教堂遗址的东正教传统习俗叙事,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罗西亚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中东铁路建设叙事。(如图3)

叙事途径的选择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是以居民参与性为前提的业态多样化。经调研和访谈发现,当地居民普遍认为应增加商业以及娱乐休闲功能,丰富该街区的趣味性,增加游客的活动种类,刺激当地消费以改善周边居民经济水平。在此背景下提出对街区功能业态进行调整和更新,增加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休闲、娱乐、商业活动。第二是以游客为出发点以历史叙事为主题的多样化互动形式,在与设定的叙事场景互动的过程中,增强街区趣味性、街区叙事真实性、历史氛围丰富性。最后是融入现代化叙事途径,如AI虚拟现实技术,实时语音讲解等,进一步将游客引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叙事本身,更多关注其历史性。

2. 原真性空间叙事:街道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上,首先保证原有街道尺寸,新建建筑严格遵循原街道断面高宽比。调研发现目前所做的改造工作中,罗西亚大街范围内更新较为明显,但周边居民住宅建筑依旧破败,罗西亚大街外的历史建筑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图4),与街区内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断层现象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打破了精心塑造的中东铁路历史街区氛围,对该空间叙事起到负面作用。

原真性在建筑本身的体现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建筑物质属性的原真和一个是精神属性的原真。物质属性即历史建筑的结构、立面、形态等,调研发现目前的更新策略将所有保护建筑进行大面积的重新粉刷,改变了历史建筑的原有肌理,失去了建筑原本的颜色和形态,历史建筑变得难以分辨。笔者认为需对历史建筑进行恢复,遵循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对建筑构件首先进行维护和加固,过于破败的部分再考虑替换手段。

精神属性的原真即对历史建筑原始功能的恢复。罗西亚大街目前针对百余栋俄式民居的保护更新策略是将原有居民迁至周边居住区,虽对建筑本身进行了翻修加固,但空间叙事的原真性并没有得到维护。叙事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的保护措施忽视了罗西亚大街叙事事件要素,违背了叙事原真性保护原则。针对此不协调因素提出以下设计策略与设想:首先保留部分居住区,鼓励维持现有产权所有,通过对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周边配套的完善和改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保证街区原真性生活叙事空间。另外,对俱乐部、铁路医院、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做其自身功能属性的功能置换,摆脱古建即博物馆的思维定式,将其功能空间得到原真性发展,更新意向见表1。

3. 历时性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叙事的对象是意识事件,叙事本身无法还原原生事件,所有的叙事行为都是历时性而非共时性的,这就导致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叙事空间建构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发展的角度看待街区的更新。历时性营造指导街区在保护更新过程中不拘泥于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更是强调动态保护和活态利用。在更新过程中,充分考虑现代生活对街区的改变,例如停车位的规划、增设充电桩等。街区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俄式住宅内部改为商业与居住属性合并的空间形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需求和街区的历时性,在后期的改造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恢复建筑属性的同时,在别处增加承载其额外功能的建筑或构筑物。

结语

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进行指导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文章结合罗西亚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通过空间叙事基本理论框架,突出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以及罗西亚大街自身的文脉历史和街区记忆,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叙事要素加以系统的分析和揭示,提出空间叙事视域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原则和对罗西亚大街保护更新的设想,希望可以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做出有益的實践探索。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叙事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福建茶叶(2019年11期)2019-01-08 18:38:10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大观(2017年2期)2017-04-07 06:51:2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绿色科技(2016年21期)2016-12-27 16:24:32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58:15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2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发展策略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16期)2016-06-29 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