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区水电站中大跨度高框架建筑物设计研究

2022-05-17 11:14:54冰,凛,
四川水力发电 2022年2期
关键词:塔架主变楼层

胡 冰, 谭 盛 凛, 阳 运 生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朝阳 100024)

0 前 言

我国规划和在建的大中型水电站多集中在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该地区地震频发,同时,地震烈度较高,这对水电站厂房、开关楼、进水塔等大跨度、高框架建筑物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迄今,水电站框架结构抗震结构分析研究已比较充分,然而,对结构抗震具体措施探讨较少[1]。赵景研究了尾水平台较高、主副厂房之间没有分缝的地面厂房抗震设计,将屋顶与排架铰接连接方式改为简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厂房的抗震效果[2]。针对大跨度高框架结构,井向阳采用“加腋”与“加梁”措施提高了框架结构的局部刚度与整体刚度,从而达到了防震抗震的目的[3]。

在已建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大跨度、高框架建筑物抗震措施主要是采用混凝土内部加强配筋的方式[4]。但是,加强配筋不仅增大了工程投资,还增大了混凝土浇筑的难度。苏洼龙水电站主变开关楼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利用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SETWE,研究了强震工况下,大跨度高框架建筑物抗震设计及其效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1 结构抗震设计

苏洼龙水电站主变开关楼布置有主变压器、输配电线路终端、开关设备,是电能进行集中、分配、交换和保护的场所。主变开关楼尺寸为129.0 m×18.5 m×46.0 m(长×宽×高),地面以下分为GCB层和厂高变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等级为 C25;地面以上分为主变层、管道层和GIS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度等级为C30;同时,建筑物楼顶设有500kV出线塔架。主变开关楼沿纵向分为1、2、3号及4号主变段,其中1号主变段,2、3号主变段,4号主变段之间设有结构缝。该楼跨度大、楼层高,预留孔洞多,强震下混凝土结构与塔架结构动力作用机理十分复杂。

苏洼龙水电站主变开关楼结构设防烈度为Ⅷ度,设防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水平加速度为0.238 g,工程抗震等级为一级。

2.1 结构特性分析

2.1.1 计算荷载

主变开关楼结构计算荷载包括结构自重、楼面荷载、风荷载、雪荷载、机电设备荷载、塔架自重、顶部线路荷载及桥机吊重。

2.1.2 计算模型

首先,在PKPM中建立了主变开关楼框架模型(见图1),同时,考虑到框架结构与塔架结构联合受力,建立了ABAQUS整体模型(见图2),模型嵌固端取在主变开关楼顶面。ABAQUS整体模型计算的塔架基础受力作为输入条件之一施加于PKPMM框架模型中。

图1 主变开关楼框架模型

图2 ABAQUS整体模型

2.1.3 设计反应谱

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51247-2018,标准设计反应谱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5]:

(1) 周期小于0.1 s的区段,β(T)取从1.0到βmax直线段;

(2) 自0.1 s至特征周期的水平段,β(T)取最大值βmax;

(3) 自特征周期至3s区段,β(T)按公式β(T)=βmax(Tg/T)0.6取值。

苏洼龙水电站工程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动峰值加速度为0.182 g,主变开关楼按50年超越概率5%的地震设防,其基岩水平动峰值加速度的代表值为0.238 g,地震波反应谱数据见图3。

图3 地震波反应谱数据

2.1.4 不利因素分析

2.1.4.1 设备荷载重

苏洼龙主变开关楼单个主变压器重290 t,共4个,仅布置于3根横梁之上;单个塔架重108 t,共3个,布置于屋顶主梁之上。如此大的荷载对主变开关楼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1.4.2 结构高度大

受地形和场地限制,主变压器、GIS开关系统及出线塔架均布置于一处,建筑物底板至塔架顶部总高度78.0 m。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规定[6]: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 m的丙类建筑物,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苏洼龙主变开关楼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该楼地面以上高度为32.0 m,其中主变层、管道层两层总高度15.5 m,为双跨框架结构;GIS层层高16.5 m,为单跨框架结构;总体来看,地面以上的结构可称之为“伪单跨框架结构”,结构抗震布置极为不利。

2.1.4.3 考虑因素多

苏洼龙主变开关楼框架结构不仅与钢结构塔架联合受力,同时间接受到0号出线塔的水平与竖向拉力,结构受力复杂。

2.1.5 结构抗震设计

2.1.5.1 合理优化结构体系

(1)抗震墙-框架结构体系。苏洼龙主变开关楼为抗震墙-框架结构体系,建筑物基础为微风化花岗岩,以弱卸荷为主,地面以下为厚墙结构,高度14.0 m,分为GCB层和厂高变层,具有足够的基础埋深。地面以上为框架结构,高度32.0 m,楼板均为现浇混凝土板,具备良好的整体性。

(2)合理设置防震缝。结合楼顶出线塔架布置,沿主变开关楼长度方向设置两道防震缝,将整个建筑物分为三道独立的抗震体系,分别为1号主变段(40.70 m),2号、3号主变段(50.50 m),4号主变段(37.35 m)。综合考虑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结构单元高度及地震扭转效应,确定了防震缝宽度为200 mm,保证地震下建筑物两侧的上部结构单独受力。

(3)细化梁柱节点设计。PKPM结构设计时,梁柱节点一般设置为固接,对于强柱弱梁,柱相对线刚度比梁柱大得多,在外力作用下,梁端变形受到了柱的约束,在两端产生了支座负弯矩,该负弯矩与外力荷载基本成正比。因此当梁长度较短,外力荷载较大时,支座负弯矩也较大,导致梁端支座极易发生破坏。此处将该梁端设计为塑性铰,降低其支负弯矩。当梁端弯矩较大,超出了该梁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后,塑性铰设计可进行弯矩调幅,控制混凝土梁在受力过程的约束条件,有效地释放了梁端弯矩。

根据建筑物不同的受力情况,设置相应的梁柱连接节点(见图3),有效地保证了结构抗震性能。

图4 梁柱连接节点

2.1.5.2 平衡横纵结构刚度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7]:高层建筑物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

主变开关楼1号主变段长宽比(L/B)为2.2;2号、3号主变段长宽比(L/B)为2.7;4号主变段长宽比(L/B)为2.0。因此,该建筑物横向(B)刚度远远小于纵向(L)刚度,建筑物在横向方向将会产生较大的地震响应。结构设计时,减少纵向梁截面,增大横向梁截面,减小结构刚度薄弱带的影响,平衡横纵向结构刚度,有效地增强了结构抗震能力。横纵方向主梁布置见图5。

图5 横纵方向主梁布置图

2.1.5.3 调整结构侧向刚度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可按式(3.5.3-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1)

式中γ为楼层侧向刚度比;Vi、Vi+1为第i层和第i+1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kN);Δi、Δi+1为第i层和第i+1层在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的层间位移(m)。

主变开关楼主变层层高11.0 m,管道层层高4.5 m,GIS层层高16.5 m,层高高度变化极大,如此大的层高变化对结构楼层剪力及层间位移极为不利。为了保证建筑物侧向刚度均匀变化,结构设计时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强化主变层顶层结构,增加梁截面,结构设计中该层梁高宽比接近1.0;

(2)弱化管道层顶层结构,减小梁截面,仅布置不可缺少的主梁;

(3)减小管道层内部结构柱截面,最大限度弱化管道层质量及刚度。

通过以上措施,人为地将管道层构建为虚拟层间结构,在侧向刚度角度,原五层结构变为四层:GCB层、厂高变层、主变层及GIS+管道层,有效解决了强震下层高高度变化较大的难题。主变开关楼结构和结构侧向刚度示意图见图6、7。

图6 主变开关楼结构图

2.2 计算结果

2.2.1 结构立面规则性

整理主变开关楼计算结果,建筑物楼层多方向剪切刚度比(见图8)、楼层多方向刚度比(见图9)均满足规范要求。

图7 结构侧向刚度示意图

图8 多方向剪切刚度比简图

图9 多方向刚度比简图

2.2.2 地震分析及调整

地震工况下,主变开关楼楼层剪力(见图10)和楼层剪重比(见图11)均满足规范要求。

图10 主变开关楼楼层剪力简图

图11 楼层剪重比简图

2.2.3 结构楼层位移统计

地震工况下,主变开关楼楼层最大位移(图12)及结构最大层间(图13)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

图12 主变开关楼楼层最大位移简图

图13 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简图

3 结 语

苏洼龙水电站主变开关楼,采用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SETWE研究强震区大跨度高框架建筑物结构设计。通过深入分析建筑物不利因素,合理优化结构体系.采用抗震墙-框架结构体系,保证了结构抗震的整体协调性。设计中,设置两道防震缝,给予主变开关楼框架结构主动分缝,改善结构抗震条件。同时,细化梁柱节点设计,平衡结构应力分布,满足节点关键区承载力要求。

通过平衡结构平面及竖向刚度,避免出现刚度突变及薄弱层,有效抑制结构扭转效应,保证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合理性。

苏洼龙水电站主变开关楼通过结构抗震构造设计的深入研究,满足了建筑物强震下楼层侧向剪切刚度、楼层剪重比、层间位移角等要求,保证了结构在地震状况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猜你喜欢
塔架主变楼层
入驻机构楼层分布图
分忧(2024年3期)2024-01-01 00:00:00
长征六号甲火箭矗立在塔架旁
上海航天(2022年5期)2022-12-05 01:55:46
电梯的升与降
读者(2019年2期)2019-01-05 09:09:44
自动扶梯楼层板周边环境的安全防护
门式起重机塔架系统稳定性分析
双塔式低塔架自平衡液压提升装置与吊装技术
风力发电机设备塔架设计探析
溪洛渡右岸电站主变冷却控制系统应用分析
楼层数影响下的楼板有效宽度研究
一起涌流引起的主变跳闸事故仿真分析及其改进措施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