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微课教学逐渐被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课教学是利用互联网资源,把教学内容更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但微课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使微课教学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价值意义。如何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前提下,给学生更为丰富、更为自由、更为快捷、更为直观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眼观、耳听、脑思的过程中真正“温故而知新”?笔者以为,微课这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能在体现“浓缩的便是精华”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产生更多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鉴于此种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文课堂应用微课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是传授学生系统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能奠定学生学习基础。微课的特点是能对抽象内容进行具象化表达,基于微课所开展教学活动,通常可使学生兴趣得到激发,凭借生动且丰富的内容,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对所学课文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
(二)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往往被用来对重点知识进行集中教学,不仅制作方法简单,并且具有极强的灵活性,由此可见,每位教师都可以对微课进行研发与制作。微课的设计要求教师注意结合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突破传统观念的制约,为课程研究及开发贡献力量。基于此所开展教学活动,通常更具趣味性和有效性,课堂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二、语文课堂微课的应用原则
(一)重视细节设计
教师应重视课件细节,这是因为细节往往决定着课件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录制讲解视频时,保证所处环境安静,没有噪音存在。
(二)重视形式设计
课件应选择清晰的图片和视频,搭配字体及字号合理的文字,保证做到风格统一。首先,课件内不应出现和课文无关的内容;其次,在选择背景音乐并制作动画时,教师应将能否引起学生思考作为主要依据,如果课文内容较为感人,其配乐应当是节奏相对缓慢的音乐,若课文内容十分有趣,则更适合用轻盈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最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助力。
(三)重视内容设计
课件设计应做到科学且合理,教师既要考虑学生能力,还要增强课件艺术性,在吸引学生目光的基础上,对其兴趣进行激发,真正做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过渡。要想达成该目标,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利用符号、颜色或图形等元素,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此外,教师重视设置字幕,借助字幕展示课堂概念性知识。在课件的最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思考,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可帮助其厘清思路,明确文章重难点所在。
(四)其他注意事项
对微课教学而言,教师语言所起到的作用通常是提示和引导,这也给教师语言提出了全新要求,即:首先,教师语言应做到简明生动和通俗易懂;其次,教师应对关键词和中心句进行重点强调;最后,教师语言需要做到富有亲和力以及感染力,切忌给学生以距离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三、如何借助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
微课是教学视频的一种,由于其时长较短,教师可通过反复播放的方式,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基础上,确保有限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事实证明,将微课引入语文课堂,一方面可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还满足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巩固知识的要求,为其自学习惯的养成做铺垫。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微课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可使语文课堂更具趣味性。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关键是借助微课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全体学生均能主动就所学内容展开深入探究。
(二)降低学习难度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学生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调查表明,由于自制力较弱,大部分小学生更倾向于利用电子产品搜索娱乐信息或是玩游戏,而不是辅助自身学习。教师可以基于上述特征制作微课,向学生传输利用电子产品为学习提供帮助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对修改病句的内容进行讲解时,由于病句类型和修改形式极多,如果教师抽出三到四节课的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集中教学,不仅会增加学生混淆所学内容的概率,还会给课堂效率的提高带来阻碍,长此以往,将有部分学生出现自信心丧失或是产生抗拒心理的情况。要想使该问题得到解决,实证有效的方法,便是采用微课教学。教师可在录制讲解视频的同时加入病句练习,将每类病句的教学时间压缩至五分钟左右,确保学生仅需花费少量的课余时间,便能观看并掌握相关知识。事实证明,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沉迷电子游戏的问题,还可使其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三)形成自学习惯
作为生动且灵活的教学手段,微课通常被应用在课堂导入环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语文教学是一项双向活动,要想借助微课充分发挥活动效果,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观念,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设问的方式使学生得到点拨。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则要树立起自学观念,在教师的带领下,自行分析学习内容,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例如,在对《晏子使楚》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将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制作微课的方式,促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这篇课文的主角是晏子和楚王,内容则是二者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心思想肯定了晏子的勇气与智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为何受到侮辱后,晏子没有选择回国?”“晏子使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制作相应的微课并播放,通过讲述诸侯割据时代齐国政治局势和外交地位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晏子使楚的原因。
(四)引领趣味学习
微课直观地展现情境,连贯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充分发挥微课教学资源的优势,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竹节人》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特色微课,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展现给学生。学生仅仅阅读而未经过实践时,很难想象和感受到竹节人制作和把玩带来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特色微课展示制作过程,引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倡导家长配合学生寻找活动资源,参照特色微课中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竹节人,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体验童真与美好。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微课的制作和运用是在学生理解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途径。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微课設计与开发能力,积极研究微课运用的教学策略,创新微课资源的应用方式,从而开创语文教学的另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包红艳.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分析[J].速读,2019(12):54-55.
[2]赵登明.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实现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9(0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