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美武
摘要:慢性胃炎是胃部的慢性炎症,为临床中的常见疾病,目前该病病因还未明确,但经研究发现其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微生物、胆汁反流、药物等。中医药历史悠久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有明显效果,其主要治疗方法有穴位注射、推拿、穴位埋线、辟谷疗法、辨证论治等,安全性高且效果显著,价格低廉,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本文简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7--02
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中的常见疾病,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近些年受多种因素影响该病患者数量在明显增加,其具有较多特征,病程时间长且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较大也容易发生癌变,通过对临床患者的观察发现其大多会有食欲不佳、腹胀、呕吐等症状。慢性胃炎病变特点是胃黏膜上皮变薄、黏膜肌层出现增生且腺体有萎缩的情况[1]。当前临床对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还未明确,但经过研究发现其与较多因素有关,如感染、药物、免疫因素及胆汁反流等,近些年有研究认为慢性胃炎发生最主要的因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会对胃黏膜及保护因素造成破坏进而使其失去平衡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临床对慢性胃炎患者主要通过药物及消除病因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多潘立酮,消除病因治疗中主要是避免致病因素,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单纯应用此方法不能较好的控制病情,所以应选择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法[3]。中医药历史悠久,其经过钻研及探索已积累了较多临床经验,将其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效果非常明显,且中医药治疗方法较多,具有较多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可较好的展现中医学特色。
1. 病因机制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是“胃脘痛”、“嗳气”、“胃痞”的范畴,有研究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与患者的肝脾有较大的联系,疾病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饮食失节、疲劳多度、天气变化、情志不遂、脾胃虚等[4],多种因素致使患者肝气郁结、脾胃湿热、胃气壅滞,疾病随时间发现会不断迁延进而损耗患者的正气。临床上慢性胃炎患者会出现多种表现,比较常见的有恶心、腹部痛、嗳气、胃烧灼、食欲不振等,而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也会出现缺铁性贫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也有健忘、乏力、焦虑等表现。临床慢性胃炎有较多分型,患者的病情情况不同分型也会不同,主要包括有脾胃湿热型、脾胃气滞型、肝脾不和型、瘀阻胃络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脾虚气滞型。慢性胃炎的主要病理原因为湿阻、血瘀、气滞、热欲等,主要邪气为幽门螺杆菌感染(HP)感染,其为外因而内因为脾胃虚弱,病机的关键在于湿热内蕴,治疗时应以理气为主,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者寒之”的原则以达到健脾益胃、清热燥湿、理气止痛的功效。
2. 中医药治疗方法
2.1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向特定穴位中注入药物,对穴位进行刺激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慢性胃炎患者应用穴位注射治疗可较好的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胃黏膜腺体萎缩的同时也能改善胃黏膜异形增生[5]。有资料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展开研究,予以穴位注射联合西药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87.00%,且通过对患者的观察未发现有明显的副作用[6],由此说明,慢性胃炎应用穴位注射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不仅能对胃酸分泌产生抑制,还能较好的调节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另外有研究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予以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另一组予以胃春腹口服,结果显示穴位注射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药物组,由此可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应用中药制剂穴位注射治疗效果显著。
2.2推拿
推拿治疗时主要有捏、推、拿、揉等手法,其能疏通患者的经络,促进局部循环并有效缓解其疼痛症状[7]。有学者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应用经穴腹背推拿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8],其对照组予以吗丁啉口服,治疗组予以经穴腹背推拿,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4.28%)高于对照组(68.57%),由此可见治疗组临床疗效确切,说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应用经穴腹背推拿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2.3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有明显的效果,其可达到实得消、虚得补的作用效果。有研究资料对慢性胃炎患者应用穴位埋线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针刺,观察组予以穴位埋线,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慢性胃炎患者应用穴位埋线治疗效果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行。另外有学者对慢性胃炎患者应用穴位埋线治疗1个月后,患者明显感觉自身有明显的变化,且经电子胃镜检查炎症明显减轻[9]。
2.4辟谷疗法
辟谷疗法是从道家养生理论演变而来,慢性胃炎患者应用辟谷疗法治疗能减少胃酸分泌,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其胃肠功能,且还能消炎达到止痛的效果,促进创面愈合速度,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有明显效果[10]。当前辟谷疗法最为常用的方法为用餐时进行吞气练习,患者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再想象自己正身处于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闭口吞下从鼻子呼出,一天3次,每次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结束后再拍打全身及十二经脉,从上到下,每次5min,3d后开始辟谷。练习过程中患者不能吃任何东西,只需喝矿泉水,若是在练习过程中有饥饿感则要增加吞气次数。
2.5辨证论治
2.5.1脾胃虚寒型
对于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来说主要是因长时间脾气虚损、气血生化乏源致使胃失温养所引发,这类患者的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临床对其常应用温阳药治疗,主要有人参、乌药、干姜、甘草等,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大多为辛温燥烈的药物,实际治疗时要加强对用药剂量的控制[11]。有研究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的效果进行研究[12],其予以治疗组黄芪建中汤,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结果显示治疗组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看来黄芪建中汤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有明显的效果,不仅能提高治愈率还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加快其病情的康复速度。黄芪建中汤药物组成中是以小建中汤为基础,其中有多味中药,即黄芪、桂枝、炙甘草、芍药、大枣、生姜等,具有缓急止痛、温中补虚的效果,临床中医在实际治疗中会将其应用于中焦虚寒慢性胃炎患者中,有研究资料显示,黄芪建中汤可调整患者胃酸分泌状态,降低其胃蛋白酶生物活性,抗氧自由基进而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另外其对一氧化氮即表皮生长因子具有调节作用,可较好的保护受损的胃黏膜并促使其能快速修复。
2.5.2肝胃郁热型
对于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患者来说主要是因脾胃虚弱、肝郁气滞导致胃失和降所引发,其病变部位在胃部,但是经常会累及肝、脾、胆等。临床对患者治疗时常用的药物有苍术、半夏、茯苓、桃仁、厚朴等[13]。有研究对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患者应用左金丸合小柴胡汤加减结合西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主要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西药组,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吗丁啉联合治疗,治疗组应用左金丸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药方组成有郁金、木香、黄连、延胡索、半夏、海螵蛸、党参、白芍、吴茱萸、焦栀子、柴胡,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由此说明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患者应用左金丸合小柴胡汤加减效果明显。
2.5.3胃阴亏虚型
对于胃阴亏虚型慢性胃炎患者来说其主要是因胃阴不足不能化生津液、长期服用温补药物伤阴所引发,该种证型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病程时间较长且很难治愈,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滋阴补气。临床常用的药物有当归、沙参、生地、山药、麦冬等,其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但实际治疗中为防止滋阴药物腻滞碍胃,需要与消食化滞药物联合应用,如鸡内金、麦芽等。有研究对胃阴亏虚型慢性胃炎患者应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效果进行观察[14],其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应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在为阴亏虚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效果明显,在极大程度上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2.5.4气血瘀滞型
对于气血瘀滞型慢性胃炎患者来说其是因气滞血瘀、气机不顺所引发,也可能会因胃病治疗不当或久治未愈所致,临床常用的药物有延胡索、丹参、三七、郁金等[15]。慢性胃炎是因气发病,气滞导致机体血流不畅,胃络受阻。临床对患者治疗时为能提高治疗效果,在活血化瘀治疗的基础上会联合应用行气的药物,即枳壳、砂仁、檀香、木香等。有研究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应用自拟复方广木香汤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治疗效果较高[16],由此可见复方广木香汤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可达到清热凉血、消食导滞、调理脾胃的作用。
3. 小结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是胃黏膜受内外因素影响而引发的慢性炎症[17],是一种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发病率非常高,男性多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明显增高,该病可由饮食、细菌病毒、药物、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導致,患者会出现多种表现,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较多患者在进食后会有腹部疼痛的情况,会对其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治疗[18]。应用穴位注射、推拿、穴位埋线、辟谷疗法、辨证论治的方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且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也会存在不足,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慢性胃炎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的方法还未统一,不能给出充分的研究证据,进而导致相关研究的进展较慢,治疗方案难以大范围推广,另一方面是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以西医诊断为主,不能较好的体现出中医药治疗,所以在治疗疗效显著的前提下不能反映临床治疗的优势人群,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临床相关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田华丽.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伴情绪障碍、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J]. 特别健康,2021(9):83.
[2] 贺明明,杨改琴.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伴情绪障碍、失眠研究现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5):99-102.
[3] 张彦洪.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及对GAS、MTL水平的影响[J]. 光明中医,2020,35(22):3554-3557.
[4] 覃祥耀. 自拟胃痛方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 广西中医药,2020,43(3):27-28.
[5] 贺婧. 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2020,39(6):164-165.
[6] 张泽丹,刘峘,吕健,等. 香砂养胃丸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1):2668-2676.
[7] 闫泽明,包安,李华南,等.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2):435-438.
[8] 许爱丽,魏玮,张然星,等. 慢性胃炎继发骨质疏松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242-245.
[9] 张维,李洁. 严光俊教授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5):148-150.
[10] 徐媛媛. 中医药防治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研究新进展[J]. 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5):59. D
[11] 穆湘霖,许传芳,林寿宁,等. 中医药防治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研究现状[J]. 山东中医杂志,2018,37(4):347-349.
[12] 邹文静,张秋萍,金静,等. 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布分析[J]. 陕西中医,2018,39(10):1402-1404.
[13] 果伟,张晓峰. 基与数据挖掘治疗慢性胃炎有效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A5):238-239,241.
[14] 杨海东,张士忠,高卫民,等. 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18,33(15):2195-2197.
[15]王玉芬. 清胃活血汤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胃炎患者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0):2118-2120.
[16]万明光,曹鹏,阚兴,等. 清胃活血汤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7,40(06):47-49.
[17] 梁木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6,37(z2):235-236.
[18] 高景峰,宗良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