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22-04-29 00:00:00倪君
幸福家庭 2022年23期

研究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在中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具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学科优势。高中学校尝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调查表明,不少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的甚至已经发展成心理疾病。

有学者对北京市500多个班级、共20000余名中学生开展了长期的跟踪调查和研究,结果令人震惊:总体结论显示有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存在心理问题。另外,有学者以《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参考依据,经过近5年的调查得出:我国约39.79%的高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纳为以下9种:压力感、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强迫、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

2016年,江苏省N市文明办和教育局随机抽取了全市68所中小学,按年级分层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测。以高中组为例,被试5542人。测试结果显示:轻度心理问题占比为15.86%,中度心理问题占比为15.46%,重度心理问题占比为1.48%。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冲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见表1)。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了教育界热议的词语。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其中,就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翔实的阐述与解释。其中明确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而核心素养又可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要具备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笔者注意到,仅在健康生活这一方面就包含以下三点。

1.珍爱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是珍爱生命的前提。此外,人们还应从自身的运动和生活技能方法入手,并以珍爱生命为核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2.健全人格。人格的健全与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密切关系,人们要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就要保持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3.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主要指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能结合自身实际和潜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学会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并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

笔者发现,“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坚韧、乐观、抗挫能力、正确认识评估自己”这些心理学名词出现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符合相关政策标准对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践行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历史学科具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学科优势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长河,博大精深,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的,它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的集合。高中历史学科立足现实、探究过去、展望未来,让学生既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又从中学会反思、质疑,同时也学会理解、包容、欣赏,从而使人们以更加成熟的心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另外,高中历史学科蕴含着大量的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的历史知识,这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以下分别简称“纲要(上)”“纲要(下)”)为例,整理归纳了部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下。

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和第24课“全民族奋战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史实,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的心理品质;了解日军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理性爱国;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树立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中第6课“新航路的开辟”和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学习航海家们敢于拼搏、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坚毅进取的品质;辩证看待新航海开辟的过程;塑造学生热爱自由、和平的心理品质;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各项发明创造推动历史进程,培养学生勇于突破传统,不断创新的精神。

纲要(下)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中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中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学习启蒙运动思想及过程,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成功的过程是艰辛的、曲折的、复杂的,培养他们坚定的信念和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与学校一墙之隔的,是解放战争七战七捷“小海战斗”烈士纪念碑。笔者所在学校历史组围绕这一素材,研究开发了校本历史教材《南通市小海地区解放战争革命史德育校本》。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家乡的革命斗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从而萌发出强烈的自豪感。这比用课本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效果更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该理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健康的人,成长与发展是人生来就具备的能力,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从学习材料中获取知识,而是通过体验、评价、反省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师不再扮演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协助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最终让学生从所学知识中获得个人意义。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高中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分析与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过程。高中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个性为追求目标,这就离不开对学生心理世界的塑造与培养。从这点上看,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无疑为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学习者通过学习与外界建立联系,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新事物,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既包括结构性的建构,如知识、信息等,也涵盖大量非结构性的建筑,如经验、背景等。概括来讲,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主动探索、发现并构建知识。其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构建过程,即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实现的心理组织过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历史教师与学生心理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师生心理的自我构建过程。脱离了这些心理过程,历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将无从谈起,学生心理自主建构的过程也不可能实现。由此可见,建构主义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3.情境教育理论。该理论由国内学者提出,认为“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而情境教育恰好符合儿童心灵的基本需求,它以情感为纽带,在成人与儿童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虽然该理论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儿童,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运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因为,情境教育的本质是突出情感要素,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不仅能接受鲜活的知识,更能触碰到一个精彩纷呈、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这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同样适用。

情境教育主张人的活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让学生的情感、心理与环境产生共鸣。而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历史,最终有所感悟,以达到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因此,情境教学理论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