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合理措施创新初中语文教学路径,以此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作为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学关键,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学习进度,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满足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为其他科目学习奠定基础。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考点和教材内容,导致学生接触的知识非常有限。当学生面对教材以外的文本内容时,他们往往无法理解,不知道怎么作答。但是实际上,当前的考试也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不能受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应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
其次,部分教师并没有将核心素养纳入教学目标,他们的教学行为缺乏正确导向。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思维提升与发展等,其缺乏量化、细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最后,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更高,学生需要深度学习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但是目前来看,部分教师每次开展教学都采用相同的一套流程,缺乏新意,导致学生逐渐产生厌倦感,丧失学习兴趣,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对教材内容、情感的理解比较浅,这无法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从重视学生的语言结构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两个方面着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使他们的知识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交流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的语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比如,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积累好词好句,进行分享活动,并鼓励学生将好词好句运用在写作中,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描绘春景,体会春日的别样韵味。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春》,仿写《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学生一切学习都建立在思想活动之上,而思维活动又与学科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比如,在《背影》一课中,教师可以设定问题情境:“在望父买橘的故事里,作者是如何描述爸爸的背影的?它的用意何在?”这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明白作者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第一次描写了父亲的外貌,第二次描写了父亲的行动,都体现了父亲对作者的爱意。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新颖的、趣味的教育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简短视频,展示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使学生置身于春天美景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笔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院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满是的”。这种朝气蓬勃的生机,让学生真真切切发现春天的美丽,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现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在对文章进行简单介绍后,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进行自主讨论学习,再让学生主动分享阅读后的想法和观点。在这个交流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主导者,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文章的核心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文化感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不断夯实学生认知基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应从不同站位出发,深入解析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辅助,设计教学活动,搭建认知平台,优化教学措施,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教师应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语文知识的魅力。同时,语文教育还应肩负文化传承的重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影响和培养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将语文知识的传播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荣誉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在学习《黄河颂》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黄河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
(四)重视知识积累,丰富文化底蕴
语文非常重视知识积累,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培养。例如,在讲解《桃花源记》《三峡》《朝花夕拾》等文章时,教师可以介绍文章的历史背景、作者背景等,并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和积累优美语句。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
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诠释与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理解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合理选择线上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初中语文的核心素养,既包括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又包括了语文学习当中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审美趣味与文化修养是一种综合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动力来源。简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
(五)问题引导思考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性。例如,在教学《窃读记》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猜猜这篇文章可能描写了什么样的内容?”有的学生说这篇文章应该讲述的是如何偷偷读书,有的学生说可能是讲的偷书的故事。教师接着问学生:“有的同学回答正确了,就是偷偷读书,那么你们知道如何偷偷读书吗?”有学生质疑道:“读书还用偷啊,光明正大地读不好吗?”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对呀,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地读呢?”通过提问的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在学生阅读结束以后进行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偷着读书了吗?”学生回答:“因为作者没有钱,想白看书。”教师继续询问学生:“大家阅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有学生回答道:“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读书,属于对比。”教师通过提问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当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已采取了一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今后的教学里,教师仍然要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探索,突破常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边阳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