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学语文课程对于文学素养的要求较高,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实现广泛的阅读,这样通过大量的文学素材积累,就能形成更为有效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掌握更多语文学习的核心要义,为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标在新的小学语文课程中设计了更多的阅读类内容,旨在让小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阅读,提升语文素养,更好地积累学习要素,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一、从现代语文教育入手,认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教育理念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培养其文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文学素养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传统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引领语文教学课程发展,积极增强学生的阅读逻辑思维、阅读核心能力和文学理解力。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章中收获语文知识,从识文断字到感受文学之美,以此逐步养成自由表达和主动认知的良好学习习惯,并能从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的自我成长。语文阅读是一个在文字中不断学习、在文学中不断成长的长期过程,其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多元的阅读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为了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构建系统化的阅读教学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为牵引,逐渐让学生从教师引导阅读,过渡到自我认知阅读,并以此作为提升学生文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汲取多元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文字的过程中了解周围人、身边事,这样的阅读情境能够让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内容,增强学生对相关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积极地从学生的文学认知水平出发,挑选合适的阅读材料,科学地分配课内外阅读内容,与学生共同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确保学生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
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拼音、诵读、书写等基础性的学习方式,逐渐建立基础的文学阅读能力。因此,在开展相关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仔细分析语文教材的特点,用略读、泛读、精读等形式拓展阅读内容,进一步分解小学各年级语文的教学内容,并用阅读的方式设计语文课程内容,这样才能将语文课程融会贯通,并用阅读助力语文课程学习,用语文课程的学习推动学生阅读能力不断发展,以此落实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要求,为整个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文字理解基础。
二、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找准阅读能力发展的核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培养学生识文断句的能力,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要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通过适度的引导,以兴趣为牵引,让学生参与更多开放式的多元化阅读过程。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涉及文学、科学、艺术等不同门类的阅读材料,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学习能力,并将他们的阅读能力转化为学科学习能力,帮助他们不断拓展想象空间和学习空间。
小学语文作为学科之基,是小学教育过程中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环节,其教学目标不仅是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涉及科学认知、分析方法、理解能力等各个深层次的素质方面。深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逐步加强学生个人修养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情感和品格,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核心素养是小学教育中的关键的内涵性教学目标,它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这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认识课程之外的概念或知识。阅读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完全以结果驱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搭建一个相对稳定、但具备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目标框架,将语文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成长、自我进步的重要锻炼手段,使他们不断适应学科的逻辑思维、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形成更为优秀的学科理解能力,养成积极的阅读习惯。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属于对青少年时期自我成长过程的记述,其中有很多与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相近的心路历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代入感较强,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推荐他们拓展阅读《童年》这部长篇小说,并让他们从自身的所思所想出发,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学习作者对人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刻画方式。教师还可以组织阅读讨论,引导学生对比不同作家写作风格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探索语文阅读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让阅读走向深入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学理解力和判断力。规范阅读与科学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有效抓手,教师可以通过因材施教,寻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的文字素材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有目标、有思想的互动交流,从而让学生从自身出发,找到自己在阅读中的薄弱点,据此加强练习,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新课标语文教材更注重课程材料的“原汁原味”,很多教学材料都源自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都可圈可点,通过课堂内的扩展阅读,既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作品内涵,也能让他们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思考与感悟。为了做好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教师应该做好教学设计,将与课堂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差异化、合理化的布局,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阅读质量。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不同阅读水平,给予他们自主阅读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方向上探索、精进,形成与自己文学素养发展相一致的阅读“续航力”,为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师还可以用泛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用精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分析文章中心思想,总结概括文章核心要点,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主观学习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骑鹅旅行记(节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化身为尼尔斯,在童话故事中畅游,与同伴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尼尔斯经历的各种困难,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以兴趣为牵引,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进行阅读的方法,能让学生融入对经典文学的求知情境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疑问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的学习品质。深入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将阅读教学与提升核心素养有效融合,拓展阅读的宽度与广度
课堂是教学的阵地,也是思维碰撞的园地,教学的基础是教,但根本目的是学。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有别于其他课程教学和实践课堂,一是学生暂时还没有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复述相关情节,从而使他们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二是阅读课程要以精读为主、泛读为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加强互动,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确保课堂教学既高效又不失趣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爱上阅读,让他们与阅读为伴,和书本交友,去感受、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并以此作为他们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教师可将科技博览、童话故事、儿童文学作为启蒙学生阅读思维的“试金石”,有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个很好的输入过程,是将文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经验的一种方式。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学生必须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获得独立思考、判断是非的能力,借此拓宽视野,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学生只有积极阅读,才能具备必要的文学、语言积累,并利用这些语文知识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见、所闻。
教师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内外阅读,让学生厚积薄发,并用兴趣牵引他们在阅读中拓展知识面,这样的阅读过程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记忆与记录应该合二为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记录进行记忆,这样才能确保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成为与学生相伴一生的朋友,让他们收获更多的知识。阅读能力的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在写作表达过程中。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积累,学生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从而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的快乐。教师还可以将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相融合,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获得更多感悟。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感受作者在书中对生命和健康的渴望,从而为学生灌输生命教育。
阅读能力的发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教师应该以阅读牵引学生的文学思维发展,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找到与自己适配的最佳学习方法,养成优秀的阅读习惯,提升自我“阅读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