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促成长

2022-04-29 00:00:00张仁丽
幸福家庭 2022年23期

劳动教育的回归是时代的呼唤,是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结果。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丰富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内容,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根植于幼儿的心中。同时,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还可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增强幼儿的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

一、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

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幼儿园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对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要求的落实,也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的践行。而从实践性教育的角度来看,幼儿园关注劳动教育,科学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根据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为其设计更合适、更有针对性的劳动任务,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在园生活,还可以增强幼儿的劳动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此同时,在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幼儿需要与同伴合作完成劳动任务,这便为幼儿创造了绝佳的交流机会,使幼儿可以在分工合作、协同商议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中,感知合作的价值,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生活并实现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幼儿园不够重视劳动教育

目前,虽然大部分幼儿园认可劳动教育,能够认识到劳动教育给幼儿身心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但仍有个别幼儿园不够重视劳动教育,主要教育目标是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重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部分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内容较少,多是自理性的劳动任务(让幼儿自主穿脱衣服等)和日常性的劳动任务(值日劳动),而拓展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很少,导致幼儿帮助他人、参与社会性公益劳动的机会较少,这限制了幼儿劳动技能的发挥,既不利于深化幼儿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也不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幼儿参与劳动的意识不强

幼儿的年龄小,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指导,他们几乎不懂得什么是劳动,也不知道该如何参与劳动,更不知道怎样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劳动任务。由于部分家长溺爱幼儿,习惯包办代替,使得幼儿无法切实体验劳动实践过程,也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导致幼儿自主参与劳动的意识不强,这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成效,无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三)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部分家长习惯性地将教育的关注点放在幼儿的学习上,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不够,认为幼儿不能自主完成简单的劳动任务很正常,长大了自然就会劳动了。部分家长对幼儿非常宠爱甚至是溺爱,在家里给幼儿喂饭、帮幼儿穿衣,代替幼儿完成幼儿园布置的家庭劳动任务,这既不利于幼儿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开展,也不利于幼儿劳动意识的培养。

三、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要践行者,是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者,更是幼儿学习与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引路人,教师的观念、意见等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强化幼儿劳动教育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革新自身的劳动教育观念,切实认识到劳动对幼儿身心成长的重要引领价值,并根据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与兴趣需求,开展更加科学的劳动教育活动。

同时,幼儿园可以利用集中培训的方式,组织全园教师进行再教育,引导教师实时把握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师对幼儿劳动教育的理解。幼儿园还可以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园,指导教师学习专业的劳动种植技能、烹饪技能等,切实弥补一些年轻教师劳动技能的不足,为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打好基础。此外,幼儿园要充分发挥教师对幼儿的榜样引领作用,要求教师不仅要耐心地对幼儿进行专业的劳动教育指导,还要和幼儿一起参与劳动,用自己的劳动行为给幼儿以积极的、正向的教育影响,促使幼儿在具体的学习与模仿中,不断强化劳动意识,持续提升劳动素养。

(二)做好分层劳动教育指导

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精心筛选劳动教育的内容,还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幼儿进行层次化的劳动教育指导,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例如,小班幼儿的年龄比较小,生活自理能力弱,在具体的劳动教育指导中,教师要从基本技能入手,引导小班幼儿掌握自己穿衣服、正确使用勺子等自理性劳动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得比较快的幼儿当“助教”,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中、大班幼儿的能力和认知水平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此,教师在设计劳动教育的内容时,可以从自我服务逐步过渡到集体服务,以值日生的形式,为幼儿安排常规性的劳动任务,以增强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教师还可以给幼儿安排照护班级自然角植物的任务,让幼儿根据天气、植物的生长特性,做好浇水、施肥等工作,借助分层次、分内容的劳动教育,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习得劳动技能,增强劳动能力,以切实促进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践行。

(三)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幼儿劳动能力的增强、劳动经验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长期性的劳动教育与指导,使劳动贯穿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始终,让幼儿随时能参与劳动,切实感知劳动的乐趣与价值,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劳动能力。

例如,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时间,教师可以在角色扮演区为幼儿设计“娃娃家”生活主题,引导幼儿在具体的游戏中学习给娃娃穿衣服、做饭、喂饭等生活技能,让幼儿切实感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爱。

在建构区,教师可以给幼儿准备丰富多样的组装材料,投放大小不一的螺丝刀,引导幼儿在具体的游戏操作中自主完成一些游戏材料的简单拆装,使其大致了解维修工人的劳动过程。在户外游戏区,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以合作的方式搬运一些游戏器材,在游戏结束后引导幼儿将游戏材料放归原处,以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让幼儿体验劳动和自我服务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劳动是一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教育内容,教师需要为幼儿精心筛选适宜的劳动内容,根据幼儿园的教育实际,紧抓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为幼儿设计丰富多元的劳动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切实增强劳动能力,积累劳动经验,学会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例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大班幼儿开展以丰富多样的职业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讲述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并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幼儿切实体验各行各业的劳动付出,让幼儿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又如,在重阳节,幼儿园可以组织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带领幼儿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送去节日祝福,引导幼儿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让幼儿体会劳动和为他人服务的乐趣。

(五)拓展家庭劳动教育指导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在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从而实现幼儿园劳动教育向家庭教育的拓展,以保证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增强幼儿劳动教育的效果。

在具体的家庭劳动教育拓展性指导中,教师除了要让家长了解到劳动对幼儿身心成长的重要引领价值,还要引导家长学会放手,让家长相信幼儿有能力完成简单的劳动,实现生活自理。同时,教师要多与幼儿的父母进行沟通,请他们做好祖辈家长的思想工作,尽量减少对幼儿的溺爱,并从基本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入手,尝试让幼儿在家自主吃饭、穿衣、洗漱等,逐步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劳动能力。

此外,在进行家园合作式劳动教育指导时,教师也可以尝试根据幼儿园的教育计划,组织开展“家园共育食育拓展”活动。例如,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来园和幼儿一起制作青团,一起学习与清明节有关的民间习俗。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和家长一起做好对幼儿的劳动教育指导,引导幼儿在动手制作青团之前穿围裙、洗手,在制作青团的过程中认真看示范、保持桌面整洁,以借助家园共育真正帮助幼儿积累劳动经验,增强幼儿的劳动能力,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能力,使其在后续的家庭劳动教育指导中主动配

合幼儿园并大力支持幼儿的自主实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让劳动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时期的幼儿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幼儿教育的质量,做好对幼儿科学文化知识的启蒙,还要用心策划、开展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让幼儿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劳动体验与劳动经验,不断积累劳动技能,深切感知劳动的意义,引导幼儿在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意识。

(作者单位:兴义市向阳路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