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的重点日常活动。区域活动的价值在于引导幼儿深度学习,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新的物质环境,从而帮助幼儿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知识迁移至新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为了促进区域活动的科学开展,教师应当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革。
一、科学开展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时期也是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身体灵活,且活泼好动。区域活动能够满足幼儿自由活动的需求。教师会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不同的运动器械,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其身体素质。区域活动能够锻炼幼儿实践与应用的能力,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适当放手让幼儿自行探索,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时期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会在区域活动中得到突出体现。心理问题是困扰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在幼儿区域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具体表现,从而分析幼儿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随后再利用科学的方式引导他们。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开放、自由的区域活动空间,并加以适当引导,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步参与社会活动,但一些幼儿会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抗拒心理,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互动合作。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同其他角色进行互动,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过家家”游戏中扮演父母的幼儿,需要去呵护“孩子”,从而体验自己父母的不易;在“医生与病人”游戏过程中,幼儿则需要扮演医务人员,耐心对待病人。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幼儿可以增强社会性和自我意识,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团结合作精神。
二、幼儿区域活动引导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条件
(一)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
引导幼儿融入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是保障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以往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只是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教师的任务,实际上,幼儿仍然在教师的监管之下,无法发展属于个人的独特思维。而区域活动的核心原则是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探索,实际动手操作,让每一名幼儿展现自己独特的学习思维方式。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减少对幼儿的干预,给予幼儿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例如:在“滚珠轨道”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需要避免直接干预幼儿的游戏活动,应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尝试让小球从起点出发,通过滚动的方式最终到达终点,让幼儿自主探索小球滚动的角度。这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就完成了自主学习和探索。而在活动进行时,有一组幼儿在搭建轨道时出现了问题,滚珠总是在滚到一半的时候就停滞不前了,这时,幼儿并没有放弃对轨道的调整。教师在发现这一情况之后,为他们延长了活动时间,从而使这组幼儿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和思考,最终完成了这项活动。
(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区域活动场地
区域活动场地空间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决定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所以,教师应当在区域活动中根据活动所需空间来合理分配活动区域,防止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干扰,满足幼儿的自主活动需求。教师还可以采用轮换的方式来安排区域,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展开语言互动,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保持学习动力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兴趣有着直接联系。当幼儿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会在区域活动中呈现出更加积极的学习状态。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在区域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按照个人兴趣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提高幼儿区域活动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露营游戏”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保持学习兴趣,可以在露营游戏过程中为幼儿设计不同的游戏活动,并通过不同的环境变化,让幼儿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露营。如,教师可以按照时间变化来安排幼儿进行“安营扎寨”“收集食材”“做午饭”“夜晚歌舞表演”等活动,在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尽量让幼儿体会到真实的露营。以“做午饭”为例,幼儿需要相互合作,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处理食材制作午饭,这能让幼儿体验到更为丰富的露营游戏。在“夜晚歌舞表演”时,教师可以让幼儿组成一个圆圈,在音乐的引领下进行歌舞表演,教师还可以设计舞蹈动作,提高歌舞表演的丰富度。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更能够保持幼儿的学习动力。
(二)设定问题加强引导,促使幼儿展开深度学习
幼儿年龄偏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很难在教育活动中科学地展开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设计一些问题,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过程加以引导。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而引导幼儿开展深度学习,让幼儿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初步具备自我探索的学习思维。
例如,在“曲棍球比赛”区域活动中,幼儿会将一些塑料管拼接起来组成球棍,随后进行曲棍球比赛。教师在曲棍球比赛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如“做完球棍之后,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制作比赛球门或者曲棍球”,让幼儿去自主探索可替代的材料,发挥幼儿的自主探索精神,使得幼儿对区域活动保持兴趣。随后在游戏比赛过程中,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如“小朋友们觉得我们的比赛应当如何计分”“怎么样判断谁获得了分数”,让幼儿再次去探索比赛方式和计分规则。多次设置疑问可以集中幼儿的学习注意力,达到加强幼儿深度学习的目的。
(三)引导幼儿在合作沟通中进行深度学习
幼儿自主探索能力有限。要想进一步开拓幼儿的思维,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相互合作,重视同伴之间的合作,让幼儿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共同探索,以此来达到活动效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幼儿之间会不断地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从而引起辩论和思考,这能让幼儿对事物产生更加多元化的看法,有利于幼儿的进步。笔者以多米诺骨牌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幼儿设计简单且富有个性的骨牌阵,让幼儿可以依靠个人能力轻松完成。随后,教师可以逐步加大难度,要求幼儿摆放更加复杂的骨牌阵。这时,幼儿如果单靠个人来完成骨牌的摆放,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开展自建小组的方式进行骨牌摆放。有些幼儿会主动请缨当小组长,进行任务分工,而有的幼儿会在与其他幼儿产生意见分歧时,想办法说服同伴,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教师通过让幼儿合作摆放骨牌,可以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让幼儿初步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加强幼儿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发幼儿的合作创新能力。
(四)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设计时,应该结合幼儿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幼儿创造出符合其认知水平且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幼儿在真实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实践,增强自主思考能力并从中吸取经验,可以学到更多具有挑战性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将所学习到的知识熟练用于解决今后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情境游戏“快递上门”中,其游戏宗旨是让幼儿从两个维度去判断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很多幼儿在最初的认知中,只有“上下前后”单维度的空间认知,无法同时从两个维度去判断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他们还不具备这样的空间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将空间概念和“快递上门”游戏相结合,让幼儿能在“快递上门”的游戏情境中,通过门牌号确定房间位置。如,教师可以给出“406”这三个数字,幼儿便能够根据数字找到第四楼层的第六个房间,从而将快递准确地送上门。这一情境游戏的设计来源于日常生活,同时赋予了游戏一定的挑战性,使得幼儿从原本单维度的空间认知上升到二维空间,去确定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在这一过程当中,幼儿充分利用自身经验,大胆进行尝试,并且将经验迁移运用到新事物上,收获了新的知识经验,提高了自身认知水平。
(五)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评价
科学和完善的教学评价是保证区域活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不以单一指标作为衡量幼儿进步的标准,要将教学评价全面地落实到整个区域活动的过程当中,对幼儿的学习表现以及知识的掌握能力作出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价。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化创新,还可以通过更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幼儿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从而有助于幼儿深度学习。另外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规律,制定符合幼儿个性差异的教学评价标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总而言之,区域活动作为现在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加强对幼儿的引导,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会深度学习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