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每个阅读的 日子里起舞

2022-04-25 17:34:13郑建业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考试

郑建业

我是一名有着34年教师生涯的学习者。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反思自己的成长之路,一直是阅读在构建和支撑着我的生命。因此,我的精神发育史一直就是我的阅读史。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正是因为每天都有阅读的陪伴,我的生命才过得如此丰富而有意义。

对于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几乎都有一个引领他叩开这个阶段阅读大门的领路人,也都会遇见至少一本影响他生命成长的重要的书。

求  学

我童年启蒙读书的引领人是我的父亲。父亲高小毕业,读过很多书。记得小时候的晚上,我们在自家院子里剥玉米,为了不让我和弟弟妹妹打盹,父亲就给我们讲许多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古代神话故事,那开天辟地的盘古、与日逐走的夸父、填海不止的精卫、连射九日的后羿……他们最早镌刻在我脑海中,成为我最早崇拜的英雄形象,让我在内心深处萌发了英雄情结。

稍大后,父亲又给我们讲岳飞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后来有了刘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更加生动形象,让我听得如醉如痴。特别是岳飞等人屈死风波亭、杨七郎被乱箭射死的悲剧情节,让我难过了好多天。当时经常痛恨苍天不公,让英雄不得善终。

同许多同龄人一样,那时我也酷爱阅读小人书。我常想方设法购买着读,跟别人交换着读,到小书摊上租书读,这样以多种方式阅读了许多小人书。现在回想起来,读过的小人书差不多都忘记了,但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雄保尔的成长经历让我感动了许多天,这可能是后来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敬佩的原因之一。

小时候偶尔也会读一些儿童报刊,像《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这些报刊中的文章,让我萌发了最初的文学情愫。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曾经订阅了一年的《中国少年报》,印象最深刻的是故事连载,像罗大里的《假话国历险记》,以及小虎子漫画、知心姐姐的话等,对我影响很大。这些阅读,极大地充实了我童年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我的想象力。

在我刚上初中的时候,父亲从朋友那里借来一本繁体字、竖着排版的《水浒传》,前后封面都被撕掉了。我如获至宝,央求父亲在我放学之后先让我来读。于是在父亲指导下,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把这本书啃读下来,不但认识了书中的繁体字,还对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等英雄形象赞不绝口,经常在下课之后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后来我又读繁体字的《封神演义》,对书中那些顷刻间就能上天入地的英雄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也让我的想象力有了发展。

贫瘠的初中生活,能够读到的书很少,印象深刻的有两本。一本是《中学生百科知识日读》,这本书站在中学生的角度,介绍了古今中外的许多百科知识,让我手不释卷,记了好多笔记,最钟情的还是关于古代文学与文化知识的内容。另一本是《唐诗三百首》,繁体字的,我用了大半年时间,几乎把所有的诗都背诵下来。这些阅读,可能就是我后来立志当语文教师的文学基础。初中毕业之前听了一场关于《高山下的花环》的读书报告,听了梁三喜等那些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们的光荣事迹,我们都激动得想将来报名参军、保家卫国。

1984年夏天,我考上了师范,跳出“农门”,我的阅读也进入了新天地。

受当时教我们的一位张老师的影响,我爱上了中国古典文学。我从书店里购书读,到学校图书室和县图书馆借书读,也从老师那儿借书读。于是,从《诗经》、屈原、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阅读了不少,也背诵了很多;从《左传》《史记》《古文观止》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明清小说,也近乎贪婪地阅读了大量名篇佳作。为了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我还钟情于古代汉语,精读了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些阅读培养了我良好的中文书籍阅读兴趣,也为我毕业后参加自学考试和语文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范3年读过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书籍,可惜对外国文学名著涉猎较少,这可能构成了我阅读的某些不足之处。

奠  基

1987年7月,我成为一名普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看到同办公室的民办教师虽然负担都很重,但大都报了函授学习。于是带着张老师的鼓励,我毅然选择了最难的自学考试,也由此开启了我历时5年的中文自学考试的历程。

当时自学考试有三大难:一是买书难。考试大纲只规定考试教材,并不负责供书,我们就到处借书或到大城市的书店里买书。二是学习难。当时既没有辅导班,也没有辅导资料,学习时间也非常有限,只能靠在晚自习结束后或节假日期间学习。三是考试难。每科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分析与论述等题型,如果不下真功夫,是很难通过的。

凭着我从小和在师范学习期间扎实的知识基础,我4次参加考试,所有学科全部一次通过,两年内拿到了专科毕业证书,这在当时我们参加自学的同学中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古代汉语,第一次报名时,大部分同学都不敢报,而我非常自信地报名,只是大体上看了看书,就以85分的高分通过。

1990年春季,我接着报名参加中文本科自学考试,也是一帆风顺,各科考试均一次通过,最后通过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获得本科毕业证书。

现在想来,5年的自学历程,不仅让我收获了丰富的中文专业知识,更为可贵的是,培养了我刻苦学习的习惯,让我拥有了做事就要想方设法坚持到底的勇气,这些成为我受用一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现在,这种精神仍然激励着我在教育征途上征服一座又一座高峰。

自学考试结束后,我凭着一种阅读激情,开启了浪漫的语文专业书籍阅读阶段。

我的阅读内容,一是语文教育家的經典:有叶圣陶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文集》、吕叔湘的《吕叔湘语文论集》、张志公的《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等,还有于漪、钱梦龙、余映潮等语文名师的著作。二是语文教育理论:有于亚中、鱼浦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育学》,名家名师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理论与著作等。当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本蓝色封面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是我们的语文教研组长王老师借给我的,只有上册,我视为珍宝,里面关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名篇我都认真地抄录在本子上,仔细揣摩。这成为引领我专业成长的第一本经典书籍。

为了获取更多专业知识,我还自费订阅了当时号称全国“四大中学语文刊物”的期刊,即陕西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山西的《语文教学通讯》、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和上海的《语文学习》。我认真阅读,对里面许多好文章都做了批注,还制作了目录和索引。

后来随着阅读与研究的深入,我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及时写了下来,参加各级论文评选,屡屡获奖。仅1996年一年,我就有8篇语文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

在阅读报刊的过程中,我也注重从名师那里学习好的研究方法。我曾经在《山东教育》上读到两篇重要文章:一篇是严寅贤的《谈教育资料的积累与研究》,另一篇是周一贯的《试论语文教改研究信息的吸收和运用》。前者介绍了语文教研资料积累的方法,后者介绍了积累的教研资料如何运用。受两篇文章的启发,我开始着手积累自己的教研资料,从制作卡片、做读书摘录,到贴剪报、制作语文报刊集等,下了很多年的功夫。

当时学校领导把我树为全校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我先后获得了地市级优秀教师和县级教学能手称号。

突  破

正当我在语文教学中崭露头角的时候,1998年春季,还不满30岁的我,走上了校长的岗位。但其实,当校长并非我的最终心愿,我更想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所成长。

由于学校管理工作非常繁忙,又加上自己没有管理经验,于是我渐渐放下了语文教学。但一有时间,我还是坚持广泛阅读各类教育书籍,积累教育教学资料,撰写学校管理与读书思考的文章。

2001年,李希贵出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在全国率先实施新课程改革,潍坊市申报了全国新课程改革实验园区。在推动新课改过程中,自上而下地实施了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在组织通识培训过程中,李希贵向全市的中小学教师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在坚持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渐渐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描述的教育理想国里,深深为他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所感染。

从选择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开始,我的教育阅读逐渐进入了精确时期。

从《给教师的建议》开始,我先后阅读了他的《帕夫雷什中学》《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育人三部曲》《家长教育学》等,直到精读了五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了几年后,我发现,这样的阅读虽然有所收获,但一直没有让我的个人成长与管理工作有所突破。

直到后来,在我聆听了朱永新教授和李镇西老师的报告之后,我的人生成长才出现了新的转机。2004年7月25日,我们当地教育局邀请了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朱永新教授为我们做了一场关于教师读书与专业发展的报告,在报告中我第一次了解了新教育实验。他在报告中提出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让我深受启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从坚持每日撰写教育随笔开始,开启了我的专业成长之路。虽然当时没有加入新教育实验,但我逐渐养成了每日撰写“千字文”的习惯,后来一发而不可收。通过教育网站、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我撰写了1400余篇教育日记。从2004年开始,我几乎每年结集一本20余万字的教育随笔集,为自己专业成长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2006年春,我们潍坊市教育局举办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班,邀请了时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的李镇西介绍他的管理经验。其实当时的李镇西老师已经非常有名,而且我早已拜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风中芦苇在思索》等著作,对他仰慕已久。在报告中,他畅谈了自己学习与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体会,让我深受感染和影响。他的报告让我深刻認识到:教育经典的阅读必须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否则阅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聆听报告后我思考了许久,我尝试着将经典阅读融入教育实践,从此我的学校管理也走上理性发展的道路。

2010年春季,我离开了学校校长岗位,进入了教学研究领域。

工作岗位的调整,使我有较多的空余时间来读书,于是我的教育阅读不断走向深入。我不仅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出版的所有书籍,还阅读了李镇西、闫学、孙孔懿等名师名家研究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各种书籍。

2016年,我遇到了生命成长的第一个高原期。当时我已年近知天命之年,在阅读大量的教育经典与专业书籍后,特别是在精读苏霍姆林斯基后,我一直感觉自己“吸收”与“产出”严重失调,于是几乎想放弃自己的成长。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先后加入了全国两个专业团队,一个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让我零距离接触了许多全国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专家与学者,从而让我的专业研究很快出了成果;另一个是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全国知名优秀班主任郑立平创建的心语团队),在参与团队的各项活动时,我主动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传播开去。

近年来,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阅读、研究与实践,我先后出版了3部教育专著,其中《探索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解读与实践》一书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8年度最受教师喜爱的100本图书”之一。

2019年11月16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年会在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小学召开,我获得了“专家型领跑者”特别贡献奖。我是该组织自2015年成立以来,继李镇西老师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人。

当2020年初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我的生命成长又进入了第二个高原期。我撰写的两部读书专著一次次被退稿,于是我的专业阅读又进入了停滞阶段。如何规划自己的专业阅读?如何实现自己新的成长?我又在苦苦思索与探求。

在2021年春节之后,经过朋友介绍,我报名参加了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的学习。我以空杯的心态和追求卓越的信念,参加到新网师学习中。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颠覆了我的学习认知,重构了我的学习理念。在上学期结束时,我因成绩突出被评为榜样学员。

我期望,通过参加新网师开展的各项活动,自己也尽快成长为众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点灯人和引路人,在有生之年,能够引领更多的教师进入新网师,让新教育之花在我们本地生根、成长、开花,并结出丰硕果实。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他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你穿越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我期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能够鼓足勇气,勇敢地穿越一场场“暴风雨”,努力成长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文家街道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考试
修德箴言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0:58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22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中国教师(2017年22期)2017-11-30 08:55:05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中学科技(2017年5期)2017-06-07 13:01:01
你考试焦虑吗?
中学科技(2015年6期)2015-08-08 05:35:38
准备考试
苏霍姆林斯基学前教育思想探析——基于“快乐学校”教育实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