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茹,杨 书
(1.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11;2.凯里市第五幼儿园,贵州凯里,556011)
STEM教育起源于美国,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英文首字母的缩写。STEM教育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四门学科内容组合形成有机整体,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整合性,强调在真实的生活情境解决真实生活问题,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早期的STEM教育被当作各个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意在打破传统,培养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将STEM教育融入幼儿园,促使幼儿在面对真实问题时通过系统思维创新性解决问题,提高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有必要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为幼儿学习和游戏提供了的丰富资源。其中,纳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姊妹节”历久弥新,对人们的生活持续发挥重要的影响。
以“姊妹节”等为代表的优秀文化是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特色内容。然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园“姊妹节”主题活动的开展却遭遇了瓶颈:传统节日里,幼儿穿民族服饰来幼儿园,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品尝地方特有美食“姊妹饭”等,但幼儿对“姊妹节”缺乏持续关注的兴趣与动力,民族文化促进幼儿发展、增进民族认同和自信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
如何在幼儿园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中融入新的元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让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创新?STEM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姊妹节”主题教育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以STEM教育理念对“姊妹节”主题活动进行精心设计,不仅对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也能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专业化水平。具体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姊妹节”主题活动选定后,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各个项目活动中的子活动不是源于现实生活中与“姊妹节”有关的所有内容,而是源于幼儿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情境或问题,即一定要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会遇到的元素作为活动主要内容。因为幼儿面对熟悉的事物时,会感到亲切和安全,进而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探究愿望。
有关“姊妹节”的活动内容很多,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姊妹饭”,除“姊妹饭”之外,还有与服饰有关的刺绣、银饰、踩鼓舞等。教师与幼儿共同交流讨论,将选择的活动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为不同的项目活动,每个项目活动按照设计方案顺序又分为不同子项目活动。
以“多彩姊妹饭”子项目活动为例。农历三月十五前夕,幼儿来园偶然的谈话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幼儿A提起星期天在外婆家吃了紫色的糯米饭。幼儿B说:“你骗人,紫色糯米是有毒的。”教师适时介入,和幼儿一起讨论“多彩姊妹饭”的做法,引发幼儿对糯米染色的兴趣,鼓励幼儿回家和家人一起寻找染色植物。
课后,家长带孩子寻找染色植物(常见的有楠烛木叶、密蒙花和滇紫草等)。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不仅能让幼儿识别不同的植物,初步感知和了解家乡的风貌和物产,还能愉悦幼儿的心情。因此,寻找染色植物的过程也是一次充满探索之旅的STEM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2]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指南》中的科学目标与幼儿STEM教育目标有契合之处,笔者认为,幼儿园实施STEM教育对幼儿探究精神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性目标是每个幼儿在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也就是说,不规定幼儿在完成学习活动之后要获得什么行为,而是描述教育所提供给幼儿的“际遇”——幼儿将在其中探究的情境、幼儿将要处理的问题、幼儿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并不指定幼儿将从这些“际遇”中学到什么。[3]表现性目标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直接指向幼儿的探究精神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因此,在开展“姊妹节”主题活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境,设计以表现性目标为主的活动目标。比如,在传统的“姊妹饭”子活动中,活动目标是学会用不同的植物制作“姊妹饭”。在STEM教育理念下,教师可以把活动目标设计为尝试用不同的植物给糯米染色,探索植物染色的奥秘。这样的目标不仅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而且能激发幼儿后续持续地探索和发现。
对于幼儿园实际实施的“姊妹节”活动,教师认为活动内容比较松散,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主题活动实施的难点。各个项目活动的实施时间、活动的顺序、活动材料的准备等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与“姊妹节”主题活动相关的大项目活动有“五彩姊妹饭”“节日盛装”“过姊妹节”等。大项目活动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子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既要让幼儿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又要融入STEM教育理念,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不仅要给每个项目活动制订详尽的计划和安排,还要注意各个项目之间的整合和联系,合理安排时间和地点,让幼儿既能在各个项目学习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又能对事物产生持久的探索和兴趣。
以主题活动中的“多彩姊妹饭”项目活动流程为例,可设计如图1所示的流程图。
图1 “多彩姊妹饭”项目流程图
教师和幼儿共同选定活动主题,讨论制作“多彩姊妹饭”的方案和计划,之后一起制作“姊妹饭”,最后品尝、分享和交流经验。在分享交流经验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生成师幼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探索和实践。充满灵动和创造力的主题活动可以让幼儿园的课程朝气蓬勃,焕发生命的活力。
活动主题的设计围绕讨论“姊妹饭”的做法、浸泡糯米(包括寻找染色植物和制作泡糯米原料)、蒸糯米、分享“姊妹饭”的步骤来逐一进行。幼儿参与整个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这涉及STEM教育理念中的工程思维。泡糯米、蒸糯米的过程中,技术思维贯穿整个过程,每个环节幼儿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充分地发展了幼儿探索与实践的能力。教师和家长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更多的植物染色,发现隐藏其中的奥秘。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植物染色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并解决问题,产生对植物染色的持续探究热情,探索更多的健康食物染色方法和途径。例如:用火龙果汁浸染的紫色糯米,蒸熟却变成了橙色;如何通过水蒸气的变化,判断糯米是否蒸熟。面对真实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幼儿持续探索,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充满期待和惊喜的过程中,幼儿的科学知识得到增长,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制作“姊妹饭”的整个过程中需要计算时间、材料量,需要安排人员,这就涉及数学思维了。同时,活动中涉及的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又彼此联系,发展了幼儿跨学科和系统的思维。“姊妹节”主题活动各个独立又彼此联系的项目活动和子活动实施的过程恰好是培养幼儿系统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幼儿在已有动手能力的经验上,能够自己动手操作材料,从而在活动中通过实践和动手操作获得真实的体验感,在活动的民族氛围中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少数民族文化在创新中得到传承,让本土文化源远流长。
融入STEM教育的“多彩姊妹饭”制作活动改变了原来教师负责操作、幼儿负责品尝的“浅尝辄止”的活动方式,促进了幼儿深度学习。
一方面,STEM教育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STEM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建构式的学习,因此,在STEM教育中,教师已不再单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是选择隐性方式存在于教育教学组织活动中,充当伴随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与幼儿形成学习共同体。[4]
在STEM教育理念融入“姊妹饭”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和步骤需要教师适时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促使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学会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善于引导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持续探究,还要在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引导幼儿深度学习。在制作“姊妹饭”的过程中,有幼儿提到了用火龙果染紫色糯米,但蒸熟的糯米却变成了橙色,幼儿对此感到很疑惑。这时,教师和幼儿共同查阅资料、探索,发现原因所在,共同体验获取新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同时,幼儿对植物染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有利于幼儿持续的探究。这对培养幼儿持续探究事物的内驱力和良好学习品质有长远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学习,需要小组和团队的共同合作才能够有效完成。例如,幼儿相互讨论糯米的颜色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合作把糯米放进蒸锅,观察水的沸腾和水蒸气的物理现象,从而判断“姊妹饭”是否蒸熟等。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幼儿之间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在教师精心创造的、轻松愉悦的环境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幼儿不仅提升了科学素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经历了和团队合作交流、经验分享,体验到个体存在对团队和集体的价值及意义,这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STEM教育融入幼儿园“姊妹节”主题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活动,而是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持续的、热情的、自由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传统的重视科学知识传授、忽视科学探究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现状改变了,幼儿科学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得以调动,各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融通得到促进,使得根植于幼儿生活和本土文化的幼儿园主题活动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STEM教育融入苗族“姊妹节”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深入学习。“姊妹节”主题活动产生的起点是师幼对话中的真实问题,因此,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对于幼儿初步感知科学的价值、幼儿科学教育本质的回归、幼儿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STEM教育是“高不可攀”的高科技,对此望而却步,其实不然,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给幼儿提供或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幼儿用科学的方法和智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虽然现有阶段我国幼儿园STEM教育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由于学前科学教育活动与STEM教育理念的高度契合性,在幼儿园民族文化课中融入STEM教育理念,可以弥补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给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创新中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事物,了解和学习STEM教育理念,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民族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以提高我国幼儿园阶段科学教育质量,促进STEM教育的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