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双佳,胡 珊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很大,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有学者指出,父母教养方式就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出现的行为。[1]父母教养方式不随情境而变化,反映的是亲子相处的真实状况。本文将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情感的表达。[1]
道德推脱是指父母再次定义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减少个人的内疚感,使自己在行为后果中所需要担负的责任减到最小。[2]本文将道德推脱定义为一种认知倾向,即个体通过重新定义自己的不良行为,增加行为合理程度,以避免自我道德的制裁。
亲社会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与攻击性行为相反的积极行为。它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与人类间的和谐关系。[3]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礼让、扶助、配合、共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而牺牲自我,是典型的亲社会行为。[4]本文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有利于人类社会,能够为他人利益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
父母对子女的直接引导或在潜移默化中营造的家庭氛围会影响子女的认知和行为。有学者指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联系。[5]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模式,是父母教育子女的重点内容,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会受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6-7]然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外界环境,环境既能影响个人的行为,也能影响个人的认知倾向。道德推脱作为一种认知倾向是否会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产生一定作用[8-9],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问题假设: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有预测作用,而且道德推脱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旨在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针对525名中学生进行网络匿名调查,筛除无效问卷20份,有效问卷505份,有效率为96.19%。
对研究对象进行人口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其年级、家庭成员、文化水平等方面。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1.亲社会行为量表
由寇彧等人修订的亲社会行为量表中文版,共26道题。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亲社会行为倾向越明显。[10]
2.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由龚艺华编制,多种信效度考查显示该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1]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五种类型:专制型、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溺爱型、忽视型,共21道题。[11]由2表可知,问卷信度介于0.770到0.962之间,证明问卷信度较好。
表2 样本Cronbach's Alpha信度
使用SPSS 22.0含Process宏插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相关研究初步探讨了变量之间的关系。由表3可知,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推脱行为三者呈显著性相关(p<0.05)。
表3 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及道德推脱三者的相关分析
表4 各变量之间对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由表4可知,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的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相反,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
表5 教养方式与道德推脱的中介效应检验
由表5可知,道德推脱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中介效应显著(p<0.05)。在专制型、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忽视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中道德推脱起部分中介作用(p<0.05),在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中道德推脱起完全中介作用(p>0.05)。
第一,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及道德推脱三者呈显著性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的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
第二,道德推脱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两者之间中介效应显著,在专制型、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忽视型这四种教养方式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在本文中,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在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从整体情况来看城镇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陪伴子女的时间可能更多,他们更倾向于对子女采用情感温暖型的教养方式,这有利于父母对子女的认知行为进行及时引导。在是否为单亲家庭上,情感温暖型、溺爱型、忽视型的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道德推脱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容易受忽视或父母的离异让他们的性格变得敏感、不自信,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子女的认知倾向产生影响,从而增加了道德推脱的行为。专制型教养方式在年级上呈现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但是,他们心理尚未成熟,会有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教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溺爱型教养方式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母亲相比于父亲来说更倾向于对子女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而教养方式在整体上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呈显著差异,这与前人得出的结论相符: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越重视对子女的精神层面的教育。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及道德推脱在父母亲职业上均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父母所从事的职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教养方式。有学者指出,家庭教养方式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紧密相关。[5]城镇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父母更愿意给予子女更多自主性。父母从事的职业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可能就是在父母从事职业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
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及道德推脱三者在总体上呈显著性相关。本文用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发现,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在专制型的家庭氛围中,父母仅仅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子女,亲子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亲子间没有足够的信任和相互的谅解,进而导致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忽视型教养方式是消极的教养方式,在增加子女不良情绪的同时,也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相反,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的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因为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子女向社会表达自己的善意。中学阶段是个体走向成熟的重要节点,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呈现怎样的风貌、对社会有怎样的回馈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2]
道德推脱作为一种认知倾向,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子女的认知和行为表现。溺爱型教养方式中道德推脱起完全中介作用,这进一步证明,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中,父母完全以子女为核心,对子女有求必应,但对其缺乏控制。过度袒护、纵容子女,会助长子女的倚赖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这相对于其他教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道德推脱这种不良认知的作用下,子女的道德推脱水平会升高,进而导致亲社会行为的减少。[13]
研究的不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单一。后续可以加入访谈法或实验法等,使研究方法多样化,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对结果进行验证。第二,研究对象不够全面。从采用量表上看,今后可以加入家长报告或教师测评等。从被试选取上看,今后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如更多关注民族、不同区域等人口学变量。
在未来可以尝试进一步探寻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或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及调节变量。例如,青少年的人格特性及其他行为倾向可能会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后续可以尝试从此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道德行为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后续也可以尝试从道德推脱入手进行干预,为思想品德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