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清蓉
(成都文理学院,四川成都,610400)
有学者认为,礼仪是由一系列表现礼貌的礼节构成的,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对礼貌、礼节和仪式的统称。[1]也有学者认为,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2-5]还有学者根据“礼仪”的定义指出,礼仪行为是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6-7]本研究在借鉴周申爽[6]、孙晓琳[7]的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幼儿礼仪行为是指幼儿在风俗、习惯、传统的影响下,与成人、同伴、同学等接触和生活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语气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包括体态语态礼仪、仪容仪表礼仪、尊敬长辈礼仪、进餐礼仪、交往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六大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规定,幼儿应能关心尊重父母、长辈和其他人,能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8]礼仪行为的发展与规范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幼儿期是规范礼仪行为的关键期,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将影响其一生,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可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次数,降低幼儿在步入青少年时期后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而促进幼儿身心均衡、和谐地发展。
本研究梳理已有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对“礼仪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集中探讨“幼儿礼仪教育”,包括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以及目标等。例如,沈亚娟将“期待效应”策略运用于幼儿礼仪教育[9];高敬等人认为,构建全方位的礼仪教育内容体系、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家园社区配合能提升幼儿园礼仪教育质量[10];姚昕以遵义市两所公立幼儿园为调查对象,分别对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礼仪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实施途径、方法进行说明[11]。不难看出,这些研究并非针对“幼儿礼仪行为”本身,且尚未研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礼仪行为表现上的不同。第二,仅有的少许关于幼儿礼仪行为的研究均以中东部汉族幼儿为调查对象,缺少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礼仪行为的研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中的幼儿更可能是少数民族,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方法、途径、内容上面临的挑战、困难更多,针对不同民族的幼儿采取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礼仪行为的研究应不同于其他地区。
因此,本研究随机抽取四川某少数民族地区的两所城镇幼儿园的幼儿作为调查对象,以考察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幼儿园幼儿礼仪行为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幼儿礼仪行为培养的重点与难点。这不仅可为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幼儿园的教师在幼儿礼仪行为培养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而且可为国内幼儿礼仪行为的研究提供新视野。
本研究随机抽取四川某少数民族地区的两所城镇幼儿园共217名幼儿作为调查对象,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分别为58人、73人、86人。其中,男性幼儿共有112人,女性幼儿共有105人,汉族幼儿共有126人,少数民族幼儿共有91人,独生子女共有97人,非独生子女共有120人。共发放问卷217份,回收217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
本研究在借鉴周申爽的3—6岁幼儿礼仪行为表现调查问卷基础上[6],形成了幼儿礼仪行为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用于调查幼儿礼仪行为的现状,主要包括体态语态礼仪、仪容仪表礼仪、尊敬长辈礼仪、进餐礼仪、交往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六个方面。问卷采用五点等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幼儿的礼仪行为越好。本研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总问卷的信度为0.951,体态语态礼仪、仪容仪表礼仪、尊敬长辈礼仪、进餐礼仪、交往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六个方面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89、0.891、0.781、0.800、0.732、0.848,可见该问卷信度很好。
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礼仪行为表现的现状,本研究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礼仪行为表现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礼仪行为表现基本情况
由表1可看出,幼儿在仪容仪表礼仪方面的表现最好,其次是体态语态礼仪,表现最差的是公共场合礼仪,但幼儿在六大礼仪方面的得分差距不大。
1.不同性别幼儿的礼仪行为表现
为了考察幼儿礼仪行为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对男女性幼儿礼仪行为的得分进行了t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性别幼儿礼仪行为的比较
从不同性别幼儿礼仪行为总体得分可以看出,女性幼儿的礼仪行为得分高于男性幼儿的得分,且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由数据可得,在尊敬长辈礼仪和公共场合礼仪方面,男性幼儿的得分低于女性幼儿的得分,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7<0.05;p=0.027<0.05);在仪容仪表礼仪、体态语态礼仪、进餐礼仪和交往礼仪这四个方面,虽然男性幼儿的得分低于女性幼儿,但他们之间的差别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不同民族幼儿的礼仪行为表现
为探讨不同民族,主要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幼儿的礼仪行为会不会存在明显差别,本研究对汉族、少数民族幼儿在礼仪行为问卷上的得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民族幼儿礼仪行为的比较
由表3可知,在不同民族幼儿礼仪行为总体得分方面,汉族幼儿的得分高于少数民族幼儿的得分,且两者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在仪容仪表礼仪、体态语态礼仪、尊敬长辈礼仪、进餐礼仪、交往礼仪这五个方面,少数民族幼儿的得分低于汉族幼儿的得分,且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公共场合礼仪方面,汉族幼儿的得分虽高于少数民族幼儿的得分,但两者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不同年级幼儿的礼仪行为表现
为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礼仪行为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发展,本研究对小、中、大班幼儿礼仪行为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年级幼儿的礼仪行为比较
由表4可知,在礼仪行为的各个方面,不同年龄幼儿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比较发现(表5),在仪容仪表礼仪方面,小班、大班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幼儿的得分,而小班幼儿与大班幼儿得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在体态语态礼仪方面,大班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和小班幼儿的得分,中班幼儿和小班幼儿得分之间的差异却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在尊敬长辈礼仪、进餐礼仪方面,小班幼儿与大班幼儿的得分明显高于中班幼儿的得分,但小班幼儿、大班幼儿间的得分差异不存在显著性;在交往礼仪方面,小班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大班幼儿的得分,然而,大班幼儿同小班幼儿、中班幼儿间的得分差异均不存在显著性;在公共场合礼仪方面,小班幼儿、中班幼儿的得分明显高于大班幼儿的得分,而小班幼儿与中班幼儿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只有在体态语态礼仪方面,幼儿的行为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好。
表5 不同年级幼儿礼仪行为的事后多重比较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礼仪行为表现
为探讨独生子女幼儿与非独生子女幼儿在礼仪行为得分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对二者在礼仪行为的各方面进行了t检验,其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在礼仪行为总体得分上,独生子女幼儿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幼儿的得分,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体态语态礼仪、尊敬长辈礼仪、进餐礼仪、交往礼仪、公共场合礼仪这五个方面,独生子女幼儿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幼儿的得分,却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在仪容仪表礼仪方面,独生子女幼儿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幼儿的得分,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幼儿礼仪行为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在六大礼仪行为方面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仪容仪表礼仪、体态语态礼仪、尊敬长辈礼仪、进餐礼仪、交往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幼儿在仪容仪表方面的表现最好,六大礼仪行为之间的得分差距不大,这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幼儿园教师没有忽视任何一项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但最为重视仪容仪表礼仪的教育。这一调查结果与张学丽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张学丽指出幼儿在尊敬长辈礼仪方面表现最好。[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家庭的留守儿童较少,父母对幼儿的生活照顾周到,对其在穿衣打扮、个人卫生方面所花时间较多,因此,幼儿的仪容仪表比其他方面的礼仪表现好。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汉族、少数民族幼儿在公共场合礼仪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其他五大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每个少数民族在习俗、道德、礼仪、宗教、服装、饮食等诸多方面具有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12],在仪容仪表礼仪、体态语态礼仪、尊敬长辈礼仪、进餐礼仪、交往礼仪方面,自然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由于教师对幼儿公共场合礼仪的打分主要是根据幼儿在园表现以及集体出行的表现,这一礼仪行为的培养相比其他礼仪而言,较少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教师统一要求、统一教育,幼儿之间的表现差距不大。
本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幼儿的礼仪行为总分高于男性幼儿的总分,不同性别幼儿的礼仪行为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来看,男性幼儿和女性幼儿在尊敬长辈礼仪和公共场合礼仪方面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7<0.05;p=0.027<0.05),而在仪容仪表礼仪、体态语态礼仪、进餐礼仪和交往礼仪这四个方面,虽然男性幼儿的得分与女性幼儿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分数明显低于女性幼儿的得分。这表明女性幼儿的礼仪行为表现好于男性幼儿,男性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有待加强。这一结果与张学丽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张学丽指出男女性幼儿在体态语态、尊敬长辈、公共场合礼仪方面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只有在进餐礼仪方面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男女本身的性格差异。在语言、文化方面,男女交往都会存在不同的礼仪风格,女性礼貌相处、轻声细语,而男性更喜欢无拘无束,不讲究礼仪。[13]第二,教师对不同性别幼儿的刻板印象。部分教师认为男性幼儿性格就该活泼开朗一点,对其不礼貌行为的关注少于女性幼儿。例如,在“看到长辈、老师身体不舒服时,幼儿能够主动关心问候他们”这一问题上,教师大多认为男性幼儿好动爱玩是天性,不能关心照顾他人是情理之中的事,故而缺少正面引导,在这方面的得分自然不高。
在仪容仪表礼仪方面,独生子女幼儿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幼儿的得分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礼仪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影响这一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同等经济水平下,非独生子女家庭的资源被两个及以上幼儿同时分配,每个幼儿所得关注、教育、照顾等均有所减少。例如,在穿戴、洗澡、剪指甲等个人卫生方面,家长对每个幼儿的时间、精力投入减少,故非独生子女在仪容仪表礼仪方面的得分低于独生子女的得分。
教师对幼儿不礼貌行为的反应会影响幼儿礼仪行为培养的效果,但本研究在实际观察中发现,幼儿园教师不够重视幼儿的不礼貌行为,故建议幼儿园教师重视幼儿的不礼貌行为,对幼儿不礼貌行为做出应有的反应。幼儿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有限,对自己的行为无法准确评判,若教师对幼儿的不礼貌行为置之不理,不仅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反而助长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但若教师对幼儿不礼貌行为的反应过于强烈,又易激发幼儿恐惧或反叛心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把握好对幼儿不礼貌行为的态度,方法适中,反应适当。此外,教师应消除自己的性别偏见,不能对男性幼儿的“粗枝大叶”行为置之不理,却严格要求女性幼儿的一言一行。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不同民族的人在礼仪、服装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少数民族幼儿与汉族幼儿混合的班级中,教师应在尊重各自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做统一要求。例如,不论是少数民族幼儿还是汉族幼儿,在仪容仪表礼仪方面,都应注意个人卫生,穿戴整齐,大方得体,清洁指甲、勤洗澡;在体态语态、交往礼仪方面,都应使用礼貌用语,能主动与其他幼儿、教师、长辈打招呼,等等。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父母亲抚养压力增大,继而祖辈参与幼儿教育。[14]祖辈的教养方式异于父辈,宠溺增多、关注度不够,容易忽视幼儿的不礼貌行为,对幼儿的不良行为缺乏约束。除此之外,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对每个幼儿在物质、精神方面的资产分配减少,关注程度下降,这将间接影响幼儿在仪容仪表礼仪、交往礼仪、尊敬长辈礼仪等方面的得分。因此,教师应多方面了解二孩家庭幼儿的生活状况,适时引导家长合理分配时间,保持对幼儿的关心与照顾,使家长正确对待幼儿礼仪行为培养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