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可以为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提供支持,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获得健康发展。但是,受众多因素影响,小学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使其难以发挥最大化的作用。文章简要介绍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价值,分析小学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小学劳动教育路径及保障措施,希望能够为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路径;保障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追寻教育之源: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调查、反思和对策研究”(GS[2020]GHBZX07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艳然(1988—),女,甘肃省临洮县椒山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和原因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
第一,部分学生的劳动素养不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劳动的理解较为片面,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劳动只是体力活。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基础劳动技能,劳动能力不足。
第二,劳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小学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虽然安排了劳动教育课程,但是其只作为一种形式存在[1]。劳动教育课程经常会被其他课程取代,不具备独立的学科地位,学生缺乏开展劳动学习的机会。而在家庭方面,仍有部分家长认为劳动教育是不必要的,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有的家长甚至直接替学生完成劳动教育课程的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教育课程的高效开展。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劳动教育关注程度也有待提高。课后辅导机构数量众多,包含美术、音乐、舞蹈、游泳、跆拳道、思维训练、编程等,但是几乎没有与劳动相关的培训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忽视。
第三,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不足。其一,劳动教育课程缺少充足的教师资源作为支持[2]。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并且专门负责进行劳动教育的教师团队是促进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部分小学积极响应有关部门倡议,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创建劳动教育课程。但是随着课程的多样化,劳动教育对专业教师的需求量也有所提升。笔者分析实际情况发现,当前,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教师数量较少,大部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是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专业程度比较低,且缺乏充沛的精力开展劳育工作。其二,勞动教育课程可用的时间较少。想要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就必须为小学生提供参与劳动教育学习的机会,保障其有充足的劳动教育时间。但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小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即使有所参与,其时间也比较短,难以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3]。其三,劳动教育课程缺乏相关的设施和设备。部分小学对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劳动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比较少,导致可用的设施和设备数量较少。部分学校只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没有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劳动教育实习基地。其四,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不科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可以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但笔者根据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小学教师仅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没有从综合角度出发分析学生的劳动过程,所开展的评价也较为片面,且在进行评价时,只是教师评价学生,并没有开展学生互评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此外,部分学生家长虽然认可劳动的价值,但是仍然习惯包揽家中劳动,没有为学生提供家庭劳动的机会[4]。其五,劳动教育课程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笔者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场所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校外实践基地劳动的机会,学校劳动教育对企业、社区等社会资源利用率较低,难以充分展现劳动教育的价值。
(二)小学劳动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第一,在陈旧观念的影响下,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不重视生产劳动,轻视生产劳动者的情况。如小学教育将提高学生成绩作为教学重点,不考虑劳动教育的效果,甚至将劳动作为一种处罚方式,这会使小学生从心理上抗拒劳动,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
第二,家校之间的劳动教育协同工作存在问题[5]。当前,开展劳动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无法完成的,其还需要家庭配合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协同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但是,部分家长认为劳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学生只需要进行学习,不需要劳动;还有家长虽然认同劳动教育的价值,但是觉得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笔者根据调查分析发现,教师在和家长进行沟通时,很少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评价,也几乎不主动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劳动情况。家校劳动教育的不一致,导致劳动教育难以展现其优势[6]。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使学生充分尊重劳动
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可以使学生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尊重劳动,主动参与劳动,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
(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劳动教育可以为“四育”的开展提供条件,学校进行劳动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增强学生的智力、强健学生的体魄,强化美育效果,并为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发展提供支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7]。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劳动教育不但能够使学生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加独立自主,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相联系,有针对性地解决自身出现的学习问题,提升创造能力。
三、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与方向
笔者认为,想要提升小学生劳动教育质量,满足小学生后续发展需求,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开展劳育工作。
(一)学校应充分关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学校应该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确保劳动教育课程一周内能达到一个课时及以上的课程开展时长。虽然当前大部分小学都设置有劳动教育课程,但是其实际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部分教师以学生安全为由,仅在课上讲授劳动教育理论,很少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因此,学校必须及时进行整改,构建科学、全面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可以成立专门小组负责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工作,研读我国劳动教育相关的文件、政策,有针对性地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学习其他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动劳动教育的规范开展[8]。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也应该考虑学生学习状况,主动搜集劳动教育相关资源,开展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制订适宜的教学方案,避免小学劳动教育形式化。此外,学校可以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劳动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在节假日参与劳动。教师可从多个角度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互评,教师评价等,提升劳动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从而激励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落实劳动行为,为其后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家长应转变劳动教育思维
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家长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提升自理能力,意识到自我的价值,获得成就感[9]。想要推动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就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满足小学生进一步的发展需求。因此,小学教师应该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劳动教育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引导。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时,需要确定正确的主题,不能过于随意,也不应将学生的劳动数量和劳动效果作为评价依据,而要合理規划,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做家务的良好习惯,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更加感恩父母,促进家庭的融洽。
(三)社会应丰富劳动教育途径
社会上有许多适宜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课外实践场地,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劳育途径,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劳动知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意识到劳动教育是有价值的。公益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学校可以和社会机构合作,选择合适的公益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具社会责任感,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10]。
小学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拜访敬老院,帮忙打扫卫生,并和老人进行交流,学生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写日记、写作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想,从而提升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教师还可以邀请劳动模范来到学校演讲,使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
四、小学劳动教育高效开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
当前,大多数劳动教育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他们几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且大部分学校尚未构建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管理体系,劳动教育和学生的考试、教师的教学质量缺乏联系,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劳动教育,将其形式化。学校应该从整体角度出发,打造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使教师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关键作用,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学校可以组织劳动教育教师参与有关学习,使其树立劳动精神,掌握劳动知识,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引导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教师的薪资报酬、绩效考核相联系,从而使教师更加热情地投入小学劳动教育,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规范程度。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
小学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充分尊重劳动者,并提升学生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小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主动参与劳动教育,了解更多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多和家长联系,组织亲子劳动教育,在家长的帮助下加深小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11]。
(三)保证充足的劳动教育资源
学校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身所具备的自然、经济资源,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要高效整合资源,不但要认识到校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还应该和社会机构合作,打造专门的校外实践基地,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劳动学习需求,制订适宜的校外劳动规划,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
(四)营造适宜的劳动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能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开展和劳动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学雷锋周、劳模精神文化月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教育环境。
五、总结
劳动教育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强健体魄,因此,我们必须对劳动教育予以充分关注。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部分区域小学劳动教育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共同探究正确的劳动教育路径,构建保障措施,从而确保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并发挥最大作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孙荧荧.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究:基于某市4所小学的调查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21.
黄如艳. 实践哲学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1.
白雪瑶.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
田昊雨.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刘勇,齐国艳.基于劳动教育的“四个聚焦”校本化特色课程建设[J].现代教育,2019(10):13-15.
黄黎明,顾春华,马前锋.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的时空转向与未来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0):6-12.
赵洋洋.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与出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黄小斌,石牙牙.体育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与实施路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11):50-54.
杨欣.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石丹淅,赖德胜.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J].劳动教育评论,2020(03):70-85.
杨翠红. 作为素质教育的职业启蒙教育:传承与构想[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