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重幸
摘要:在新课标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学科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就数学科目而言,大部分学生都会有畏难的心理。对此,小学教师需要积极地探究科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较好的数学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就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培养策略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将培养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上。同时,鼓励教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发挥引导作用,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并主动地探索学科知识。为此,作为小学数学的一名教师,有必要就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探究,为学生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
一、充分利用生活化元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部分小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比较难,甚至有部分学生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数学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为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需要将相关的知识放到场景中。这样可以增加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并将其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基于此,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化的元素,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弱化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这样,小学生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借此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二年级教材中有关于《测量》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需要带领小朋友认识测量工具,并学会如何测量出相关事物的尺寸。在开展这部分教学内容之前,笔者以生活实例为开头,引导学生回想:父母有没有给你们量过身高?大家在上公交车、去游乐场玩的时候有没有站在一个尺子旁边测量过?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通过这样的引导,笔者帮助学生对测量产生了一些熟悉感。之后,在进行深入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故意发出疑问:尺子数量不够我们用的怎么办?学生都陷入了困难中。这时,有一个同学说:可以用手掌量!这样的答案简直太棒了,正是笔者要引導的发散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很多物品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之后,这名同学分享道:是因为看到父母这样测量过。可见,教师将数学知识放到生活化的元素中,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进而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教育观点,积极地落实素质教育,改变过去注重成绩的偏差性教学。对此,教师需要将培养重点放到培养兴趣上,只有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中的乐趣,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对此,教师需要特别关注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辅导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他们存在不足,寻找有效地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比如,在学习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时,平时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比较有自信,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但是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就会陷入背不下来的错误认知中。针对这样的情况,部分教师会认为学生的能力差,以其通过严厉的苛责让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掌握这部分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他们的个人特点,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式,比如借助想象,比如贴到显眼的地方随时进行记忆等。换言之,教师需要将有效地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正确的方法下逐渐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发展学生自学能力
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到小组中,有利于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并在彼此的帮助下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热情。根据笔者的了解,有些学生认为刚突破一个难点,又开始新的学习内容,就再次进入使劲学习的状态中,渐渐地就不想再解决数学问题了。但是,在小组中,学生们会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也会在相互的了解中认识到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一些困难,这样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此外,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能想出很多解决问题的路径。比如,学习分数的初期,部分学生怎么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分母越大,反而分数越小。这样的疑问,如果学生只是自己思考很容易陷入混乱中,但是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很容易就能理解,并在日常的沟通中可以反复地复习部分知识,加深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因此,在小组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进他们学习上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温玉红.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2022(01):36-37.
[2]孙俊荟.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