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兰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知识的传递,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但是就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对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德育教育依然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当今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常见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各位教师同仁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信息技术;德育;策略研究
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正所谓立德树人,教育要以德字为先,重视学生培养自身的品德与习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风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了,社会新闻、热点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网络信息环境愈加复杂,这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初中学生心理不成熟,尚没有形成成熟独立的思想价值观,所以信息识别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受不良信息的影响比较大。基于此,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要承担起德育工作责任,在课程中融入德育,促使学生全面成长。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教育工作一直关注道德教育,针对道德教育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要求每门课程都要落实德育工作,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需要关注德育工作。在网络时代,信息量暴增,网络上充斥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很感兴趣,容易分心,并且处于熟练黄金阶段,容易摇摆,受网络信息影响比较大。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要承担起德育责任,教学生如何正确过滤此信息,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选择自己需要的健康信息。教师要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元素,正确引导学生,妥善处理好信息技术知识教学和德育的关系,教学生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正确辨认网络信息,同时还要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养成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寓德育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一)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开展德育,教师可以从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浏览网页,合理分配上网时间、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不沉溺于网络世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督促,这个阶段很多学生开始进入到叛逆期,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所以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强化自我管理能力。因为计算机课程大部分时候需要在机房进行,但是有很多同学会把食物带入到机房,或者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不爱护计算机设备,操作不规范损坏电脑硬件,或者随意删除电脑里的文件。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机操作习惯,也是道德品质低的表现,教师应该重视这些行为,并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注意自己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才能有效地感染到学生,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方向和参考。
(二)挖掘计算机德育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网络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里都有信息技术的影子,将人们的生活变得智能化。但是,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双重的,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健康上网,能够针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辨识,提高自己分辨是非和自控能力。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落实好的一部分德育教育的内容。
例如,在《从因特网获取信息》这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网络诈骗等事件,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中信息的好坏之分,能够科学健康地在网络中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也存在着不安全性,教育学生不要利用网络信息做出违法的事情,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的健康的网站,引导学生可以健康并且快乐上网。又如,教师也可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在学习《信息安全》时,教师可以就一些危害国家信息安全的案例和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爱国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责任,使得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渗透让学生可以提升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德育教育重要的内容。教师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加入一些国家发展相关的资料内容,从而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三、提供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创造力创新,养成创造精神和自主学习心理。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理念下,改革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和探究空间,以明確的学习目标构建生动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根据明确的任务规定开展有针对性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积极探索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严鸣鸣.基于德育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1(04):1.
[2]陈颖.寓德育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