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
摘要:在网络为媒的时代,各类信息化教学技术令人眼花缭乱,教师只有平衡好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其中,微课是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将其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实现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的有效融合,将学生带入到丰富的教学情境中,引导他们高效学习。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就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微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在网络为媒的时代,诞生了“网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它凭借直观化的知识呈现优势与灵活操作的技术优势,在各个教育领域迅速走红。微课作为一种促使传统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教学彼此对接、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相互融合、“教”与“学”重新构建关系的工具和手段,可辅助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探究新的混合式教学之路。
一、巧设微课情境,强化问题分析能力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微课构建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知识应用场景中,促进其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有效发展。一方面,教师需要借助微课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主动探究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微调,使教学进度、形式、内容更为贴合学生学习规律。当学生被内容有趣、形式丰富的微课教学资源所吸引,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探究中。
例如:在教学“演示文稿的制作”时,教师可通过微课促使传统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教学彼此对接,构建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之间的平衡关系。首先,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认识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激发他们对该软件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微课为学生展示一组制作精美的演示文稿,让学生从中选择其中之一作为模仿目标。当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分析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与流程,并确定合作分工方式。再次,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操作难点,引导其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加深他们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与印象。
二、合理设置实践学习项目,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学生设置实践学习项目,引导他们通过实践过程探究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本班学生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并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例如:教学电子表格的制作方法时,教师可以将微课资源应用于项目式教学,以优化学生学习状態,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关系的重新构建,促使学生在解决班级主页制作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主体作用。首先,教师为学生设计“制电子表格”任务,并要求他们结成小组,共同完成资料收集。学生可用资料主要包括,教材、网络资料以及教师所提供的微课。其次,为了体现项目差异性,教师可让各个小组自主设计电子表格的主题和样式。允许各个小组的具体学习任务有所区别,可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并使作品评价环节更具趣味性。最后,进入项目实施环节之后,教师要指导各个小组将所有工作做到位,确保实践项目的顺利完成。
三、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微课的创新应用
有效的教学评价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又可以为教师创新微课教学模式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在应用微课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时,教师要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借助数据指导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之间相互融合。多元化教学评价是一种多主体、多阶段、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能够覆盖微课教学结果与全过程,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整个微课教学流程和全部教学内容。首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在实施微课教学时,注重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引导学生个体、学习小组共同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通过扩大教学主体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其次,微课教学评价应是多阶段评价,强调教学评价对整个微课教学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覆盖,以提升评价结果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创新指导作用。最后,教师要实施多角度微课教学评价,与学生一起从教学问题、教学成果以及经验总结等视角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四、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既是传递知识的媒介,又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工具,教师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的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为学生构建更为丰富的教学情境和实践项目。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和知识载体,可促进“教”“学”关系重构,促使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进行科学融合,并形成一种平衡的关系,研究其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策略,符合新课改要求与学生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碧茹.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20(12):20-21.
[2]继军李.浅谈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国际教育论坛,2020,2(2).
[3]臧雷.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模式的应用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No.1015(0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