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桂云 张玉泉
摘要:民族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学生以民族学生为主,而且要在课程中适时进行国家民族政策理论的宣传,且民族高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来说并不高,而且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英语并不是第二语言,这些都是民族高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探究民族高校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途径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English Teach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Abstract: Compared with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udents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ainly ethnic students, and they should accept the national ethnic policy theory in the curriculum. What’s more, the English level of students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high, and many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have their own national languages, and English is not their second language. These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English teach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s in Colleges for nationalities.
Key Words: Minzu Universities; English Teaching;
一、介紹
早在2014年“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就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来,并且在上海的一些高校进行推行试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非一回事,它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在每一门课程中都可以将专业知识传授和吸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同时还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及“四个自信”。“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纳入课程教学,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有机融合。多年的教学成果说明了在高校教学中推行收效颇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自此,很多研究就围绕课程思政展开。新中国自从一九五零年西北民族大学建立至今已经有包括六所国家民委管理和九所省级人民政府管理的十五所民族院校,这些院校分布在中国的南北西东,承担着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唐纪南等,2012:1)。民族院校培养的人才输送到祖国各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这为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语教学主要是讲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它是所有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随着课程思政在教学中融合的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中需要将英语教学与思政内容有机有效的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由于学时较长,学分较高成为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课程思政的重要战地,而民族高校的英语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对民族高校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途径进行探讨研究成为近些年来成为研究的重点,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二、民族高校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1989)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中国发展的保障。“为妥善解决民族问题,推进民族进步事业,建设多民族统一、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取得中国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平等、名族团结的旗帜下,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创建了一批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宗旨的民族学院。”(唐纪南,张京泽,2012:2)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部分民族学院纷纷更名为民族大学,有的民族地方院校也改名为民族学院或民族大学,人们通常将这些学校称为“民族高校”或“民族院校”。“民族院校在本质上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专门设立的,以继承、弘扬和发展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功能的文化机构,”(杨胜才,2006)从最开始建立至今已经发展数十年,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民族人才培养的摇篮
民族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无比热爱,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若指掌,毕业后大多数都满怀激情、踌躇满志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确实做到了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增林,2001)他们为推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贡献了应有的力量,同时为各民族的和谐团结,共同繁荣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无可取代的贡献。他们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在生活中不断反思,在思想上积极向上,“为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理论宝库,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增林,2001)
2.文化传承的沃土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种基本职能,而这三种职能在整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说到底都属于文化功能,” (张世文,2010)而“所谓的民族教育,本质上必然是一种跨文化教育。”(杨胜才,2012)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个民族的文化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田建国,2006),民族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他们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传人,他们将多种多样的社会、风俗、语言等多种文化机制带到一起,为促进“一体多元中华文化”的整合贡献了力量。
3.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不高
民族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民族地域,很多学生还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他们中很多人从高中才开始学习英语,而英语在民族学生高考中的地位并不高,他们很多人缺乏英语学习的动机,所以他们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学习障碍要更多,这也就使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三、民族高校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2016)英语教学因为课时多、战线长是民族高校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培养出外语能力扎实又要求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也要优秀的人才,因此英语教学就成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地。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也随着英语的传播进入非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其背后镶嵌的正是一整套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彭龙,2015)而民族高校的学生主要作为民族人才培养的对象是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力军,他们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光荣使命,所以民族高校的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民族高校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有哪些呢?
1.舞台式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舞台式英语教学是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根据沉浸式教学理论结合民族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首先在舞蹈学院的舞蹈专业学生中进行试点教学,最终慢慢形成特色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该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低,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动机不足,所以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结合他们自身的专业特点老师们经过探究提出了舞台式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这是完全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英语授课教师不再怨声载道,另一方面学生也不会觉得英语学习枯燥乏味。现在舞台式英语教学已经推广到其他民族院校。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舞台式英语教学就可以按照主题例如爱国主题、文化主题、习俗主题、道德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展开,让学生找到相应的题材,然后翻译成英语再进行角色扮演,在舞台表演中学习英语,润物细无声地感受到课程思政的融入。
2.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板书、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等等。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够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提高教学成果并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中要将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且不会显得生硬,这就是一种艺术,好的英语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融入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摆正三观,增强爱国情怀,提升文化修养,同时还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并提高英语水平。如何进行导入,温故知新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部分。而课程思政的融入在这个环节就可以非常好地进行。例如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這是很多学校大学英语教材)中有这样一篇课文Father Knows Better这是一篇以喜剧形式描写亲子关系的一篇文章,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将代沟问题凸显出来。在讲授该片文章时就可以将Do you know your father’s (your mother’s) birthday?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generation gap? What should we do to understand our parents better? 等问题作为导入,然后让学生们用英语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再找几位同学回答问题。这其实最终就可以将“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等作为本节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在民族高校中,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比较低,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弱,通过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用英语表达观点,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中还包括教学方法的运用。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非常多,从语法翻译、直接法、听说法到交际法、全身反应法等等,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为“中国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决不是单纯的哪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教育,是一种集合的、综合的和对立统一的体系 ”(滕星,2002)且“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的双向建构机制”(张应强,1999),所以民族高校英语教学可以内容依托法(即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任务型教学法(TBLT,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合作学习法(CTM, Cooperative teaching method)等等将文化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并可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到英语教学中,让不同民族的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互联网+课程思政
互联网有着资料共享、平台互动、方便高效等优点,其良好的交互性能恰好适应教育的双向互动、实时交互模式。“互联网 + ”的到来已经改变教育教学现状,为更好引导教育学生成长成才,让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必须积极将互联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刘淑慧,2017)。英语相较于其他学科对于互动的要求更高,所以互联网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现在的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于互联网更加敏感,通过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模式进行英语教学能够很好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够去粗取精吸取互联网上有利于高校英语教学的资源。例如在讲到弗朗西斯·培根的“of Studies”这篇散文的时候,通过互联网搜到培根的生平,让学生们从他善于观察事物中学习那种钻研的态度,让学生就他的 “Knowledge is power.”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学习的原因,从而延伸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这样的学习一方面对于作者有了了解,而且还能升华到爱国教育。这种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四、结论
民族高校肩负着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人才培养的重任,而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跨文化因素、批判性思维、中西文化比较等都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内涵和教育资源,所以民族高校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其融合途径在教学的日渐成熟中会越来越多。因此,民族高校英语教师必须革新思想观念,对于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法和路径不断更新完善,开拓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1].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
[2].刘淑慧.互联网 + 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3].彭龙.外语教育需要的战略思考[N].光明日报,2015-03-31.
[4].唐玉娟.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38(2):139-143
[5].滕星,王军. 20 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81.
[6].田建国. 也谈现代大学理念[N]. 光明日报,2006 -07 -12.
[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8日. http://edu.people.com.cn/ n1/2016/12
08/c1053-28935842.html
[8].杨胜才. 论民族院校独特的文化功能[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10):12-16.
[9].杨胜才. 论民族院校的本质属性[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2, 32(6):59-63.
[10].增林:民族学院——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J],中国民族,2001(2):39-40
[11].张世文.“文化时代”与大学建设的任务[N]. 光明日报:2010-04 -09
[1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32.
[13].唐纪南,张京泽. 中国民族院校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该论文是西北民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21XJYBJG-84以及项目编号2021XJYBJG-78),甘肃高校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1B-076),西北民族大学外语教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项目号:1110130137)西北民族大学省级一流专业(英语)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关桂云(1979-)中国共产党,博士,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教育学。
作者简介:张玉泉(1988-)西北民族大学外國语学院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