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鹏飞
(宁波三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
批次化生产是提高猪场管理效率的一种手段。文章就母猪批次化技术及在猪场的应用、应用过程中总结的经验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能为其他猪场提供批次化技术参考依据。
母猪批次化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体规模大小分群,并按照计划组织批次生产,是一种母猪群繁育的高效管理体系,它主要包括定时输精和同期分娩等技术。相较于传统的连续生产模式,批次化管理技术可以将原本每天需要进行的断奶、配种、分娩等工作集中处理,在某一个集中时间段完成某项专一的生产管理工作,工作时间更加有规律、有节奏,猪群也更加容易实现全进全出。文章就猪场选择批次化生产原因、母猪批次化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及生产使用情况进行介绍。
猪场传统连续生产模式通常采用单点式生产,这种生产模式不仅是对日常工作管理还是健康管理都有着巨大的弊端。诱情、查情、配种、分娩、断奶、转群、免疫等日常工作每天都在进行,单元不能“全进全出”,同一个栋舍存在各日龄、各体重猪只免疫水平不一致,猪群健康度不好把控。实施批次化管理的猪场,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母猪与育肥猪分点饲养,日常工作集中处理,猪群免疫水平一致,批次实现“全进全出”。鉴于此,越来越多的规模猪场选择批次化生产。
母猪批次化生产的核心技术由五个“同步化”组成,分别为发情周期同步化、卵泡发育同步化、排卵同步化、配种同步化(定时输精)、分娩同步化(同期分娩)。
发情周期同步化是母猪批次化管理的基础,可以更加高效地对母猪进行分群,按计划组织生产。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繁殖生理状态不同,发情周期同步化的处理的方法也有所差异。
后备母猪因个体差异、发情周期不统一、发情时间随机分布、呈现无规律状态,需要连续18 d 每天定量(20 mg/头)饲喂烯丙孕素。饲喂烯丙孕素相当于延长母猪的黄体期,也可以促进母猪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发育,利于后续受胎率和产仔数的提高。烯丙孕素饲喂天数不同,停止饲喂后母猪发情比例、发情集中度等也有明显差异。生产数据显示,相对饲喂12 d,连续饲喂18 d 烯丙孕素停喂后母猪发情比例更高,发情也更集中。
经产母猪可以通过控制哺乳时间、断奶时间来控制发情周期的同步化。母猪在哺乳期间受到仔猪吃奶吮吸的刺激,分泌高水平的催乳素(PRL),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进而抑制母猪发情。断奶后,仔猪对母猪乳房刺激解除,母猪体内的催乳素(PRL)水平下降,下丘脑开始分泌GnRH,并促使垂体分泌促卵泡生成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恢复母猪的性周期。实际生产中,根据本场批次模式,确定哺乳时间,使得母猪同时断奶、同时发情,以达到发情周期同步化。
卵泡发育同步化是排卵同步化的前提。不管是经产母猪还是后备母猪,虽然进行了发情周期同步化,但是因为受到饲养环境、遗传差异等因素影响,卵泡发育并不处于同一水平,因此需要进行适当干预。经产母猪与后备母猪发情周期同步化的处理方法不同,因此在卵泡发育同步化的处理上也有所差异。经产母猪在断奶后24 h,肌肉注射1 000IU 的血促性素(亦称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配合优饲、合理光照,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后备母猪则是在停止饲喂烯丙孕素后42 h,注射1 000IU 的血促性素。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研究发现,烯丙孕素与血促性素使用的时间间隔不同,后续的发情情况、妊娠率、产仔数也是有很大差异,如表1。
表1 烯丙孕素和PMSG 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引自Martin Wähner)
根据生产试验数据来看,不管是排卵数还是后续的妊娠率及窝均产活仔数,烯丙孕素与PMSG 间隔40~42 h 都比24 h 效果更好。
排卵同步化是定时输精的前提。经过卵泡发育同步化处理,卵泡的生长、发育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因个体的不同,LH 峰出现时间及排卵时间还是有所差异。为了能在确定时间进行输精,需要在卵泡发育同步化的基础之上使用GnRH处理,实现同批母猪的排卵同步化。经产母猪在注射PMSG 后72 h 注射GnRH,后备母猪则在注射PMSG后80 h 注射GnRH。国内研究发现,注射GnRH 类似物的母猪排卵更集中,在注射GnRH 后48 h 内,排卵比例达90%左右,而未做GnRH 类似物处理的对照组母猪,在48 h 内只有约50%左右排卵,如图1。
图1 GnRH 类似物对母猪排卵的影响(引自秦玉圣和白佳桦)
母猪经过发情周期同步化,卵泡发育、排卵同步化,可以实现同批母猪同期发情、同期配种。不管是经产母猪还是后备母猪,多数母猪在经过GnRH 处理后24 h 第一次输精,40 h 后第二次输精;个别发情持续时间长的母猪,在GnRH 处理后64 h 进行第三次输精。然而,对于个别母猪在GnRH 处理之前出现发情症状,也会根据发情情况(静立情况、黏液、外阴红肿情况)进行适时配种,具体操作技术路线如图2。
图2 后备母猪、经产母猪定时输精技术路线
缩宫素能促进子宫收缩,帮助精子到达输卵管的壶腹部,配种过程中,在精液中加入缩宫素,对于提高受胎率及产仔数都有促进作用,如表2 所示。
表2 缩宫素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
批次化管理过程中,同批次母猪一般要求分娩持续时间为3 d 左右。为了缩短不同母猪的分娩间隔,需要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诱导分娩,即利用外源激素人为控制分娩进程,让同批次母猪集中分娩。实施同期分娩过程中,在母猪预产期(114 d)当天注射0.2 mg 氯前列醇钠,对于注射氯前列醇钠24 h仍未启动分娩母猪注射缩宫素(10 IU),以达到同批母猪同期分娩的目的。
生产实践数据表明,对于妊娠期满母猪注射氯前列醇钠后24 h,有80%左右母猪启动分娩。而对于未启动分娩母猪注射缩宫素后都能在6 h 内启动分娩。然而,注射缩宫素品种不同,母猪启动分娩间隔不同,产程不同,如表3。数据表明,母猪注射缩宫素后,平均间隔5.6 h后启动分娩,平均产程为3.7 h。而注射贝有力只需要间隔2 h 即启动分娩,平均产程只有2.6 h,显著减少了工作时间。
表3 不同类型缩宫素对同期分娩的影响
批次化生产的目的是实现猪场满负荷均衡节律性生产。在批次化管理过程中,日常工作更具有计划性,查情、配种、分娩等日常工作都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随着批次化技术的介入,在配种、分娩过程中减少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对于母猪产能的提升也有显著作用,如图3。生产数据显示,生产模式从传统连续生产改为批次化生产后,受胎率和窝均健仔数相对连续生产都有了很大提高,配准率较之前连续生产提高了6%,窝均健仔数提高0.6 头。
图3 批次化技术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通过批次化管理,后备母猪可以根据批次需求按照不同日龄梯度有计划入群。引种的后备母猪,连续生产的猪场利用率一般在70%~80%,执行精准批次化猪场的利用率可以达到85%~90%,对于未利用的后备母猪可在270 日龄前淘汰完毕,大大减少了后备母猪在群导致的非生产天数。较高的后备母猪利用率可以显著降低引种成本和后续后备母猪的饲养成本。
在当前疾病压力背景下,猪场批次化管理是实现猪群健康管理的前提,也是未来猪场实行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基础。相对传统的连续生产,批次化管理对于人员、猪舍、管理等要求更加严格,但这种生产模式可以真正做到猪群的“全进全出”,减少批次间的人、物、料的接触,降低采购、销售的次数,也更能提高母猪群繁殖效率和生产成绩,提升猪场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