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102)
在经济学中,“产业”(industry)是指由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组成的集合,即这些企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所采用的工艺技术或所提供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用途等方面存在共通之处,它们构成界定具体产业概念的基础。由于康养产业兴起晚、涉及广、研究少,故导致其在现实中易辨别,在理论中却难概括,因此目前各界尚未对康养产业概念形成清晰一致的准确定义。
从产业分类的视角看,在各国标准产业分类中难觅“康养产业”的直接提法,而以“健康产业”“养老产业”为常见。从学术研究的视角看,一方面,目前国外学界总体缺乏针对康养产业开展的专门研究,而多将目光投射至包含医药卫生系统改革、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等内容的健康经济学(卫生经济学)领域(房红 等,2020)。另一方面,按照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国内学者多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其本位产业归属于现代服务业,同时关联第一、二产业相关类别的产业形态总和,并依据对“康养”二字的不同理解,形成以下主流观点:一是“康养”包含“健康”和“养老”两个维度,其中“健康”暗含“恢复、维持或增进健康”的动宾搭配意味,并根据是否将人的心理、道德等健康内容同身体(生理)健康一并纳入考察范围而衍生出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养老”则包含通常语义下的老年人照护、养护等内容。将二者结合,“康养产业”便为(大)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的统称(杨继瑞 等,2018;罗毅,2019;房红,2020)。二是维持“康”的含义不变,将“养”界定为体现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养生活动,即“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实现延年益寿”(李后强,2015),并以养生保健服务为主要产业形式。三是打破“康”与“养”的并列关系,将前者视为目的、方向,后者看作手段、过程(何莽,2019)。据此,康养产业意指养老、养生等产业活动的集合,目的在于使人的“身”“心”“神”趋近或维持于健康状态。
综合来看,根据现有文献从词义解析和产业特征等角度对康养产业做出的概念界定,可以认为康养产业与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养生行业密切相关。然而,多数研究只是将康养产业看作相关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未深究其背后的组合逻辑;相关研究内容也多零敲碎打,缺乏对康养产业体系的系统认识。
作为产业体系宽泛而跨界的产业集合体,康养产业面向大众,形式多元。我们从市场需求特征和产业供给特征两大视角出发,在明确康养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依据不同标准对现实中的康养产业做出进一步分类。
1.2.1 市场需求特征视角
首先,基于需求群体类型的分类。康养产业是全民共享的综合产业,根据产业需求群体的年龄阶段和健康状态,康养产业可被划分为不同类型。1)依据受众群体的年龄阶段划分,康养产业主要包括:一是妇孕婴幼康养。随着公共部门与家庭部门对妇孕婴幼群体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这一群体的健康需求不再局限于医疗保健,更多的特色产品持续涌现,比如月子中心、小儿推拿、妇幼膳食、亲子乐园、益智玩具等照料、娱乐产品。二是青少年康养。针对这一群体的康养供给更多是围绕教育、体育、旅游、美容及心理咨询等方面展开,比如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美体整容、心理诊疗等相关产品。三是中老年康养。中老年群体是康养产品消费的主力军,除了医疗卫生、养老照护等基础性服务,康养产业还为其提供诸如休闲旅游、养生保健、体育健身、营养膳食、文化娱乐等有利于促进健康的产品。2)依据受众群体的健康状态划分,康养产业主要包括:一是面向患病人群的医养产品。病患人群的医养是目前康养产业最成熟的组成部分,此类人群的康养需求主要涉及医疗卫生服务、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领域。二是面向亚健康人群的疗养产品。亚健康人群是目前康养产业最关注的群体之一。养生保健、心理咨询、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则是亚健康人群疗养类产品的主要构成。三是面向健康人群的保养产品,健康人群的康养需求集中在对身心健康状态的保养上。基于健康人群的康养产业主要体现为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及文化娱乐等。
其次,基于需求个体组成的分类。身、心、神是需求个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养产业的基本目的在于为需求个体提供从身体、心灵到精神等各个层面的健康养护,以实现生命丰度的内向扩展。围绕三方面康养需求,康养产业发展出不同的产品类型:一是基于养身的康养,包括医疗保健、休闲养生、体育健身、健康旅游等,旨在对需求个体的身体进行锻炼或养护,以满足其身体健康的需要;二是基于养心的康养,包括心理咨询、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旨在为需求个体提供放松心情、愉悦心灵的美好体验;三是基于养神的康养,包括养身产品、文化旅游、艺术鉴赏以及禅宗修行等产品,旨在为需求个体带来精神层面的健康与安逸。
1.2.2 产业供给特征视角
首先,基于产业功能角色的分类。根据不同类型产业在构成整个产业体系时所承担的功能不同,可将康养产业可被区分为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衍生产业3 个层次(图1)。其中,核心产业是为服务于全年龄段人群最基本的康养需求的产业,比如全民医疗卫生服务、全民健康促进服务、养老照护服务和老年社会参与服务等。它们集中于康养服务业领域,构成康养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支撑产业是与核心产业紧密联系且对核心产业平稳运营、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保障、支撑作用的生产活动,包括康养农业与康养制造业,以及康养事务管理、康养保障与金融服务、康养产品流通和康养教育与人才培养等康养服务业活动。衍生产业是为满足人们对康养产业的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在核心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或是核心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而成的新产业,比如体现“互联网+康养”的智慧康养技术服务等。
图1 康养产业体系分析Figure 1. Analysis of Health Care Industry System
其次,基于产品落地形式的分类。依据产业在不同区位的具体落地形式不同,康养产业大致可被划分为3 类:1)城市的专业化医疗与养老机构。此类机构坐落于市区,交通便利,服务专业,且能通过市场化的工薪体系吸引并培育城市中的高素质、高水平康养产业人才,形成产业的良性自我迭代与快速发展。2)城郊的康养小镇。这是全国各地乡镇打造康养产业的重要形式,坐拥交通便利与风景优美两大特点。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康养小镇又可被细分为3 类:一是自然资源型康养小镇,以森林、气候、海洋、温泉为主题,通过与自然生态充分融合,为消费者提供美好的观光游憩、养生调理等体验;二是产业资源型康养小镇,通常以养生食材和中药材的种植、养殖和采集产业为核心,通过配以相应的服务业资源,构成以健康养生为主题的产业闭环;三是文化资源型康养小镇,通过整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历史等资源,打造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观光小镇。3)乡村的田园综合体。它们往往位于城市周边农业资源优越的地域,是集传统农业、创意农业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康养产业供给模式。
基于国内外产业评价经典理论、康养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深耕评价领域的丰富经验,我们借鉴吸收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相关评价指标,构建起涵盖城市康养产业吸引力(A)、城市康养产业管理力(M)、城市康养产业影响力(I)三大方面若干个具体子指标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城市康养产业发展AMI 评价指标体系(图2)。其中,城市康养产业吸引力(A)好似“漏斗”,显示一个城市的外在声誉,以及由此对外界产生的吸引能力;城市康养产业管理力(M)好似“孵化器”,展示一个城市内部的运作能力,即反映内部治理水平支撑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城市康养产业影响力(I)好似“喇叭”,向外展示一个城市康养产业在国内以及全球范围内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产生的影响力(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1)。上述3 种“力”之间,随着影响力的增大,则会反哺吸引力;吸引力越大,则会吸引到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各类资源用于强化管理力;管理力越强,则会有助于提升影响力;3 种“力”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当地康养产业发展。
图2 中国城市康养产业发展AMI评价模型Figure 2. AMI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Health Industry in China
城市康养产业吸引力是指一个城市凭借外在声誉、资源禀赋、口碑评价等吸引目标群体进行康养消费的能力。其中,外在声誉包括在国际以及国内获得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各类奖项;资源禀赋,既包括区位特点、交通通达性、空气质量、水质优良程度、绿化植被等自然条件,也包括拥有的历史名胜、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城市口碑包括由第三方、消费者、领域专家等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消费满意度、康养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等的全方位评价。由此,我们形成了涵盖城市声誉、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口碑评价四大方面共计10 个三级指标的城市康养产业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康养产业管理力是指一个城市利用当地各类资源开展内部治理水平,以及由此对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的支撑能力。我们引入“波特钻石模型”①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 年提出的理论,又称为“波特菱形理论”(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即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4 个主要因素,以及政府和机遇2 个辅助因素,上述6 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形态。
我们结合康养产业特点进行调整,将城市康养产业管理力分为康养产业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撑、产业战略定位及特色、政府治理、潜在机会六大维度。其中:1)康养产业要素是指发展康养产业而投入的人、财、物等相关要素,具体包括医护人员等人力投入,政府基金、社会融资等资金投入,医院、床位等基础设施投入,以及相关技术投入;2)需求条件是指拉动康养产业发展的各类需求因素,我们将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养老需求以及人们健康水平提升带来的养生保健需求作为主要需求来源纳入考评之中;3)相关产业支撑是指和康养产业发展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考虑到康养产业是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因此将第一、二、三产业间融合度、服务业发展水平等,作为支撑康养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进行考评;4)产业战略定位及特色是指康养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组织管理方式等,我们将当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等相关规划中是否对康养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等进行清晰设定作为判断依据;5)政府治理是指政府为康养产业发展所架构的制度政策环境、营商环境等外部环境,我们将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组织领导模式、政策支持等情况以及面临的营商环境情况纳入评价之中;6)潜在机会是指尚未满足和完全满足的、具有购买力的康养消费需要,当地接待入境及国内游客特别是过夜游客的旅游竞争力、居民消费结构高级化程度、居民进行健康商业参保和体育锻炼的意愿等,均可能产生相应的康养需求,故将上述因素作为潜在机会纳入考评之中。由此,我们形成了涵盖康养产业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撑、产业战略定位及特色、政府治理、潜在机会六大方面共计17 个三级指标的城市康养产业管理力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康养产业影响力是城市康养产业发展水平及效果的直接表现,是吸引力和管理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向外展示着城市康养产业在国内以及全球范围内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产生的影响力。其中,经济影响力一方面表现在,城市康养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健康服务业、医药制造业、大健康行业等发展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随着上述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以及对GDP 增长率贡献的提高,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影响力表现在,发达的康养产业能够提供优质的养老、养生服务,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当地就业。国际影响力表现在,康养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和认可度,并能够吸引国际客户进行康养消费,吸引国外投资进入康养等相关领域。由此,我们形成了涵盖经济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三大方面共计9 个三级指标的城市康养产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构建起涵盖城市康养产业吸引力(A)、城市康养产业管理力(M)、城市康养产业影响力(I)3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36 个三级指标和57 个四级指标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城市康养产业发展AMI 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中国城市康养产业发展AMI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AMI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Health Industry in China
(续表1)
参照中国城市康养产业发展AMI 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察指标体系中各个维度及指标的现实表现,我们从中国333 个地级行政区(293 个地级市、7 个地区、30 个自治州、3 个盟)中选取了137 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级行政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自我国27 个省(区、市),分布于东部地区(49 个)、中部地区(31 个)、西部地区(40 个)和东北地区(17 个,图3)。
图3 评价对象区域分布情况Figure 3.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Evaluation Objects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研究设计,尽管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4 个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未包含在本次评价对象之中,但上述地区在发展康养产业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上海市崇明区将活力新康养产业作为“五新”生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全区之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健康长寿岛”。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 年印发了《浦东新区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近年来持续完善体系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城养老”浦东样板①参见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网站的2019—2020年度相关报导,https://www.pudong.gov.cn。。
对照中国城市康养产业发展AMI 评价指标体系,从多个渠道收集上述137 个地级行政区对应57 个三级指标的相关事实数据,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手段,对137 个地级行政区的康养产业吸引力、康养产业管理力、康养产业影响力以及康养产业整体水平进行比较评价,并进行5 个“星级”的划档。
依据测算结果,我们筛选出27个省级行政区共计137个代表性城市进行城市康养产业AMI 总体水平评价。依据各城市本身资源和康养产业发展情况对该城市康养产业AMI总体水平进行“星级”分档,由高到低依次是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结果如表2、图4 和图5 所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参照国家统计局划分标准)。
表2 中国城市康养产业AMI总体水平分档结果Table 2 Ranking Results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AMI in China's Urban Health Industry
图4 地区康养产业AMI总体水平星级分布Figure 4. Overall Level Star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Health Care Industry AMI
图5 省域康养产业AMI总体水平星级分布Figure 5. Overall Level Star Distribution of AMI in Provincial Health Care Industry
经统计分析可知,一星级至三星级共有118个城市,占比86.1%;四星级和五星级共有19个城市,仅占比13.9%。整体上,所选城市康养产业AMI 总体水平呈现中等偏低的特点,这表明中国城市康养产业发展水平尚有较大提升潜力。
由图4 可知,东部地区共有49 个城市参与评级,星级分布范围从二星级到五星级,三星级及以上城市占比69.4%,区域内中高星级城市较多;中部地区共有31 个城市参与评级,星级分布范围从二星级到四星级,四星级城市仅占比3.2%,区域内高星级城市极少;西部地区共有40个城市参与评级,星级分布跨越5 个星级,呈现“橄榄型”,不均衡现象明显;东北地区共有17 个城市参与评级,星级分布范围从一星级到四星级,三星级以下城市占比64.7%,区域内低星级城市较多。由此可见,中国城市康养产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稍强,中部和东北偏弱,西部不均衡现象。
如图5 所示,共有27 个省份为研究的行政区域。其中,一星级城市集中在黑龙江、陕西和甘肃等3 个省份;五星级城市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和四川等4 个省份,一与五星级城市数量较少,仅占全部评级城市的6.6%。二星级城市分布在21 个省(区、市),三星级城市分布在25 个省(区、市),四星级城市分布在11 个省(区、市),二至四星级城市共128 个,占全部评级城市的93.4%。由此可见,省域星级分布呈现“一与五星级相对集中、二至四星级相对分散”的现象。各省域内部参与评级的城市中,二星级和三星级城市占比稍大,说明各省域内部康养产业发展水平尚有提升空间。
基于前文评价分析结果,围绕城市康养产业吸引力、康养产业管理力、康养产业影响力,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通过受评城市康养产业吸引力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城市在城市声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色与发展基础不同,各有一定的优劣势,地理位置接近或同省(区、市)的城市可以围绕区位特点联合打造特色各异的康养产业城市群,优势互补,迭代升级,通过一趟康养旅行满足康养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高康养产业潜在消费群体覆盖面,增强区域康养产业整体吸引力。
康养产业吸引力包含城市声誉、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口碑评价等4 个方面多个维度,为各城市综合分析自身发展康养产业基础,挖掘潜在优势,找准发展定位提供了参考。各市可以在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继续思考、拓展康养产业吸引力指标,对自身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挖掘发展康养产业的潜在优势,找准发展定位,精准规划,打造康养产业特色,提升康养产业吸引力。
部分区域面临康养需求和产业资源错配的困境。洞悉需求、把握需求、满足需求是康养产业发展的起点,夯实康养产业要素满足消费者需求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现阶段的人力投入、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投入、技术投入等产业基础要素建设能否满足产业需求值得关注。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我国各区域内的人口康养需求普遍增加,但是康养产业要素建设却存在区域间、区域内不均衡的典型特点。建议各级政府以康养需求为导向,以康养产业发展为主线,推进形成区域内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的康养产业建设合作机制,凝聚区域内外产业资源、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
双重机遇为康养产业升级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首先,社会日益增长的康养需求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会,一方面是步入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生需求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新型信息技术为康养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 智能等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也为产业迭代内部结构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建议各地康养产业依靠新型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康养产业建设,升级产业业态、产业模式和产业要素,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和满足产业需求的痛点、难点和爽点。
塑造更加有为的政府,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深度结合。政府机关既要“掌好舵”,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市场“划好桨”以保驾护航。建议各地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促进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政府网,2021)。积极补齐康养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高政策供给质量,实现康养产业发展更加平衡、协调和可持续。
康养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康养产业的重要条件,通过对全国137 个城市康养产业发展的评价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在康养产业影响力等方面表现突出。因此,加强康养产业发展首先要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贯彻到康养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康养产业的发展将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显现出来,并在市场机制中发挥相应优势的实际价值,形成产业发展的激励效应。同时,严格控制排放标准,科学高效治理好地表水和大气污染物,确保生态文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继续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康养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附加值高、排放低等优势,并且康养产业有利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实现经济增长,因此,推动康养产业快速发展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应通过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要完善康养产业的产业体系结构,例如促进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建设更多高水平医院,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康养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康养产业中心。二是在康养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力培养人才,提高康养产业就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康养产业发展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康养产业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从业人员收入,并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注重制定并推广康养产业发展标准,使优秀发展经验形成明确的行业标准,促使康养产业发展质量的快速提升。
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康养产业发展优势,提高康养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一方面扩大海外市场,提升产业市场规模,在此过程中提高康养产业的国际知名度,增强康养产业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国际竞争中提供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康养市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要注重吸收全球优质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促使康养产业增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为其向更高水平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