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刚 ,高明 ,阳甜甜 ,邱文教 ,秦霞
(1.东南大学a.党委宣传部;b.学生处;c.教务处 南京 210096;2.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36)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遵循,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是增强高等学校深入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和着力彰显高校中国特色之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必须认识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当前,全球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各类思想文化交锋日益频繁,各种思潮纷纭激荡,致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此种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优化人才培养供给端要素配置的必然选择。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供给端的关键要素,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高阶目标达成的统一。所以在人才培养供给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其要义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建构起知识点和育人之间的连接,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升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渗透力度,各类思潮争相抢夺阵地。而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灌浆”关键期,无论人生价值观的塑造还是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阳光水分”[1]。从高校培育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本体出发,课程思政强调的是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是优化人才培养需求端要素配置的必然选择,也是立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所做出的重大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2],高校作为青年学子的聚集地,学生的家国观念、爱国热情、政治意识、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等很容易受到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渗透。尤其在“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主体的当下,多元协同的课程思政比单一走向的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更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
课程思政作为一个当今学界研究的重点,与新时代所有课程全面育人的思想紧密相连。课程思政的本质在于开发各课程中的育人元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因为课程思政中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守;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贯彻运用了课程文化发展理论、有效教学理论,体现出对基本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所以,课程思政建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的旗帜引航作用,赋予课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色彩[3]。
关于课程思政的概念辨析,突出表现在与传统思政课程的对比研究上。思政课程具有学科性、体系性、完整性,而课程思政不具有以上特点,它遵循课程本身的运行规律,并结合课程内容,寻找其固有的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非系统化的教育。课程思政既要关注客观知识的认识论价值,也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本体论价值。马克思曾在《世界模式论》中提到,“思维既要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时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他们的要素”[4],这正是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论价值与学生成长的本体论价值耦合关系的最好诠释。因此,只有将所有课程从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提升到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学习[5],才能达到对价值理性的认同与回归。
课程思政注重思政元素与各门课程的融通。在内容体系构建上,强调把握好“实”与“虚”、“热”与“冷”、“破”与“立”、“技”与“思”、“整”与“零”的辩证法,使其虚实结合、有棱有角、情义兼顾、有滋有味,大大增加了课程的亲和力,切实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6]。在教育教学方法上,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推行一课多师、同课异构、多师同堂,同时引入智能教学软件增强即时互动,实现了形式和内容、教学与趣味的完美统一,有效克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化”困境。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7]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理论掌握学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教育部于2020年6月专门组织召开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9]。鉴于此,各高校为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同时在具体的课程改革上,不少高校作出有益探索,如上海大学于2014年通过开设《大国方略》中国系列通识课,率先开启了课程思政改革先河。随后,上海地区其他高校先后推出“中国系列”课程思政,如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的《法治中国》等,掀起了课程思政的改革之风。
到目前为止,高校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其执行理念和具体措施大体上可划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制订实施步骤,布局推行课程思政;第二,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强化教学设计,以点带面,逐步铺展课程思政建设;第三,挖掘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理念,完善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第四,加强思政教育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五,组织成立专门领导工作组,自上而下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系列举措从组织、队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优化了课程思政建设,改变了传统思政课单一向度育人理念,构建了思政课、专业课和通识课多维立体的育人模式。
近些年来,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虽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过程中,由于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应用边界存在着涵义与理念认识上的偏差,不管针对课程中何种知识点,大多数教师在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时总是想方设法地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与价值进行生硬关联,并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之间的边界关系理解为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认为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题中应有之义,使得课程思政在建设中出现了一些诸如一体化、泛在化、显性化、标签化、机械化与功利化等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人们对课程思政存在认知偏差有关,因此,高校思政队伍必须打破认知藩篱,走出认知误区[10],精准实施应对之策。
实际上,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应用边界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都辩证统一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这一育人同心圆的根本任务之中。在这个同心圆中,思政课程处于圆心位置,它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他课程环绕其周围,是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的供给载体,在解决大学课堂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割裂上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当前,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侧重在各类课程的应用边界上梳理、挖掘和提炼思政教育元素的引入方式。好的思政元素就好比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被吸收[11],它不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是深深扎根于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并具有自我展开和发展的内生动力[12]。因此,在思政元素的引入上,内容供给与教学呈现是课程思政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立足于此,课程思政才有坚实的支点和抓手。故而,其一在课程目标上植入思政元素。课程目标是依据专业目标由“专家”来制订,主要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其中蕴含天然的思政元素,因而在设计中要根据课程涵盖的专业边界和学科特质精准植入。其二在教学大纲上融入思政元素。各类课程都有自身的基本特质,或多或少地包含一定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上,应选取与自身相契合、相匹配的知识点和价值坐标,挖掘和提炼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确立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支点和关键抓手[13]。其三在教学方式上嵌入思政元素。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撒盐”过程,而是在掌握一定的火候后及时嵌入。因此,合理运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基于实践等为主要载体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团队式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元素,可以在“润物无声”中达成育人之功。其四在考核要求上渗入思政元素。思政元素的考核是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故而需要改革以终结性的知识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强调在过程性的考核中,凸显学生把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内化为思想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外化为行为习惯,形成能够有效评价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还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主要缘于高校教师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尚未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系统深刻的认知,也归因于在教学实践层面上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关联点和契合处[14]。所以,为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思想价值上的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回应现实挑战,增进大学生心理认同,摆脱高校思政教育的“单兵作战”和“孤岛”困境,切实解决“贴标签”和“两张皮”现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和实效性的现实举措。
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围绕育人的整体价值目标,从教学思维转化、教学要素优化、教学支撑强化等方面入手,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通盘规划、合理布局,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传递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15]。高校应准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本质内涵。实际上,同向同行问题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性问题。“同向”是“同行”的前提,“同行”是“同向”的目的[16]。也就是说,在处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之间的逻辑关系时,首先要解决“同向”问题。所谓“同向”,是指任何课程在育人的过程中都要有明确的自身价值定位,都要统一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等认同层面上来,以此作为课程的育人方向。而“同行”属于实践范畴,它需要围绕育人的整体价值目标,在处理不同课程的内在关系上,合理定位、有序分工、相互配合,形成同向同行的联动效应,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1.抓谋划、强统筹,落实主体责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围绕做好课程价值引领工作而展开的推动课程设计、人员、资源等各方面良好运行的制度安排,这就使得在高校内部需要形成一个有助于这一目标实现的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因此,一要加强高校党委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主体,强化顶层设计,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7]。二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参与、各学院具体落实推进的校院两级联动工作体系,从目标思路、任务举措、预期目标和进度设置等方面作出安排,压实压紧责任,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见功见效。三要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探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核心要素和基本模式,以此来建构基于本土化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学说体系,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由顺应时代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2.抓培训、强能力,打造一流队伍。教学工作是教师职业劳动的主体内容,育人是教学工作的真正意义。高校首先应针对教师成长发展轨迹、教师专业发展进阶和教学专题活动载体三条主线,设立不同层级的“课程思政”培训模块和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培训,不断引导教师树立“育人职责人人肩负、育德使命门门落实”的意识。其次组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院系辅导员+专业班主任”的复合型育人共同体。最后通过内合外联,建设一批适应课程思政的“教学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提升技能”等优质系列培训资源,打造一批适合各个层级的精品微视频,推出一批教学效果显著、具有鲜明特色的名师示范课堂,帮助教师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得有所用,切实增强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推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
3.抓考评、强监督,建立保障机制。一要强化院系主体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院系“双一流”建设、年度教学工作评价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纳入院系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综合绩效等考核评估体系,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细。二要建立校院两级领导干部及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听课评课制度,开展教育督导,将“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为听课评课的首要指标,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把牢课程思政质量关。三要出台相关激励与约束机制,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奖评优、年度考核等环节中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筑牢师德师风“制度笼”;对在教书育人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先进典型设立不同层级的教学奖励,切实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