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亮 ,任佛永 ,倪世恒
(1.杭州动物药品厂,浙江 杭州 310002;2.海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海南 海口 570102)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量不断增高,对猪肉的质量也要求相应提高。显著地推动了养猪业兴旺发展。但是因为生物安全没能及时跟上发展的步伐,各种传染病对猪业造成威胁。随着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我国出现,猪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各种疫病也得到了很好控制。在生产中难免也会出现防疫漏洞,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即俗称的猪蓝耳病最为突出。出现病症难以诊断。近年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019年海南省许多中小型猪场出现猪蓝耳病。自2006年以来猪蓝耳病在全国各地时常暴发,对我国的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时到2019年在13年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实质性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有极易变异和毒株多样性,持续性感染,免疫抑制,病毒血症等等特性,其病的主要特征是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如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对仔猪则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同时伴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细菌疾病,会出现大面积发烧。是一种免疫抑制病。且常常引起继发感染,对养猪业危害极大。
通过对PRRS阳性场研究发现,对猪群的管理水平高,系统防疫,营养精准管理,同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支原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猪圆环病毒病2型
等综合防控,猪蓝耳病可散发或表现的症状不是很明显,可大大降低了养猪业的经济损失。提高养猪效益。猪蓝耳病发生时出现大量流产,死亡率达20%~30%,并且断奶后发情率不高。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毒株多,猪场选择什么样的毒株防控“猪蓝耳病”有困难。所以对猪蓝耳病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很好地指导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少受损失。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电镜下观察呈球形,直径50~70 nm。平均大小60~65 nm,有囊膜。PRRSV可分欧洲型毒株和北美型毒株。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还可在感染的情况下在同一个猪群中持续性循环和传染。高致病性毒株感染过后病毒血症持续时间在6~7周。PRRSV感染猪群很容易继发各种细菌性疫病。高致病性毒株感染猪群引发各种细菌疾病更加严重,这说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有很强的免疫抑制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毒株种类繁多,常出现1个猪场或1个猪群或同1头猪同时存在2个或多个毒株。因此,对1个养殖企业或猪场,猪蓝耳病不易防控,猪的病症多样多变复杂,同时伴有多种疾病控制起来很难,因此要综合防控,紧抓生物安全,防治消杀三位立体全面展开。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普遍存在的传染病,要对此病毒的各种血清学都要了解在心,对各种毒株的免疫时间,免疫效果要了解清楚,这样方可掌握治疗的最有效时机。对猪的症状有加重者,出现很难恢复为健康猪只,可淘汰。以防止大面积传染出现,出现猪只大量死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预防和治疗工作,需科学管理养猪场,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感染,降低猪的发病率,减少养猪场的损失。
由于PRRSV在生物学,结构和遗传性上与马属动物炎病毒(EAV)、小鼠促乳酸脱氨酶病毒(LDⅤ)和猴出血热病毒(SHFV)密切相关。因共同特征性,一起归入新建立的目,动脉炎病毒科即关节炎病毒属中。何种野生动物是PRRSV的储存宿主,到今尚无定论。PRRSV有宿主特异性只感染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公猪,野猪,均易感。患病猪,感染猪,阳性带毒种猪可长时间带毒和排毒,是重要的传染源。
直接传播主要有接触性传播,精液、胎盘、血、粪便、尿等直接传播。间接传播途径主要有PRRSV污染物、工具、昆虫、鸟、气溶胶等。其中阳性带毒猪、流动、交易是PRRSV的重要传播方式。
目前发现的PRRSV的唯一宿主是猪,野猪可感染PRRSV。PRRSV主要在猪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复制。PRRSV主要在感染猪体内的肺脏和淋巴组织中。
海南定安县某猪场,在引进一批后备种猪1个月时,给全场猪普免猪蓝耳病疫苗,免疫后7 d。先是种猪出现高烧达41℃,流产,有死亡。接着保育猪,育肥猪出现高烧,呼吸困难症状,使用退烧药和阿莫西林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感染母猪体温升高,一般在40℃左右,采食量废绝。个别猪只身体上出现紫斑,并且有呼吸问题。有些母猪的乳头、腹部和尾部出现紫绀现象。感染母猪肺部不塌陷,全部肺部质地坚实,红褐色的花斑纹。对于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可能会导致早产、流产、死产和木乃伊胎等。种母猪流产率严重时60%~70%。死胎率在60%左右,木乃伊胎25%,种母猪死亡率在6%左右。
公猪感染过后精子量极速下降,死精大量出现,活力降到0.3以下,精子会大量出现头对头,尾对尾现象。同时出现有膀胱炎和白细胞数量减少等症状。
出生仔猪感染后出现无力,不能站立。肺部有不规则出血斑。保育仔猪出现全群发烧现象,体温达40℃以上,采食量大减,死亡率达30%。表现出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最为突出是副猪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双关节肿大和单关节肿大居多。肺部出现大量弥散性实变,有弹性,指压不塌陷,呈不规则斑驳形,黑红色,无规律分散性分布。
感染后的育肥猪体温显著升高,体温可达41℃以上。育肥猪猪群整齐度很差,生长速度下降,料重比变差,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个别明显双耳边缘、背面表现出深紫色。结膜炎和眼眶水肿,群体性泪斑明显;免疫抑制加强,感染猪同时很容易继发附红细胞体,支原体,弓形体等病造成循环感染和水平传染。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继发感染,会导致重症状率上升,并死亡升高,死亡率会在20%左右。少数猪会出现后躯无力、无法站立或伴有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
结合以上临床症状和临床病理变化,初步判断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但为确诊还得进一步实验室血清学诊断。
各种检测方法评价见表1。
表1 PRRSV抗体检测方法评价
3.1.1 荧光定量RT-PCR方法
田克恭等首先建立了专门针对我国高致病性PRRSV毒株的特异性RT-PCR方法,该方法不仅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也可达到4 TCID50/mL。
3.1.2 间接ELISA
建立了2种间接ELISA方法—— iELISA-180和iELISA-D29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抗体。iELISA-180和iELISA-D29同时检测阳性,表明该抗体为经典毒株感染抗体,iELISA-180检测阳性、iELISA-D29检测阴性表示该抗体为高致病性毒株感染抗体。
不同阶段猪血清学检测结果见表2。
样品信息:各个阶段猪血清34份
检测项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从表2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PRRS抗体呈明显的阳性,S/P值高,离散度大。推测此次为猪场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野毒感染。
表2 不同阶段猪血清学检测
通过临床症状(见图1)诊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确诊。
图1 临床症状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重点是对猪群精准管理。对种猪群使用批次化生产技术。对保育猪苗使用全进全出生产技术。使用可视化管理技术能及时发现问题。可有效防止猪蓝耳病的感染和不同阶段的交叉感染。因批次化生产技术可使猪蓝耳病疫苗精准免疫,整齐度高可有效阻碍猪蓝耳病野毒感染。
2)饲料营养精准饲喂,种猪配种过后1~21 d每天精准限饲采食量 1.5 kg。22~60 d精准限饲采食量2.3 kg、60~90 d精准限饲采食量2.8 kg、90~112 d开始进入攻胎阶段采食量3.5~4.0 kg。在整个妊娠阶段最好每天有一定量的青饲料。对怀孕种猪的饲料营养精准投放,可提高母猪机体的抵抗力;每天保证饮水量和饲料生物安全。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和免疫力水平,不能有引起猪蓝耳病的诱发条件。
3)自繁自养的必要性,引进种猪首选猪蓝耳病为阴性的猪。如是阳性种猪一定要在隔离舍通过隔离分群饲养,投放药物与免疫。猪要隔离90 d,检测猪蓝耳病阴性方可配种。对于新引进的猪做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野毒阴性,同时猪要隔离90 d,防止其他病带入。在隔离期间要对后备种猪做驯化。最终再放入猪群进行混养。定期进行病原检测,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淘汰。这样就可以做到自繁自养,从此不再外部引种。避免大规模传染病。
对猪群的疫苗防控。出生后14日龄仔猪注射1头份猪蓝耳病疫苗( TJM-F92),在45 d后加强一次;后备母猪在220日龄前要注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 TJM-F92)2次,每次间隔30 d每次1头份;正常生产母猪群普免全年4次,每次1头份。
对猪场已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的情况,将所有猪群进行PRRS活疫苗(TJM-F92)(2头份/头)紧急接种。在接种PRRS活疫苗(TJM-F92)前一定先使用替米考星投药3 d。
4.4.1 针剂
每头感染种猪注射氟尼辛葡甲胺20 mL,头孢2 g。
4.4.2 药物治疗
1)阿莫西林 400 mg/kg和泰妙菌素150 mg/kg混合使用,拌料饲喂,15 d为一疗程。
2)替米考星400 mg/kg和阿莫西林 200 mg/kg和氟尼辛葡甲胺300 mg/kg混合拌料饲喂,用15 d为一疗程。
3)泰万菌素200 mg/kg和氟尼辛葡甲胺300 mg/kg混合拌料饲喂,用15 d为一疗程。
针对2019年海南某猪场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进行诊断和防治工作,解剖病例观察症状,对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血清学鉴别,并针对性地采用药物和疫苗进行防治。使用了天津毒株疫苗,药品有泰万菌素,替米考星,阿莫西林,氟尼辛葡甲胺,泰妙菌素等,有效地控制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进一步发展。最终达到了精准诊断和有效控制的目标,给海南某猪场挽回了损失。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在各个猪场普遍存在,可以通过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垂直传播。
总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治,一定要做好生物安全,合理免疫,有目的投药,消毒措施落实,精准营养管理,一定会防控好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