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砺行,厚积薄发得始终
——访江苏立华公司王海峰博士

2022-03-24 06:38:14本刊编辑
猪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海峰耳病猪只

本刊编辑/张 婕

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暴发以来,批次化生产技术以其全进全出生产的优势,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本次《猪业科学》杂志十分荣幸地邀请到了批次化生产专家王海峰博士,与我们深入交流。

王海峰博士

王博士于1996年兽医本科毕业即在猪场工作,26年职业生涯中,16年在猪场一线;凭借丰富猪场实践与取得博士学位的理论功底,根据中国养猪业特点,能非常好地将技术、生产、管理、模式完美融合在一起。

王海峰依然记得博士毕业那年,凭借多年一线养猪经验,当时有多家世界500强外企(动保企业)向其抛来了“橄榄枝”:2~3倍行业薪酬,甚至发达国家工作机会,诚邀加盟。一边是出入五星宾馆、高的固定收入,一边是脏苦累、低的固定收入;王博士婉言拒绝了前者,加盟养猪企业从事生产运营。他认为中国养猪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个过程更能发挥个人及社会价值,而先进的技术需与生产、管理无缝对接,“躬身入局”才能落地。

凭着这股“拗”劲,王博士迅速将积累多年的技术在猪场转化落地,同时邀请其他养猪企业到其所工作的猪场参观并做培训。2013、2014年新农养猪学院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同。在其担任院长期间,在与中国传统规模猪场老板们接触后,王博士越来越发现除了技术、管理外,经营好猪场还需要更先进的理念。养猪学院的成功点燃了王博士创业的梦想:何不在国内开先河,成立专业猪场托管公司,为传统规模猪场提供以价值为导向的全方位服务。说干就干,2014年7月,成立了上海加农公司,通过2~3年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本托管模式,也慢慢被市场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

而批次化生产技术成了当时降成本的“杀手锏”。

2015年某托管猪场保育阶段因猪蓝耳病继发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病死亡率高达25%以上,育肥阶段也因传染性胸膜肺炎感染,突然死亡的猪只频频不断。王博士进场后发现,保育猪舍底部全部连在一起,即本来每个独立单元在栋舍底部因设计不合理,导致排污区全部连在一起,本来独立的单元基本等同一个“大”单元。这样不同批次(当时周计划配种)不同周龄猪只饲养在同一个“大”栋。众所周知,保育阶段(一般42~49日龄)的猪通过粪便等对外排毒,如果栋舍底部连在一起时,此阶段猪群排毒后很快传到其他日龄的保育猪;这时,即使其他猪只有猪蓝耳疫苗免疫后抗体的保护,但当环境的病原含量急剧增加时,也很难保护猪只不发病。

这是此场设计带来的硬伤,而改造猪舍与新建猪舍成本相差无几。面对这样的情况,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此时的王博士开始思考:如果能做3周批生产,使整栋的猪只来自一个批次,可做到排毒时间基本一致,使得病毒不会传播给其他易感猪群,病毒不会在一栋舍里随着不同日龄猪的引入而“循环往复”,这对猪蓝耳病的防控有很大的价值。

“在荷兰,200~500头的母猪场基本都在做3/4/5周批的生产模式,国外采取3/4/5周批的模式主要考虑到人员效率。”王海峰说道,“我国疾病复杂,更多考虑的是疾病的防控;3/4/5周批次生产在荷兰一般应用于500头母猪以下的猪场,1 300头的母猪场在荷兰做3/4/5周批次,我当时没听到过。”

当王博士与团队探讨这个想法时,意见发生严重分歧。团队中有人认为1 300头母猪猪场3周批生产,连国外都没有做过,作为一个尚未站稳脚跟的创业公司去尝试,风险过高,如果没有成功,可能“拖跨”整个初创企业。咨询的国外资深兽医专家也不建议超过500头母猪猪场去做3周批生产。

批次化生产在今天虽是老生常谈,在当时却算是“新鲜玩意”。托管猪场疫情不等人,何去何从,需要尽快决断。

王海峰回忆道:“当时我们剖析1 300头母猪做好3周批生产所必备的一些资源,如熟练且一定数量的一线配种人员,比较充足的后备母猪,比周批次生产多20%的产房,接受6个月调整期等。我们将这些必备条件进行一一对照并与团队逐一确认”。在重新盘点后,团队也逐步认同了王博士的提议,团队对千头母猪场3周批生产重拾信心。

通过大家的努力,最终3周批次生产模式在这个1 300头的母猪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辅以其他猪蓝耳病的防控措施,保育阶段死亡率降到4%,育肥阶段的突发死亡基本没有。据悉,该猪场现在仍然保留着3周批次化生产模式,且成本控制非常理想。

有了1 300头母猪3周批次生产的成功经验后,公司接单的所有托管猪场,均采取3/4/5周批次生产的模式。王博士发现这个模式尤其适合传统猪场,可将传统猪场的保育、育肥猪做到整栋甚至整区的全进全出,极大地提高了猪群的健康水平,从而降低成本。这项技术熟练应用,让团队更有底气以“成本托管”的模式更好为客户服务,也能快速发展公司业务。

2018年,非洲猪瘟在我国大规模暴发,非洲猪瘟疫情的肆虐给养猪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资本对未来养猪行业的影响更加深远。2019年,王博士顺应形势,当机立断决定拥抱机遇与变化,创业公司引入立华股份投资资金;并与次年加盟立华养猪。

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压力下,减少猪只中转可降低非洲猪瘟的风险,并因此也会降低转群成本。一体化的猪场(含保育育肥)有可能会再次成为非洲猪瘟压力下的低成本养猪模式。但众所周知,一体化猪场的猪蓝耳病比两点或三点式的猪场的风险大很多。如果能做到整个区的猪只全进全出,不失为很大程度降低猪蓝耳病损失的有效手段,而大周批生产模式正好能“派上用场”。比如一个5 000头的母猪场,做4周批,每一批配约1 000头母猪,保育育肥分5个区,每个区接同一日龄的约10 000头断奶猪,7 d内再将此10 000头肥猪全部出售,5个区都可做到全进全出,这样最大限度降低猪蓝耳病的损失,同时也不需频繁将断奶猪转到场外。

借鉴7年前1 300头母猪3周批的成功经验,搭配好一定数量熟练配种操作人员、足够数量后备母猪以及7 d内销售10 000头商品猪的体系,王博士相信能将5 000头一体化的母猪场做好4周批生产,以减少后非洲猪瘟时代的转群压力及一体化生产所带来的猪蓝耳病的损失。

技术的应用一定需要结合我国养猪产业现状,方能够成为先驱者。如能突破壁垒,成功探索国内5 000头一体化母猪场4周批生产模式,在非洲猪瘟常态化下,将会对我国养猪业产生巨大积极影响。

猪场内景

猪场外景

采访交流最后,王海峰博士提到,支撑他一直坚守养猪行业并不断创新,源于对养猪及养猪人最本真的热爱。二十六年饮冰,难凉热血,王海峰博士凭借“工匠式”的执着与“胆大心细”的创新精神,在充满变革的行业,取得了一番成就。相信未来,王海峰博士也不会停下学习和探索的脚步,继续向着更远大的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
海峰耳病猪只
以牙还牙
科教新报(2024年51期)2024-12-11 00:00:00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猪业科学(2022年11期)2022-12-17 08:43:54
活着
歌海(2022年1期)2022-03-29 21:39:55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7:22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倪海峰
儿童大世界(2019年3期)2019-04-11 03:33:38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18
猪蓝耳病的防控
广东饲料(2016年2期)2016-12-01 03:43:08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