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广伟 ,李克钦 ,李克鑫 ,王振峰 ,李 倩 ,蔺西才 ,李开凯 ,王 诚 ,刘建柱 *
(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德信生物科技集团,山东 惠民 251700;3.山东健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泰安 271000)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中可以致病的菌株引起仔猪发病的一类传染病,又因为可致病的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不同和侵害猪的日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根据发病日龄不同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仔猪黄痢多发生于出生后1周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多发;仔猪白痢多发生于出生后10~30日龄,以10~20日龄多发,猪水肿病多发于断奶仔猪。该病以发生肠炎和肠毒血症为特征。
该病潜伏期短,发病速度快,出生后12 h就可发病,长的1~3 d。临床表现特征为排黄色稀粪,内含凝乳块;仔猪很快消瘦昏迷而死。由于感染仔猪日龄较小、抵抗力较差,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2020年7月,山东某猪场出现仔猪腹泻病例,发病从1日龄猪开始,排黄色稀便,3 d后发病仔猪达到194头,如图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背毛粗乱,粪便失禁,黄褐色,污染整个臀部,如图2。剖检病死猪见严重脱水,颈部、腹部皮下水肿,胃黏膜水肿、表面有大量黏液,肠内充满大量气体和黄色或灰白色内容物;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出血点。
图1 仔猪黄痢排的黄色粪便
图2 仔猪黄痢仔猪臀部污染
2021年9月某养猪场的一栋产房中,3日龄仔猪中出现排黄色浆状稀粪,粪中含凝乳小片,病猪呼吸困难,迅速脱水、消瘦。剖检发现脾缘有突出表面的红色颗粒状小结节,肠道充气臌胀,有大量黄色内容物,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并含有黏液;膀胱黏膜有小出血点。
对于以上病例的诊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3.1 发病日龄
仔猪黄痢的发病日龄主要在出生后1周以内,以1~3日龄最常见。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可达90%以上。案例一发病猪从1日龄就开始发病,案例二发生在3日龄产房的仔猪,日龄都较小。与仔猪黄痢的发病日龄十分相似,故可由此怀疑有仔猪黄痢的发生。
1.3.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两案例均为低日龄仔猪发病,由于刚出生的仔猪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传染源大概率为同群病仔猪排的粪便或者带菌的母猪。这与仔猪黄痢的传染源十分相似。所以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这两例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仔猪黄痢也是一致的。
1.3.3 临床表现
仔猪黄痢临床表现为仔猪突然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状,精神高度沉郁、脱水,粪便内含凝乳块。有些病例头颈部、腹部皮下会出现水肿。这两例病例中出现的黄色稀便、脱水症状以及腹部皮下水肿等现象与仔猪黄痢的表现十分一致,故可以通过临床表现联想到仔猪黄痢的发生。
1.3.4 剖检变化
仔猪黄痢剖检变化主要是小肠的急性卡他性炎症,表现为肠黏膜的肿胀、充血或出血,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肿大。胃黏膜充血红肿,胃内容物有白色未消化的凝乳团块。病例一中的剖检变化胃壁黏膜水肿、表面有黏液,肠内有大量气体和黄色或灰白色内容物,属于典型的仔猪黄痢。病例二中脾缘有突出表面的红色颗粒状结节,肠道充气臌胀,有大量黄色内容物和气体,空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回肠黏膜出血;膀胱黏膜有小出血点。可能发生了其他疾病与仔猪黄痢的混合感染。具体诊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
仔猪白痢是由大肠杆菌中可以致病的菌株造成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的高发日龄为10~30日龄,特征性症状为排腥臭味的灰白或乳白粪便,发病率较高,但不会造成大批死亡。
2021年3月某地区一猪场舍内出现32头15龄仔猪突然下痢,粪便有腥臭味,呈乳白色或灰白色,如图3,有时可见吐奶。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发现大部分病变集中在消化道,如哺乳仔猪胃内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胃黏膜充血、肿胀;肠内充气膨胀,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如图4,肝肿胀、胆囊积液。
图3 仔猪白痢排出的粪便
图4 仔猪白痢肠道临床表现
2021年10月山东德州某猪场12日龄仔猪发生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临床变现为仔猪突然腹泻,迅速脱水,排乳白色和灰白色粪便,腥臭,黏腻。剖检见胃黏膜充血肿胀,肠黏膜潮红,肠壁变薄;肝脏肿大,胆囊积满胆汁。
对于以上病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3.1 发病日龄
仔猪白痢一般集中在10~30日龄,以2~3周内出现的最多,大于1月龄很少发生该病。该两病例发病猪为12~15日龄,是仔猪白痢的高发日龄范围,结合临床表现即可以基本对本病进行初步的诊断。
2.3.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发病仔猪及带菌母猪。主要经过消化道进行传播。且由于该病的病原为正常菌群中的一种,所以本病的发生与应激和其他诱因有一定的关系。
2.3.3 临床表现
发生该病的病猪一般表现为腹泻,排有腥臭味的糊状、黏腻、灰白或黄白色粪便,少数病例的粪中还会夹杂血丝,并出现食欲不振、行动缓慢、发育停滞等症状。多数病程2~3 d能自行康复,死亡的很少。病例中仔猪粪便颜色呈乳白色,并具有腥臭味和黏腻感,属于典型的仔猪白痢表现。
2.3.4 剖检变化
由于下痢的原因,该病会表现为尸体的脱水,小肠壁变薄。肠道内有灰白色粪便,肠黏膜黏液分泌增多,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病例中哺乳仔猪胃内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胃黏膜充血、潮红、肿胀;肠内充气膨胀,黏膜潮红,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变大。剖检变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可以通过剖检变化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
仔猪黄痢主要表现为粪便呈黄色浆状,与此症状类似的猪病有仔猪白痢、仔猪红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等。
3.1.1 仔猪白痢
相似之处:两者病原相同,且都具有传染性。剖检时胃壁都可以看到有充血、出血现象,胃内容物可以出现凝乳块,肠璧都会变薄、半透明状。不同之处:主要区别在发病日龄不同和粪便颜色不同,仔猪白痢一般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而黄痢一般发生在一周龄以内。另外,白痢的剖检病变在胃和小肠前段,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
3.1.2 仔猪红痢
相似之处:两者都具有传染性,发病日龄也十分相近。临床表现都是下痢。不同之处:仔猪红痢粪便为红褐色、含有坏死的组织碎片。剖检可见空肠内充满血色液体,病程稍长,坏死性变化为主要特征,浆膜可见土黄色或浅黄色坏死性肠段。
3.1.3 猪传染性胃肠炎
相似之处:两者都具有传染性,且发病日龄接近,临床表现为腹泻,粪便颜色相似,都可含有凝乳块,剖检都会出现胃黏膜充血、小肠变薄等。不同之处:猪传染性胃肠炎会出现呕吐,剖检可见胃内混有大量凝乳块,且抗生素和磺胺类药治疗无效。
仔猪白痢主要表现为排浆状糊状、灰白或黄白色粪便。与此症状类似的有仔猪红痢、仔猪黄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
3.2.1 仔猪红痢
相似之处:两者都有传染性,主要表现为腹泻,粪便呈糊状、浆状等。不同之处:仔猪红痢发病一般在3日龄以内,大于1周龄很少发病,粪便的颜色也有很大差距,白痢的粪便为白色,红痢的粪便颜色为血红色。红痢的剖检可以见肠充满血样的液体。
3.2.2 仔猪黄痢
相似之处:两者都有传染性,病原都是大肠杆菌。症状都是腹泻,剖检都可见胃肠内有凝乳块。不同之处:发病日龄不同,粪便颜色不同。
3.2.3 猪传染性胃肠炎
相似之处:两者都具有传染性,表现排白色粪便。二者剖检时都可以在胃内看到凝乳块,肠壁变薄等。不同之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初会出现呕吐,且无日龄限制,大日龄的猪也可以发生传染性胃肠炎。
3.2.4 猪流行性腹泻
相似之处:两者都具有传染性,都是1周龄左右的仔猪腹泻。剖检可见胃内有凝乳块,肠壁菲薄。不同之处:猪流行性腹泻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剖检小肠充血,肠绒毛长度变短。
对于大肠杆菌病的治疗许多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常用的有磺胺甲基嘧啶、新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卡那霉素、氯霉素等。但是由于临床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大肠杆菌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临床病例中具体使用哪种药物效果会更好,还需要结合药敏试验进行确定。可以采取的治疗措施有:
(1)每头仔猪肌肉注射庆大霉素2万单位,1天1次,连用2~3 d。
(2)2.5%恩诺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0.5 mL,每天2次。
(3)痢菌净20~25 mg/kg体重口服,每天口服2次,连用2~3 d。
(4) 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也有良好治疗效果。
(5)脱水严重的仔猪还应进行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ORS)配方:葡萄糖20 g、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加入到1 000 mL蒸馏水中,混合溶解,让猪自由饮用。或仔猪腹腔注射5%葡萄糖盐水等。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采用中药方剂治疗,可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并减轻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可以使用的方剂如下:
(1)白头翁汤:白头翁60 g、秦皮60 g、黄柏30 g、黄连45 g,加入适量水煎熬,候温灌服,连续服用5 d;
(2)黄连解毒汤:黄连30 g、黄芩60 g、黄柏60 g、栀子45 g,加入适量水煎熬成汤,候温灌服给患病猪,连续服用5 d;
(3)苍术、白术、猪苓、泽泻各5~10 g,加入适量水煎熬成汤,候温灌服给患病猪;
(4)商陆2份,大戟1份,甘遂根1份,芜花1.5份,研磨后加醋混成糊状均匀的抹在病猪肚脐上,6 h后撤去,停6 h再敷一次。
随着国家对兽药抗生素的管控,微生态制剂逐渐地进入人们视野,微生态制剂作用十分广泛,非一般药物可以取代。微生态制剂可以在动物机体有病时对动物进行治疗,没病时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维护正常菌群组成。生产中目前最常用的益生菌(如乳酸菌,酵母菌)一般是添加到动物的饲料和饮水中,益生菌在进入动物机体后通过一定的占位效应来减少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并且一些益生菌还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营养物质,提高饲料转化率,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可以推断,在今后的畜牧养殖生产中,好的微生态制剂将会被大量利用,应用前景广泛。
抗菌肽是构成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一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类物质。其具有特有的杀菌机制、广谱抗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是十分理想的一类抗菌物质。
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条件性病,常在猪群免疫功能低下时菌群失调引发感染。有应激因素的情况下该病的发生概率会大大增加,如疫苗注射、仔猪断尾、天气骤变、通风不良、营养不良时发生。
正是由于该病受诱因影响较大,所以对于该病的预防应该大于治疗。对于规模化养殖场来说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程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该病发生。如对养殖人员进行专门培训,让他们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减少工作人员带来的应激;针对不同日龄动物的营养需求进行饲料配比,既减少了浪费又可以为机体提供足量的营养;对动物产生的粪便及时地进行清理,减少畜舍内的病原微生物,同时改善舍内空气质量;舍内尽量保持恒温并注意通风换气;合理安排饲养密度,在保证动物福利的情况下获取经济效益。
一旦发生该病,应该及时采取措施,隔离病畜,并对其排泄物进行彻底的清除、消毒。对同群其他动物采取抗生素或者中药制剂进行预防。对发病动物进行治疗时,应该注意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不要只想着抗生素,有些时候中药方剂可能会比抗生素有更好的疗效。同时可以利用微生态制剂来恢复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活动,使患病动物尽快地恢复健康,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