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敏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浏河古镇的居住空间适老性研究,针对浏河古镇居住空间问题,提出居住空间适老性改造建议与浏河古镇滨水码头保护性再利用的策略,通过重塑滨水码头区的历史文脉,做到生态文明构建背景下的浏河文化旅游定位,有助于显示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资源需求,改善浏河古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商业环境,挖掘文化和景观资源,塑造太仓特色。
文化旅游的视角下,以浏河古镇现存滨水码头为基准,在宏观层面上从古镇居住空间现状入手,对包括城市历史背景、城市定位,与古镇相关区域的社会表现等方面进行概况描述。
在微观层面上,从建筑风格、建筑空间、建筑结构、建筑细部装饰、植物景观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浏河古镇滨水码头居住空间的景观和建筑特色。
本文在对景观建筑特色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结合浏河古镇自身的客观条件,总结适老性居住空间成功再利用的理论与手法,进而初步提出关于浏河古镇滨水码头的适老性空间保护性再利用的一些策略与建议。
浏河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与上海、苏州经济圈距离均约50公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自驾、地铁、高铁等出行方式十分便利。浏河走出了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国画大师朱屺瞻,也曾是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有妈祖庙—天妃宫,可谓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浏河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航海文化、妈祖文化、书画文化、美食文化、酒文化等多种非物质遗产文化通过活化的方式与旅游相结合,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可以增强以文促旅的内驱力,结合浏河当地的地方特色文化,积极发展和培育新产业,不仅可以促进业态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更要充分考虑浏河当地的文化特色,吸引周边游客。浏河镇是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保存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对完整,如以武医伤科、邢少兰艺术馆、娄东米酒文化馆、天妃宫为代表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渔民号子、摇大橹、“元宵行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通过文化旅游带动发展古镇旅游业,打造旅游品牌,需要政府引导资金流向,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例如美食文化节、酒文化节、年俗文化节、江南风情节等满足不同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消费需求。
以文塑旅,旅游也促进了浏河古镇文化的再建构,将一些消失的或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保留并传承、延续和发扬。旅游业为浏河古镇带来了大量人气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使一些搬迁出去的人口愿意留下来,让古镇恢复往日的生机。但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深度不够,旅游环线形成不充分,配套条件跟不上,使很多周边的游客当天来当天走,很多都是来一次不再来第二次,这是由于文化旅游区间没有形成点、线、面间的协作联动,只顾自己进行宣传,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团结的力量。应在进行经营、管理、宣传的时候推陈出新,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将经营和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对浏河古镇恢复往日繁荣、保障古镇居民收入、彰显地方特色、撬动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浏河古镇存在大量既有住宅,这些住宅建设时间久、结构和材料陈旧损坏,大部分居住在这里的都是安土重迁的老年人,但老年人的居住质量堪忧,并且周边的规划设计未考虑到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例如,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存在睡眠障碍,既有建筑窗户为单层玻璃并且不密封,容易漏风、漏光并且临街的住宅嘈杂的噪声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老年人对于储藏空间、卫浴空间的安全问题等需求也非常多。在对既有建筑住宅保护性再利用时,除了对现有结构进行加固外,不考虑对结构进行大规模的改动,在改善户型和交通空间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无障碍设备设施,以满足老年人的安全感、归属感等心理需求。但老年人机体的衰老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我们在对其居住空间进行改造时很难做到尽善尽美,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进行设计,满足不同年龄的需求 。
适老性改造是指通过现代建造技术增加无障碍设备设施对住宅空间重新设计,通过重新划分、整合等手段将住宅改造为能够适应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满足老年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居住空间,包括室内居住空间和室外公共空间 。
1 “有机更新”理论
吴良镛教授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提出了“有机更新”的理论,在对中西方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将“有机更新”分为保护、整治、开发三个层面,并强调了对不同现状要区别对待,用“有机更新”理论三步走将城市发展保持和谐统一。既有住宅的适老性改造是对住宅的功能性进行改造,通过小规模的住宅改建、翻新、加建、养护和功能设施升级,满足不同住宅区与老年住户的各方面需求。
2 通用设计理论
通用设计可以完善和发展无障碍设计所产生的局限性和缺点,在进行设计时要遵循通用设计的公平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简单与直观性原则、信息明确性原则、容错性原则、低体能消耗原则、尺度空间可接近使用原则。这些原则使老年群体平等参与,在使用时无差别感,使老年人更乐于接受并方便使用。
房间窗洞尺寸小,室内采光条件差,容易漏光漏风,临街住宅缺少私密性;楼梯简陋老化、照明条件不足,不方便老年人出行;住宅没有入户门厅、房间空间格局狭小不便于使用无障碍设施;室内布局缺少设计没有个性,布局功能混合使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影响,没有设计感也缺乏个性,使老年人缺少了归属感和幸福感;人车混流,不利于老年人出行;没有户外公共活动区域,缺少集体活动和老年人晨练活动的开阔场地;缺少必要的适老配套和服务,如老年活动室、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购物中心;绿化生态面积少,缺少舒适宜人的环境绿化,树木稀疏,杂乱无章;缺少VI视觉标识系统,没有住所归属感,卫生环境脏、乱、差等。
第一,对于楼梯老化问题可以在外加装垂直电梯或接力式电梯,但接力式电梯只能承载一人,且旁边最好有看护人员以防发生意外。在进行室内户型改造时,要全屋增加地面防滑处理,重新做一次外窗,并选用多层、厚重的窗帘,以改善漏风、透光和噪音问题。
第二,增加适老配套建筑和服务,如老年活动室、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购物中心、健身操场、社区医务室等,提供棋牌、歌舞、摄影、羽毛球、乒乓球、书画等课程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第三,在对户外环境绿化进行整改时,除了设置景观小品、绿化景观外,部分植物散发的特定味道对老年人常患有的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疗愈效果,在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可以考虑其疗愈性,如腊梅、丁香等植物。
现存的浏河古镇位于澛漕塘两岸,左侧为中心街,右侧为河西街,由南而北有水带桥、中津桥、北石桥、澛漕桥相沟通。由此可见,浏河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边聚落形态发展而起,水系作为整个聚落的骨架呈中心向四周发散和树形发散相结合的聚落模式,这种空间形式的体现主要以桥和水埠为主。在浏河古镇中的桥由南而北共有4座,将河道两岸的聚落连接起来,同时在古代也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水埠是将水和临水建筑联系起来,使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打造出了不同的空间层次。因此,我们在对浏河古镇进行保护性再利用的时候要将“桥”和“水埠”的形式保留下来,塑造水系古镇独特的空间记忆。浏河古镇临街保存原貌的木结构楼宇近八十幢,均为明清时代的古建筑,这些留存下来的古建筑的立面特征都带有传统文化的沉淀,所以在对外立面进行处理时主要采用修缮和调和的方法,将古建筑进行修复,或将之与周边新建环境改造形成统一的视觉效果,保留历史景观连续性,增加空间的可识别度。
浏河古镇中的居民住宅是古镇区域空间中的基本构成单元,以前店后宅和上宅下店的结构形式为主,普通住宅前堂后厅的结构形式是古镇的主要组成形式。前店后宅的住宅结构形式以沿河沿街的店铺为主导,空间开放,住宅立面为店铺立面,店和宅以中间的堂相连,进入后宅院落可直接从店铺进入或从巷道开门进入。上宅下店的住宅结构形式一般分布在沿河道两侧,前街后河,下层为商铺公共空间,上层为居住空间较为私密,布局紧凑,受堂、院、厅等宗法礼制约束最小。这两种形式的住宅一般坐落于古镇中心的沿河街道,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商业发达,一般在古镇开发时最先得到修护和发展。但大部分的普通住宅形式一般位于沿河或街坊内部空间,以门—厅—堂的基本形制,布局合理,空间的功能分区明确,但在后期开发时发展较慢,适合开发为个性民宿吸引游客。
对浏河古镇建筑景观文脉的延续主要是通过“对现成‘结构’的把握、使用和改良”,通过“功能性”与“艺术性”等途径实现。“功能性”主要是指在尊重原建筑景观形态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化的材料、工艺对古镇建筑景观的改扩建以完善古镇缺失的功能;“艺术性”是指运用调和或对比的手法,提取古镇建筑景观的特征符号,实现符号在总体内各部分的完整统一或是在统一下的有秩序变化,其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对城市记忆“像”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修缮、调和、对比和转化等手法 。
修缮:包含两种手法,即修复和修补。修复指的是对文物类建筑景观的修复,对其进行的修复必须完全保护和再现文物类建筑景观的真实性,包括建筑景观所体现的审美与历史文化价值,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而修补是针对大多数普通历史性建筑景观的修缮手法,国内外大多采用的是现代化的新材料与新形式对缺失部分进行修补,将之与原有的形式明显区分开来,形成具有当代特色的新形式。
调和:是对古镇建筑景观的整体采用连续、相似的手法进行设计的改扩建,强调整体的完整性,根据对改扩建不同形式的特征又可分为按照新形式进行的调和或按照旧形式进行的调和。顾名思义,按照新形式的调和就是将原有的旧建筑景观形式在可被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更新,与新形式的建筑景观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调和风格;按照旧形式的调和就是立足于原有的建筑景观形式,运用类似的视觉感官材料与工艺以及空间尺度的划分,将现代新的景观元素添加在原区域内形成整体统一下的不同性,实现对区域内原有历史文化氛围的延续。
对比:是指在保持原建筑景观在区域内地位不变的前提下,运用大小、颜色、材料与工艺的手法对新旧形式进行对比,在突出主体的同时又增加了设计的层次感。在对新旧形式的对比中同样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以旧形式为主体,新的建筑景观形式以片段点缀形式出现;二是由于旧建筑景观形式保留较少,多以新的建筑景观形式作为整体的主体,旧形式在内部穿插相接,产生一种在破败地块上生长新生命的美感 。
近年来,国内对滨水码头建筑空间的关注日益增长,有不少城市已经进行了尝试,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如上海的复兴东路码头和浦东民生码头、厦门的和平码头和鹭江道滨海区改造、成都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等;国外保护性再利用的案例如英国伦敦道克兰码头为当时整个伦敦的工业中心和就业中心,后由于英国制造业和运输业的衰败,码头区内的老码头逐个宣告关闭,在随后的17年时间里政府牵头,开发商分三个阶段将废弃的老码头区改造成为一个全新的金融、商业和商务区;新加坡克拉码头原是一个传统的二手贸易区,由于定位模糊,水岸功能缺失,所以将之改造为一个旅游商业中心,改造后的码头不仅丰富了区域的文化活力且提高了区域的文化品位 。
浏河古镇作为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要载体,是城市记忆的体现,是将历史关系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产物。在对浏河古镇居住空间适老性改造时,凝练古镇的传统符号,将空间符号、色彩符号、装饰符号的内涵与现代功能、材料、技术动态结合,既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满足视觉审美要求,最重要的是增加了空间的亲和力,提高了地域性和传统性的辨识度。研究浏河古镇的保护性再利用,特别是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急剧更新的当下,对苏南地区的古镇研究以及适老性空间再利用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古镇保护更新为目的,重构历史文化空间,再生城市记忆,提升古镇居民生活品质;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引,重塑地方特色,寻求价值认同,带动古镇经济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