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卓么
新时代青海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拉毛卓么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大局,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青海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战略任务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采取各种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铸牢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供保障。文章通过调查青海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探讨青海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青海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做到和睦相处,团结共进,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1]。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2]习总书记的这些讲话,为青海各高校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新内涵、指明了新方向。
高校作为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的前沿阵地,担负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使命。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类矛盾和隐患频频出现。受到西方敌对势力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冲击,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受到影响,进而产生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宗教思想,不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只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青海各高校全面普及,使高校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及时排除校园内各类危害民族团结的安全隐患,才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领会 “三个离不开”、增强“五个认同”, 将其转化到行动上来,认识自身所肩负的责任,积极为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做出应有的贡献,自觉成为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排头兵,从而使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屏障。
青海各高校担负着为青海民族地区发展大局服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其承担使命、勇担责任的核心要义。相对于内地其他地方的高校,青海高校由于身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生源覆盖面广等的特殊性,并且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风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经济条件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要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高校成为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契合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促进青海高校的发展 。
青海高校生源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三观”还不太成熟。多元文化环境和复杂的网络信息,容易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产生一些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想法。在高校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这些困惑,提升他们在复杂环境中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各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使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坚定五个认同,感受到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休戚相关的共同体,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决心,为将来成为坚定五个认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近几年,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度重视,青海各高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各个维度稳步推进,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归纳总结。
1.高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强
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青海高校自身的努力下,青海各高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度显著增高。本人随机抽取青海几所高校的300名学生为样本,其中汉族学生80位,占26%,藏族学生100位,占33%,回族学生50位,占17%,蒙古族和撒拉族学生各20位,占14%,其他民族的学生30位,占10%,调查其所在高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问题的关注度,有52%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视,有41%的学生认为重视,有4%学生认为一般,仅有3%的学生认为不够重视(见图1)。可见,进入新时代,青海各高校对此项工作的关注度显著增强。
国家层面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青海教育厅也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高校要求师生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家、政府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青海高校各族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的了解显著增强,增强了对“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等具体内容的认同度。调查结果分析得出,24%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知识非常了解,46%的学生认为比较了解,20%的学生表示一般,仅有10%的学生表示了解很少(见图2)。由此可以得出,青海各高校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显著增强。
3.坚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了让各族学生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青海各高校在加强理论灌输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各族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浓厚的氛围中加强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调查结果分析显示,89%的学生反映自己所在高校开展过民族文化活动,并认为此项活动对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只有6%的学生认为没有开展过此项活动,并觉得没有任何意义;由于调查对象中包括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因此有5%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见图3)。由此可以看出,青海各高校都积极开展了民族文化活动,在帮助学生了解多样的民族文化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1.部分师生重视度不高
部分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不甚了解,对此项工作不太重视。由于青海各高校的民族学生占比较高,受所处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影响,部分学生汉语水平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不高,对其相关理论和知识了解相对匮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有待进一步强化和深化。另外,没有形成相应的教育体系,主要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选修课中,学生不太重视,只追求期末不挂科,对相关理论的掌握度不高。调查发现平常非常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的学生只占总数的12%,54%的学生表示不关注,13%的学生表示完全不关注(见图4)。可见,部分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度不高,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2.相关活动学生参与率有待提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和内涵,高校会通过开展某些活动进行宣传,但一些活动没有体现出本地特色,没有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活动不够生动有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学生参与率较低,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调查发现能经常参加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的学生只占总数的7%, 60%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见图5)。可以看出,高校所采用的宣传方法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效果不太理想。
3.课程教学融入不够
虽然青海各高校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这门课,但其他专业课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融入较少。思政理论课对增强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青海各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内容多、可利用的资源少,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师只能在某一章节中穿插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所采用的授课方式也是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没有拓展延伸,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由于青海高校的部分大学生汉语理解能力较差,可能会降低教学效果。此外,除了思政理论课以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培养还只是类似选修课等方式,起到的作用有限,调查发现50%的学生反映学校所开展的相关民族理论课程都是选修课(见图6),且教学方式单一,未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没能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和人力投入,提供宣传场所和资金。政府应加大对地方各高校的教育投入,为高校顺利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提供财政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其次,高校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思政理论课的知识传授,应当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高校要主动挖掘社会资源,给大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知生活,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培养正确价值取向。最后,鼓励社会各类组织、团体和企业助力大学生成长活动,呼吁社会各界热心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让其接受良好教育,使其健康成长。这样形成良性互动,使大学生怀有感恩的心,更好地回报社会,对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情感、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3],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顺利展开。
首先,高校可以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领导小组,由校党委牵头,成员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干部。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要明确第一责任人,找准各自定位和职能,分工明确,全员参与,建立合力育人的培育机制[4]。其次,高校要强化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交往,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从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让各民族学生之间消除隔阂,相互理解,对各种问题形成共识[5]。除了在教学与管理中推动学生的交流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如推动建立各民族学生混编的交流小组,举办民族知识竞赛、文化讲座等。最后,利用校园内广播站、文化长廊、学生社团等各种宣传途径对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核心课程,学校要充分发挥这一核心课程的作用。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较多,相对抽象,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效果会不太理想,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思政理论课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在引领学生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学校应安排专业的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将“五个认同”纳入课程体系。最后,充分挖掘当地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典型案例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精神、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内容,将其编入教材。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让他们自发的认同中华文化,进而不断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
[1]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新华社,2016年8月24日.
[2][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3月7日.
[3]刘吉昌、徐润.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思考[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01):79-84.
[4]刘 迪.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06):243-244.
[5]朴芙萱.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J],才智,2018(22):186-187.
(责任编辑:张宝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