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茉蕾 马力群 李华
非特异性腰痛是指排除明确的疾病或病理变化所引起的腰骶部疼痛或不适感,主要病变部位局限于脊柱及周围组织,大多患者病程迁延难愈,病情易反复发作,与年龄、遗传、职业、气候等因素有关[1]。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属于中医的“腰痛病”“筋伤病”的病症范畴,其病因复杂多变,多由气血虚损、肾虚体弱、六淫侵袭、瘀血阻滞、脉络不通等引起[2]。中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主要手段包括中药、针刺、刮痧、火罐、刺血、推拿、导引术等,治疗的主要原则为扶正固本,补虚泻实[3]。浮针疗法是在局部疼痛周围及四肢皮下组织进行扫散治疗的特殊针刺手段,在治疗慢性软组织疼痛、神经疼痛、躯体疼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4]。推拿是中医治疗腰痛的常用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依从性良好等优点,其辅助疗效获得广大医师的认可[5]。本文拟对4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浮针疗法联合推拿治疗,以期获得更佳的疗效。
选取北京市健宫医院在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5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证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47例,脱落1例,剩余46例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50.83±7.14)岁,病程最小3个月,最大12个月,平均病程(6.83±1.72)个月,体重指数(24.38±1.90)kg/m2,疼痛程度分为轻度13例、中度21例、重度12例。对照组48例,脱落2例,剩余46例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0.16±7.39)岁,病程最小2个月,最大13个月,平均病程(6.52±1.54)个月,体重指数(24.10±1.75)kg/m2,疼痛程度分为轻度16例、中度20例、重度1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文所有措施均经北京市健宫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BJ20190721)。
(1)满足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诊断标准[6];(2)病程不低于3个月;(3)中医符合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标准[7],包括腰骶压痛,痛处固定,有硬结,胀痛拒按,舌暗紫有瘀斑,脉弦紧;(4)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1)严重心、脑、肺、肾等功能不全;(2)腰部既往手术史;(3)腰痛严重双下肢感觉异常,有明确神经根损伤;(4)皮肤病变或破损,不宜进行针刺等治疗;(5)骨质疏松、关节畸形、骨折、马尾神经症状、骨肿瘤等其他骨科病变;(6)参与其他临床试验。
(1)主动退出;(2)各种原因导致失访;(3)治疗期间病情突变,需要改变治疗方案者。
对照组:给予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坪山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1 g,批号:20190920、20200617、20210108),每日1次,每次0.1 g,连续治疗4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浮针疗法联合推拿治疗,包括:(1)浮针疗法:第一步触摸寻找患肌,沿患者腰痛部位触摸,寻找可疑患肌,包括臀中肌、臀大肌、腰方肌、竖脊肌、梨状肌等,以紧僵硬滑为标准;第二步,确定进针点,选取患肌旁5~10 cm的位置;第三部,浮针操作,使用浮针进针器选择进针点快速刺入皮下,沿浅筋膜进针,然后运针,针柄做扇形扫散运动,同时进行再灌注活动,促使患肌放松,每个进针点扫散3分钟,术毕在最感疼痛部位留置软套管2小时,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4周。(2)推拿治疗:首先患者取俯卧位,于腰背骶棘肌运用滚法从上到下实施5遍,运用掌根按揉5遍,促使肌肉痉挛缓解,然后选取腰阳关、大肠俞、肾俞、阿是穴等进行点按,每穴3分钟,然后弹拨患者腰背痛点,反复10次,左右两侧行腰椎斜板法以滑利关节;最后对腰部膀胱经、督脉实施擦法,以透热为度,持续20分钟,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4周。
1.6.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症状分级量化分级进行评估[7],对主要症状进行量化评分,按照轻中重记为1~3分,各症状评分总和为证候积分,拟定:(1)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证候积分降低不低于95%;(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证候积分降低不低于70%,但不足95%;(3)有效,症状减轻,证候积分降低不低于30%,但不足70%;(4)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变,证候积分降低低于3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46×100%。
1.6.2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对比 于治疗前后,运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8],分值0~29分,分为主观症状、体征等项目,分值越低表明关节功能越低。
1.6.3 两组患者主观疼痛对比 对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9],选取0~10 cm的刻度尺,分值越大则疼痛程度越严重。
1.6.4 两组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对比 运用角量器对患者治疗前后四个主要活动方向的活动范围进行评估,包括伸展、侧屈、屈曲。
1.6.5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对比 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时的肘正中静脉血3~7 mL,在全自动酶标仪(风途FT-SY96S)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P物质(substance P,SP)、5-羟色胺(5-hydroxy trptamine)的水平。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mJOA评分明显升高,以治疗组患者升高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证患者的mJOA评分对比分)
两组治疗后的主观疼痛程度(VAS评分)显著减轻,以治疗组减轻的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证患者的VAS评分对比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伸展、侧屈、屈曲的活动范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伸展、侧屈、屈曲的活动范围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伸展、侧屈、屈曲的活动范围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1β、SP、5-HT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L-1β、SP明显降低,5-HT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的IL-1β、SP低于对照组,5-H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证患者的血清指标对比
非特异性腰痛是腰痛中最常见的类型,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普通人正常患腰痛的发病率可高达81%[10]。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导致伤残损失的主要原因,可发生于所有年龄段,是全球疾病负担增多的重要因素[11]。目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原则为减轻疼痛程度,主要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苯二氮卓类药、抗癫痫药、阿片类药物等[12]。双氯芬酸钠能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发挥镇痛作用,还能抗炎、退热,广泛用于轻中度疼痛的治疗[13]。双氯芬酸钠有助于降低非特异性腰痛的主观疼痛程度,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可引起药物依赖性,整体疗效欠佳。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多因患者劳作汗出受风、淋雨受凉,风寒、暑热、湿热等邪毒侵袭劳作后体虚,腰府受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脉络壅遏阻滞;或劳作伤及腰部气血筋络,久病入络,血络瘀阻,不通则痛;或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亏虚,肾精虚损,无法濡养腰部筋脉,产生腰痛[14]。近年来,中医针刺对慢性疼痛的疗效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在腰痛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优势[15]。浮针疗法是传统针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产生的特殊治疗手段,是现代针刺研究针对局部病痛周围皮下疏松组织形成的一种治疗手段。浮针疗法遵循以痛为腧为主要原则,通过局部进针,触达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通过针体的扫散运动,能造成皮下结缔组织的结构变化,产生牵拉和挤压作用,释放生物电,发生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16]。浮针疗法可有效改善局部组织能量代谢,改善血氧灌注程度,清除肌筋膜痉挛,以缓解疼痛。浮针可提高中枢系统内啡肽的含量,促使痛觉纤维传导阻滞,或提高机体的痛阀,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17]。同时本研究联合推拿治疗,推拿直接作用于局部经络腧穴,发挥活血行气,舒筋活络,通经止痛的作用,促使气血运行舒畅。推拿能促使软组织放松,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组织温度,促进变形的软组织复原[18]。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mJOA评分比对照组高,VAS评分比对照组低,活动范围改善程度比对照组好,表明浮针疗法联合推拿可提高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有效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腰部功能和活动范围。
IL-1β能促使金属蛋白酶的释放,导致局部胶原蛋白多糖被大量降解,刺激局部炎症因子的释放,提高疼痛程度[19]。SP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和外周组织中,能传递痛觉信号,还能促使炎症介质的释放,加重神经损伤和疼痛程度[20]。5-HT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疼痛信号的传递,其高表达有助于减轻机体痛觉[21]。结果显示,治疗组的IL-1β、SP低于对照组,5-HT高于对照组,提示浮针疗法联合推拿能调节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血清IL-1β、SP、5-HT的分泌,此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联合推拿可提高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证的疗效,有助于控制病情,减轻疼痛程度,提高腰部的活动范围,调节细胞因子的水平,具有良好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