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论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文化素养培育

2022-03-17 09:23:56徐天啸
英语教师 2022年1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培育育人

徐天啸 佘 军

引言

“课程思政”缘起于习近平总书记(2016)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殷切期望。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作了更详尽的部署,全国高校应此精神,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英语教学作为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人文性、国际性的特点,在思政育人中,其作用不可或缺;同时,立足我国传统文化,感受异域文化底蕴,对文化素养培育大有裨益。

一、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鉴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重大意义,许多学者对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深度思考与研究。文秋芳(2021)对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设计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框架,横向维度阐述了思政的范围、任务和策略,纵向维度提出了思政链;杨华(2021)以外语课程中的“外语讲述中国”为切入点,探讨了外语技能与文化意识共同提升的教学实践;潘海英、袁月(2021)探讨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也有学者尝试将思政教育融入混合式教学(岳曼曼、刘正光 2020),但迄今鲜有学者关注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文化素养培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根本。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语言,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文化素养体现英语学科的价值取向,将文化素养培育融入语言教育,融入高校英语大思政,帮助和引导学生感受、体会语言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社会价值意义,是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英语课程思政对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指把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可以通过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讲述鲜活案例启迪明智或拓展各个不同方向的教学路径,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自然也包含文化素养培育的要求。大学阶段是融会贯通各种文化,拓展知识与技能,学会情感与表达的英语学习黄金时期,也是大学生认知智力与情感智力的共同提升阶段。英语课程思政与文化密不可分、环环相扣,对文化素养培育起关键作用。

(一)丰富可挖掘的育人元素

从英语学科的视角来看,英语课程思政与文化认同、文化交融和语言内涵密切相关,英语学科所涉及的文学、语言学、翻译等子学科所展示的语言世界观拥有内在联系却各有千秋,语言材料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十分充足。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途径培养人”,要回答这个问题,高校英语教师要擅长整合所属子学科的育人元素,这些育人元素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而育人元素中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则是传递和培育文化素养的有效载体。

以英语翻译类课程为例,翻译教育教学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之间的转换交流,翻译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是文化认知能力的提升,翻译课程思政中含有文化负载非常强的育人元素。例如,可选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学习强国”电台板块英语新闻纵贯线、《中国日报》等作为学习材料,或从《楚辞》《论语》《弟子规》等文化典籍中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饱含民族文化印记的元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品格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真正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

(二)有机可融合的鲜活案例

当前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所选择的教材具有涵盖面广、编写方法多样、编写内容不吝局囿的特点;英语作为一门高校通识类课程,其教学开展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自由度相对较高,对不同编写体系的课程教材选择并无明确限制。因此,在高校课堂所使用的教材中,常常能发现思想内容丰富、融合中西、彰显智慧的经典散文和感人故事。这些散文和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传递人文与思想,将案例与思政融合,即可育德于无形,实现文化素养培育。

“文变染乎世情”,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萃取时代精华的产物,是书中可以看见的世界图景,社会文化信息蕴含其中。以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综合英语”课程为例,何兆熊等人编写的《综合教程》(An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广受好评。其主题囊括社会生活、人文生态、政治历史、情感关系、道德修养等八大类,文章素材丰富,篇幅适中,以字传情。英语教师若能利用好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聚焦价值观塑造,不仅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思政教育,还能拓展语言的工具性和文化内涵,并传递给学生。

(三)多元可拓展的教学路径

英语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一种“基因式”的融合。这就要求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发展为一种隐性教学,其实施路径有两种:教师设计显性,学生学习过程隐性或教师设计隐性,学生学习过程也隐性。其教学可以是通用英语教学,受众是公共基础课学生;也可以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如医学英语、翻译英语、教育英语等,根据教学受众的不同,教学路径也各有不同。

对通用英语教学,除了常规的技能传授,如通过教学让学生达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要求外,还包括对普适的人文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善美等优秀品质的培养。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以教育英语为例,它是为了培养英语教育人才,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幽默、诙谐的个人经历讲述、链接情感的典型故事分享等传递教育理念、职业素养、价值观等,教会学生从“其身正”出发,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将来成为“大先生”打好基石。

三、英语课程思政融合文化素养培育的实施策略

课程育人的本质是融合“课程”和“育人”两个元素,在实现领会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引领,实现以文化人。课程依托教材,教材是课程思政,也是文化素养培育的出发点,优秀的教材能充分激发学习者的潜力(Tomlinson 2011)。因此,进行基于教材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对课程本身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

(一)精准适度,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具有靶向作用,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因此,英语课程思政融合文化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精准、适度地确定教学目标。精准、适度意味着从整体角度全面把控教学目标,让语言教学与思政教学相契合,而不是分离“语言”和“思政”,把课程思政弄成“两张皮”或“盖浇饭”(文秋芳 2021)。要实现育人、育才与育德三位一体,把握语言教学这个基础,延伸、引领课堂至生活世界是必由之路。

以《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重排版第二册第九课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为例,该文描绘了一个处处美好的乌托邦式城市Omelas,但这个城市的幸福美好是以囚禁一个无辜孩子为代价的。这个寓言故事一直被当作哲学思想经典,但文学社会价值常常被忽略。寓言中设立的“孩子”的形象所引发的读者对社会的思考是一个好的思想点,但绝不止步于此。教学目标可以放在任何幸福都不止于表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在探索建立更美好的世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立意上。如此,教学目标既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实现了思政与文化素养培育的糅合。

(二)互融契合,整合教学内容

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容分为两个板块:学科知识和人文思政。学科知识板块致力塑造学生学科知识体系,培养专业技能;人文思政板块致力正向价值塑造、学生思辨能力、文化素养培育。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精选教学素材,进行必要的增添或者删减,用契合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身临其境,感受社会文化,达到思政教学以文化人的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必须是相辅相成、互融契合的,而不是割裂和孤立的。

以《高级英语阅读》(Advanced English Reading)第一课Dad为例,这是一篇不足千字的叙事性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作者从童稚到长大成人父亲形象在他眼中的变化,以及他与父亲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该文章细节描写精湛,朴实却不平淡,没有明确点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却处处传递着父子温情。学生可以通过细节描写的学习,赏析词汇运用,分析句子连贯,学习如何以文传情。在语言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自然引入“亲情与爱”“人文关怀”等话题,启发学生及时表达对身边人的爱,懂得“共同成长、父母会老去,但爱不会褪色”等。

(三)动态渐进,协调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的“动态渐进性”体现在教师把教学流程设计成动态“支架”,以有形却又无形的框架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步骤,领会学习内容。例如,可以借助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修辞学理论——逻辑连贯(logos)、以情动人(pathos)、信誉人格(ethos),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采用步步深入的方式教学,促成产出。在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强调把思政教学有机嵌入基础教学流程,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升华人文思政要素,产生文化内驱力。

以《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重排版第二册第一课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为例,这是一篇人与自然题材的记叙文,作者以第一视角记叙了飓风来临前、后的一系列事件,详细描绘了飓风来临时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渡过难关的场景。语言教学目标是了解记叙文写作手法,梳理事件发生顺序;思政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并融入“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流程设计可以从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脉络到情节赏析、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作者情感,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为学生搭好学科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政教学和文化素养培育。

结语

英语课程思政融合文化素养培育的实施,即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纽带,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把控缺一不可。士以弘道,文以载道,文本蕴藏智慧,而以文化人是每一位高校英语教师肩负的使命、承担的责任。诚然,这是一个需要花费诸多时间与精力且有难度的过程,但只要多下苦功、多钻研,必然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实现价值观塑造,使其成长为兼具国际视野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