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彬
胃癌是指黏膜及下层发生癌性病变,属胃肠道疾病,常见于临床,为一种恶性肿瘤,EGC 早期症状不明显,待发现时,患者已错失治疗最佳的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生活质量。最近几年,随着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内镜技术,EGC 的诊断率持续上升[1]。据统计,既往临床EGC 的诊断率约为5%,现升至40%~50%,确诊后经对症治疗,约90%的患者存活率可达5 年,显著提高了术后患者生存的质量。临床既往常以胃癌根治术治疗该疾病,传统外科手术破坏了胃的正常解剖结构,术后会产生较大的创伤,不利于术后恢复,影响疗效。ESD 属微创新型治疗手段,其发展基础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该术式治疗效果与传统外科手术十分接近,同时对EMR 手术适应证做出了延伸,完全治愈率显著提高,癌细胞残留减低,远期复发率降低。故本院选取2019 年4 月~2021 年1 月接诊的148 例EGC 患者展开研究,对比ESD 与常规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1 年1 月在本院就诊的EGC 患者中选取148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74 例。对照组,男41 例,女33 例;年龄43~75 岁,平均年龄(55.1±7.9)岁;肿瘤直径0.8~2.5 cm,平均肿瘤直径(1.4±0.7)cm;病灶:胃角23 例,胃窦36 例,贲门胃底15 例;病理类型:未分化12 例,中分化27 例,高分化35 例。观察组,男42 例,女32 例;年龄41~77 岁,平均年龄(56.2±8.0)岁;肿瘤直径0.9~2.6 cm,平均肿瘤直径(1.5±0.6)cm;病灶:胃角25 例,胃窦33 例,贲门胃底16 例;病理类型:未分化14 例,中分化28 例,高分化3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与EGC 相关诊断标准符合;经检查胃镜、超声内镜确诊为EGC;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了本次研究;均认真阅读了本次研究相关资料,同意加入。排除标准:存在器官或淋巴结转移者;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肝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者;存在麻醉药物、手术药物有禁忌证者;一般资料缺失,难以完成手术、随访者[2]。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全身麻醉后,常规开腹,病灶位置若在胃中上,则需开展近端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病灶位置若在胃下部1/3,则开展远端切除术,以病灶实际位置为依据开展淋巴结清扫术(D2)。观察组给予ESD 治疗,以丙泊酚行静脉麻醉,病灶位置确定后,在其外侧5 mm 处做好标记,借助微探头超声内镜明确病灶定位,取1 ml 0.0005%肾上腺素、5 ml 靛胭脂、5%果糖、100 ml 10%甘油、生理盐水,混合后,于黏膜下层部位取标记点,开始注射。待病灶充分隆起,以IT 刀环形切开该位置,并以透明帽多次注射,将黏膜下肿瘤位置充分分离,直至将病变位置完整切除。病灶完整切除后,行预防性止血,对切口显现血管行止血操作,显露血管面积若较大,可以止血夹夹闭血管,帮助止血。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对比两组疗效 以相关文献为依据评定临床疗效,完全切除肿瘤,癌细胞阴性时间>1 个月,即为完全缓解(CR);癌细胞阴性时间≥1 个月,肿瘤面积缩小>50%,即为轻微缓解(MR);癌细胞阴性时间>1 个月,肿瘤面积缩小≤50%,即为部分缓解(PR);肿瘤无变化,即为无效(NR)[3]。总有效率=(CR+MR+PR)/总例数×100%。
1.3.2 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 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进食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等。
1.3.3 对比两组1 年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包括穿孔、出血、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1.9%高于对照组的7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进食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两组术后1 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低于对照组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n(%)]
EGC 临床症状早期不明显,病情发展存在隐匿性,大部分患者发觉时已达晚期,且此类患者多存在消化道疾病史、胃癌家族史等,因此,给予其有效、及时的治疗,可显著提高其长期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作用十分关键。临床当前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原则对EGC 展开治疗。治疗发展性胃癌最佳的手段即为传统根治术,但此术式极易产生较大创伤,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伴随着最近几年持续提高和改善的诊断技术,胃癌的检出率有效增加。
ESD 属新型治疗手段的一种,该术式建立在微创技术前提下,借助内镜全面切除消化道黏膜的病变,还可彻底清扫部分黏膜下的病变,对癌变细胞实施根治,临床疗效提高。本文结果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1.9%高于对照组的7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与外科手术相比,ESD 可使EGC 的治疗效果提高。高杨等[4]研究结果显示,其文中选取120 例EGC患者展开对比研究,外科组给予外科传统手术、ESD组给予ESD,结果显示,ESD 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外科组的7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文数据基本相符,证实了本文的可靠性。ESD 适应证包括[5-8]:①病灶>2 cm,分化型无溃疡的黏膜内癌;②病灶≤3 cm,分化型有溃疡的黏膜内癌;③病灶≤2 cm,未分化型无溃疡性病变的黏膜内癌;④病灶≤3 cm,未分化型无溃疡性病变的黏膜内癌。与外科传统手术相比,ESD 优势在于术中较少的出血量、较短的手术时间等,治疗后,与外科传统手术相比,其胃肠道功能恢复的速度更快[5]。本文结果中: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进食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与外科传统手术相比,ESD 可使手术时间缩短,切口缩小,术中出血量减少,还有助于快速恢复胃肠道的功能。
穿孔、出血等为EGC 常见的围术期并发症,ESD经电凝止血等手段可快速止血,出血等并发症减少,同时以钛夹封闭可有效预防穿孔等并发症出现,所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本文结果可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低于对照组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相较于外科传统手术,ESD治疗EGC 的安全性较高,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远期疗效与外科手术等同。在高杨等[4]研究也曾指出,ESD 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外科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SD 组1 年复发率6.67%与外科组的5.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文数据基本相符,验证了本文的真实性,同时也证实了EGC 治疗时选择ESD 的疗效较外科传统手术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EGC 选择ESD 治疗,与外科传统手术相比,疗效更为显著,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减轻手术创伤,有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与外科传统手术相比,远期复发率无差异,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