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丹心(皮皮电影)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来第一部以这场战役为主题的战争电影,其战争场面恢宏大气,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刻画细致鲜明,是那个年代难得的红色经典。一首《我的祖国》波澜壮阔又饱含深情,至今仍被中国老百姓传唱。
1952年10月14日,朝鲜半岛中部的五圣山南麓,美军调集了320门大炮、47辆坦克、50多架飞机,对着上甘岭高地上3.7平方公里内的志愿军阵地发起了狂轰滥炸。轰炸持续了整整一小时,平均每秒落弹6枚,志愿军在坑道里感觉就像驾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里颠簸。
随后联合国军出动,对着志愿军阵地发起了轮番攻击,但志愿军两个连用生命死守阵地。此后双方接连补充兵力,一场高地战斗逐渐演变成一场历时43天的大规模战役,期间敌军陆续发动冲锋900多次,最终志愿军以4.3万的兵力,挡住了6万多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
这一仗把我们志愿军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战役也逼迫联合国军停止了进攻,不久后志愿军由守势转为攻势,战争天平也开始向志愿军一方倾斜。
1953年7月,参战双方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宣告抗美援朝胜利,而我们的志愿军直到1958年才全部撤回中国。
1956年,朝鲜战争的硝烟还没有完全退去,上甘岭战场上依然是满目疮痍,保留着当年鏖战1个多月留下的痕迹。
影片拍摄极为考究。如果说好的故事是一部战争电影的内核的话,那战争场面的打造就是电影的硬件配套。摄制组对战争场景的呈现一点都不含糊,在安东地区找到了一个与上甘岭地形极为相似的山头作为拍摄地点,还铺上了一层从上甘岭捡回来的弹壳。电影中的重要场景,上甘岭597.9高地上的坑道也是由人工打造的。虽然和真正的上甘岭坑道相比没有那么潮湿,电影还是用大量情节反映了当时志愿军战士们断水断粮的恶劣处境。
由于联合国军用火力封锁了上山的补给线,每往坑道送一次食物与饮用水,就要冲过10多道封锁线。当时运输人员的伤亡高达1700多人,只要有人能够送进哪怕一个苹果,都能立二等功。电影中炊事员老王就给战士们送过一次物资,里面还象征性地出现了两个红苹果。当年记者采访时曾拍下一张模范卫生员陈振安在石缝下接水以供战友们饮用的照片,电影中也有对相关情节的高度还原。
《上甘岭》影片时长达124分钟,这在那个时代难以想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电影主创真是殫精竭虑,将其当作一项极其光荣和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在那个淡泊名利的年代,这些红色经典的背后无不渗透出主创人员竭尽所能贡献的精神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如《上甘岭》这样的革命经典电影之所以至今仍未过时,正是因为它们都凝聚着那个时代电影人的心血。
(文章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