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大背景下,中国山水畫可大概分为三个阶段:1911年至1949年为复古阶段,1949年至1966为师法自然阶段,1976年至2000年为复古与创新阶段。第一阶段即复古阶段的山水画大师大多以古人为师,如张大千、黄宾虹、金拱北、吴淑娟等均以古人笔墨作画,极少有创新。第二阶段师法自然的画家主要以新生活为动力,“创新”、“深入生活”是创作者的追求。傅抱石的“抱石皴”已日渐成熟;刘海粟的泼墨彩也具有一定艺术影响力;黄宾虹在先贤基础上创造出浓重浑厚、乌黑发亮的山水画;李可染在继承黄宾虹墨法的同时,将西画中的“光”运用在山水画中,极具创新性。第三阶段复古与创新阶段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这一阶段大批画家受黄宾虹和李可染风格影响,同时在受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下做着各种创新的尝试。
在20世纪山水画的演变及价值观念中梳理,便可发现以笔墨个性为终极判断的传统山水画在不断失缺历史的空间,价值观念的不断迭代意味着笔墨个性的疏离、扬弃或叛逆。而黄宾虹正是在20世纪山水画发展的曲线中传统的起点。黄宾虹的山水画总体上是传统的,而他对于中国画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在于笔墨语言百科全书式的贡献上。黄宾虹不仅在理论上总结了中国画的用笔“五法”和用墨“七法”,而且在实践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特别是“积墨”与“宿墨”的突破性与创造性,形成了他特有的浑厚华滋的笔墨个性和精神境界。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于笔墨之“法”与“技艺”,使他的笔墨语言获得了超越自然形态表达的独立性。在他之前还鲜有人让笔墨语言如此自觉地成为绘画的主体。赞成传统的人,欣赏他的笔墨气韵;喜欢现代的人,则能于其粗头乱服的涂抹中,窥见与欧美现代艺术合拍的东西。黄宾虹艺术的这种超越性,正是从语言的突破和语言的自主意识——艺术本体的角度建立的;也因此黄宾虹可以作为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断点来讨论其之后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为何在黄宾虹之后的山水画新发展中主要以李可染为例来谈山水画的新发展?美术史家朗绍君在对20世纪中国画坛诸流派做了如下分类:1、传统型: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等等;2、泛传统型:高剑父、高奇峰、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吴冠中的水墨等等;3、非传统型:林风眠、吴冠中的彩墨;赵无极、朱德群的抽象水墨,以及现代的“实验水墨”。李可染可谓是将西画创新融入国画第一人,由此开启了国画山水与西画相融的新发展境地。李可染师承黄宾虹,黄宾虹在笔墨的造诣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但他的山水画造景、用笔、用墨过于机械,特别是造景能力的不足,作品形式的雷类同已进入程式化,例如左高右低的布局,前景三四颗树,圆圆的山头等为常见形式,构图造景单调。而李可染作为山水画家,其对西洋画的研究颇深。20世纪40年代李可染涉足山水画坛,他在造景布局等方面较其师成熟很多,画面把握也青出于蓝,画面多见创造,可以说西洋画成就了他。李可染对于山水画的革新远超其前辈画家,前人或多或少在笔墨、线条、光影、题材、内容、风格上仅占一二,而李可染是完全革新,将中国山水画发展出新的方向,当然其最主要的还是将西方绘画思想融入山水画中。
在写生中尤为明显的凸显了李可染受西画的影响。李可染探索了一套写生的原则与方法,大体是:1、对景写生:起稿、落墨、完成,都是在室外对景写生完成,这大不同于只看不画,只勾速写不落墨,只画大概不完成全部的传统写生法。2、写生与创作统一:忠于感觉、对象,也组织、剪裁、强化,画所知所想.把写生与相当程度的创作融入同一过程。这较多地汲取了传统的方法和观念,不同于西画的一般性写生。3、写生之前要联想意境:即李可染说的先“对景久观久坐”,一方面发现对象,身入其境;一方面触动联想,思与境偕。李可染在写生中不脱离生动的感受性。模仿复古作品,由于缺乏直观感受,只是重复别人,几乎不能比慢枯燥、单调和千篇一律,如其师黄宾虹。画家只注意“体”、“法”,远离了自然的生动和具体,技巧再高、再完备,也很难画出生命的活力。以写生为基础的李可染山水,全然是时代发展中的山水画的另一个面貌;不脱离生动的直观,不丢弃从自然中得来的新鲜感和具体性。为了这一点,李可染抛弃了古代山水画的种种程式——各类勾法、皴法、描法以及构图法。“把临摹前人得来的一套方法放下,从对象中挖掘新方法”,李可染所确立的这条原则为摆脱陈旧和僵化找到了山水画发展的新出路。
在找到新出路的同时,一大难题便是形式语言!西方的语言如光色法、素描能描绘出真实性与具体性,但又缺乏中国特色。这一矛盾最尖锐的集中在形象的真实性与笔墨形式的关系上。亦写由传统临摹出生的画家也做过尝试,但他们尚未获得前者,有急忙退到了后者的位置。尽管西画绘画要素融入国画已过多年,由此引出了的问题却仍在持续:李可染将国画山水与西方绘画表象相融的先例是对还是错?中西方文化思想上的差异是否对于国画的新发展起到本末倒置的作用?20世纪后水画的发展已然大步朝前,“抽象水墨”、“实验水墨”、“新水墨”等等已然脱离了中国传统笔法、墨法、章法的束缚;散失了笔墨的韵律。如今不仅仅是中西方绘画方式的碰撞,而是西方艺术思想对中国水墨发展的猛烈冲击。在未来我们该如何把握山水画的发展,也许是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旋(1998.6—),男,汉族,籍贯:江苏省宿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