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本细读的诗歌范式

2022-03-03 18:35:47陈妍字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

陈妍字

摘 要:在阅读和评论诗歌的过程中,诗作自身的个性化质素、内容与特点影响着文学接受。读者们普遍感觉阅读一事易,分析与解读实难,故而亟待文学评论家能够提供一种学理性的评论和解读范式,引领诗歌评论趋于专业与理性。本文试图从林亨泰所著的《二倍距离》与熊秉明所撰的《你的诞生已诞生》出发,通过对照分析探寻文本细读的诗歌范式,期有所得。

关键词:文本细读;诗歌范式;《二倍距离》;《你的诞生已诞生》

有别于小说、散文等文体,“言约旨远”最能囊括诗歌独特的审美品格。诗歌语言往往高度简洁凝练,意义内涵却无比深远。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中,诗歌向来占有一席之地。新文化运动的肇始令现代诗歌大力挣脱传统诗歌的镣铐,新诗应运而生,诗歌流派也日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与此同时,活跃于文坛的现当代诗人秉持着各异的诗学主张,推动着新诗的成熟与进一步发展。文学作品的涌现伴生着相应的文学批评。在对诗歌进行赏析与评论时,中西方学界普遍遵循言、象、意这个框架结构进行。言即语言,囊括了语音、语义、语法、修辞等内容,象即意象,意即意义或涵义,三者相辅相成,成就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林亨泰,中国台湾现代派诗人,他创作的《二倍距离》体现了“汉语修辞与造句规律的破毁和通过这破毁造成的新的诗的意味”。乍一看,相同字词的堆叠嵌套,高频的循环复沓,似简实繁的时空意象建构,我们会发现这首诗读起来特别拗口,理解起来也有难度。作为台湾现代派领军人,林亨泰笔下的诗篇往往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对于寻常读者来说,林诗晦涩难解,有着明显的距离感,《二倍距离》更是如此。

《二倍距离》的诗行(除最后两行外)都不符合常规的语法结构,是故解读的首要任务是把拗口的诗给读通读顺。我们不妨抛开诗行,取消句读来分析第一节的内容,“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的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的你”。这显然称不上一个独立的句子,勉强算作一个特别冗长复杂的定中短语。其中,虚词“的”是典型结构助词,作为定语标志而存在,这也使所有修饰落脚点都在于中心语“你”。 其次再观具体定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你”呢?是“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是“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的你”,异常的复沓循环强调了某种意指,大大增强语言势能。

剥离完语言的外在形式,可以提炼出两个要点:你的诞生已经诞生,你的死已经不死,这也恰恰抛出了诗人林亨泰的对生死命题的哲理思辨。生命的诞生有很多个节点,“你”起初只是成功受精的胚胎,又渐渐发展成孕育于母体但尚在腹中的胎儿,继而成为顺利降生的婴儿,这是肉体层面的诞生。当“你”不断地和现实发生联系,渐渐拥有自我与生命意识,这是灵魂层面的诞生。“你”逐渐长大,开始懵懂知晓并接受肉体的消亡是必然的,从而转向对精神与灵魂永不死灭的追求,正如臧克家所写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样,实现了“你的死已经不死”。

对《二倍距离》第二节的分析解读依旧采取与上文相近的方法。“与”作为连接词而存在,诗人将时与空相互串联,铺展开立体的图景。“一棵树与一棵树间的一个早晨”,更像是诗人林亨泰描绘的晨景空间——纵是树木亭亭如盖,晨起阳光投射到地面,穿越过树林间隙,总能窥见细碎的光影,时间相对静止于此。“一个早晨与一个早晨间的一棵树”,一个早晨与一个早晨间隔着日夜,时间的流驶刻画着树的年轮,早晨象征着生机,一棵树能不断逢见早晨,是安稳且幸运的存在。

诗歌的最后两句紧紧扣题,“那距离必有二倍距离/然而必有二倍距离的”。这句话单独看有些费解,联系前文则豁然开朗。按照一维的思路理解,“你”处在一个漫长的人生轴线上的中点,从“你”所在的位置出发,无论是前溯两次意义不同的诞生,还是预想肉体凡胎的死与精神的永不死灭,其实都隔着二倍距离。一棵树和早晨,象征着空间与时间,空间上一棵树的成长必然伴随着时间上一个早晨与下一个早晨的轮替,二倍距离照样适用于此。

在众语杂生但诗歌批评理论尚未集大成的环境中,尤其是在缺乏相关参考文献的情况下,若想对诗人的某一具体作品进行详解,无疑是难的。好在熊秉明先生早已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林亨泰老先生的《二倍距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研读的范本。相较于前文笔者的片面解读,熊秉明撰写的《你的诞生已经诞生》则更为专业和理性。这篇论文从诗歌的结构入手,对诗句的语法构成和诗意进行深入解读与拓展,只言片语不足以体现《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妙处,我们具体来看其行文。

首先,论文开篇明义,明确指出分析这首诗的两个轴心——内容和语言,继而根据诗歌的结构提炼出关键,将其连缀拓展成句叙写诗的大意,明确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学界对诗歌的解读只提取关键词,少铺陈多议论,强调对诗歌整体概貌进行评论。而熊秉明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将大量的笔墨放在诗歌的细读上。正因为《二倍距离》语法形式上的特别给大部分读者造成了诘屈晦涩的刻板印象,所以作者在这方面下了苦功夫,对诗歌进行了逐词逐句的拆截和详解,可謂不厌其烦。通过分析词性和寻找主词,作者顺利地剥离拆分诗人早已组合好的语法形式,将诗歌的内容和语言化繁为简,便于读者理解感知。

在成功消除了诗歌语言和读者之间的隔膜以后,熊秉明进而阐释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当然首先要立足于作品本体,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在解读遇到困难的时候,适当迁移也是有必要的。作者联系了大量的文学、史学、心理与哲学相关知识佐证自己的看法与论点,这种知识的拓展与迁移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论文的说服力和学理性。

诗歌栖居在扁平的纸上,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寻找人与诗文的交感与共振。面对那些抽象以及难以言明的诗句,读者与作品的共鸣一般是通过具象化的方式来实现的。而形象的思维鲜明体现在《你的诞生已经诞生》一文中,《二倍距离》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想表达的哲理却埋藏在诗语之下,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具象的媒介完成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把悬浮着的哲理融入实际可感的图景、物象与实际事象当中去阐释,使得诗的意旨通过平白如话的方式呈现出来。

当我们自己着手写诗歌评论时,因为力有所不逮,往往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因为害怕露怯往往会回避诗歌的难点和矛盾。然而优秀的论文往往源自成功的质疑,熊秉明针对《二倍距离》的结尾发出一连串大胆地质询:“距离”指什么?两倍距离又是什么?为什么“必有”?为什么“然而”?尽管自己的理解可能和诗人的本意有出入,但又有何惧?故而提笔从容与不畏难应当是每个人进行文本细读之前应当拥有的心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认真做好学问,不规避眼前的困难是进行论文写作的首要前提。

文本细读源于语义学,作为新批评关键的方法论,其所体现的文学追求与现代主义密切相关。现代主义作品新奇怪诞的特质使得学界需要一种动更为细致的阅读方法和更敏锐的观照角度,尽量剔除主观情绪的介入,对一部作品进行完整而有深刻的解读,试图使文本细读趋于客观冷静、系统科学。二十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文本细读逐步成为新诗艺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事实上,文本细读法并不局限于新诗鉴赏,也适用于大部分的文学作品赏析,是中文专业的研究者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阅读对象的选择上,什么样的文本值得被细读?该读经典还是新作?经典是经过文学史筛选与淘洗后的珍珠。时至今日,再回过头去重新审视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家作品,我们逐渐发现有部分经典的文学价值被高估,也有部分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湮没于冗长的文学史之中,成为沧海遗珠。基于此,单读经典是不够的,要阅读经典之外的作品,也要时常阅读新作。只有通过主体的广泛阅读,接触大量的作品,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才能给出个性化的评价。简单来说,读了还想反复读的作品,读了有很大收获的作品,它就值得被细读。确立了细读对象之后,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细读呢?

(一)文本细读应当根植于作品本身。著名诗评家陈仲义提出:“阅读,杜绝文本表层阅读——容易满足一望而知的信息量,而要求从各种维度、各种层面逼近文本内核与肌质。应该说,‘细读’是一种细致、细腻、精致的诠释过程,不主张引入包括作者在内的‘外部因素’,仅仅针对语言、结构、修辞、音韵等文本内部问题展开。”虽然这种表达偏于绝对,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细读基于文本内部的重要性,文本细读必须依托文本来进行,强调沉浸式阅读。

(二)文本细读应当找准切入点。论文写作的重要步骤就是选题,而文本细读就更强调对切入点的找寻。一个作品,当然不止一种诠释的角度,《你的诞生已经诞生》将语言和内容作为切入点,熊秉明的独到见解也启发我们可以在找准关键词,抓住中心句,体会语言表达,明确主要意象,发现主次矛盾的过程中下功夫。只有找准切入点,顺利将文本剥丝抽茧,方能做到层层推进的深入研究。

(三)文本细读必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虽然文本细读强调逐字逐句诠释,但这种解读也并非只在意细节而忽略整体,我们应当立足于整体进行研究,不能随意割裂作品。局部解读和整体解读应互为表里与补充,细读既要抠细节,也要顾整体。以《你的诞生已经诞生》为例,分词分句分节式的解读,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理解作品整体。只有将局部的细节与整体的文本有机联系起来,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文本细读。

(四)文学细读应当不惧误解与误读。辩证看待文本细读法,它的局限和弊端是很明显的,纯粹的细读经常致使文学批评产生误读。正如王先霈先生所说: “如果有谁认为自己确切地理解了李商隐‘无题’诗的含义,那么,他肯定是对李商隐产生了误解。” 除了作家本人,谁人敢宣称自己的细读成果就是作家的本意呢?文本细读不过是极力达成最贴近作者本人的解读,当然这种贴近必然染上读者之己见的主观性。即便这种解读不那么恰如其分,这种不完美也不会折损文学评论的意义。更何况若能引起良性的讨论与论争,引导批评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亦是一桩益事。

参考文献:

[1]熊秉明.你的诞生已经诞生[J].读书,2004(04):27-35.

[2]陈仲义.现代诗接受的难关——细读、变造细读、反细读,及方法[J].扬子江评论,2016(02):85-94.

[3]谢冕.回望百年——论中国新诗的历史经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50-61.

[4]徐玥.“诗歌批评与细读”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4(01):200-209.

[5]阎真.作为一个“艺术至上”论者(创作谈)[J].创作與评论,2013(07):12-13.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 09:55:0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文理导航(2016年31期)2016-12-19 09:18:24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用“文本细读”探讨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2016年38期)2016-11-15 17:49:36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68期)2016-09-21 13:59:02
诗词细读应从细读语言开始
考试周刊(2016年59期)2016-08-23 14:47:33
谈文本细读中教学设计的目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