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宏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委党史研究室
在中国民间,过年时都是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而在我们家,却是晚辈给长辈“敬老压岁钱”。
老妈今年92岁,生在农村,长在乡下,一生在土里刨食,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哥五个抚养成人,吃的苦、受的罪数不胜数。去年春节,全家21口人在吃团圆饭时,大哥突然提议:老妈年年除夕给孙辈们“压岁钱”,咱们哥五个能否给老妈一次“压岁钱”?“压岁钱”寓意祈福、祛灾,作为儿女,我们谁不盼望老妈平安快乐、健康吉祥呢?所以大哥的这一“临时提议”立刻赢得了满屋掌声。于是老妈收到了1万元的“压岁钱”。儿子给妈“压岁钱”,“压岁钱”出现“逆流现象”,这一消息不胫而走,成为全村的佳话。
别看老妈上了年岁,思想可一点也不落后,她把“压岁钱”作为自己晚年的“第一桶金”,开始了“大肆挥霍”。
首先,她拿出5000元,设立“家庭奖励基金”。五个孙辈评上“三好学生”或“优秀班干部”,一人发500元现金或500元图书作为奖励。其次,老妈拿出680元,订了《中国老年报》《辽宁老年》《农民日报》等报刊,办起了“家庭图书阅览室”,在自己增见识扩眼界的同时,还免费给乡亲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和生产技术。再次,老妈拿出1000元,为村里的老年秧歌队购置了团扇、锣鼓、唢呐,全面“武装”了行将“歇业”的老年秧歌队,为村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农闲时节,村里的锣鼓又敲了起来,乡亲们又扭起了欢快的秧歌。村小学的操场地势低洼,一到雨季就成了泥塘,孩子们无法做课间操。细心的老妈早就注意到了这件事,她拿出1400元雇车拉土,垫平了村小学的操场,感动得师生派代表登门向老妈致谢。和老妈住在同一条街上的刘姨自老公病逝后,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日子过得挺紧张。老妈花几百元给刘姨家买了两头猪崽。刘姨和我们家非亲非故,我们对老妈的做法有些不解。老妈解释说:“你刘姨是咱村的特困户,两个孩子又都在读书,日子过得很苦,给她送去两头猪崽,养到上秋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以缓解一下家里的困难。现在中央不是号召‘乡村振兴’吗?我这也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呢!”一席话说得大家开怀大笑,同时敬佩老妈有胆识、有爱心、有魄力、有思想。一个92岁的农村老太太,能够想到“乡村振兴”,这真让我们自愧不如且无比自豪。接着,老妈又买了十几个评书机,送给了村里85岁以上的老年人。看到老人们每天揣着评书机,听得津津有味,我们打心眼儿里佩服老妈:人老心细,绝对是一位“暖婆”。
万元“压岁钱”就这样在一年当中被老妈“挥霍”了。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1万元在老妈的手中竟魔术般地起了“化学反应”,收到了几何倍数的社会效应。乡亲们逢人说项,齐夸老妈是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与时俱进的时代“暖婆”。
老妈的挥霍“压岁钱”之举,让我们哥五个内心深受触动。今年春节,我们哥五个不但照常给老妈发“压岁钱”,而且数额增加了20%。已是一家公司小老板的老妈长孙也参与其中,给奶奶发了一个大大的红包,向这位高龄“暖婆”致敬。受老妈的影响,我们整个家族都开始重新规划各自小家中的“压岁钱”,想方设法让“压岁钱”花得更有意义。老妈,在整个家族中,掀起了一场喜人的“压岁钱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