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建
(高邮市临泽小学 江苏 高邮 225600)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拥有较高要求,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数学教师应当借助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带来内容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与视野,为帮助学生掌握高阶思维学习方式带来保障。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这为教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带来了一定的教学难度。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思维断层的现象,尽管这部分学生在认真听讲但总是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具有难度的题目也回答不出,这是由于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滞后所导致的。学生的思维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衔接,无法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因此,总是出现跟不上学习节奏的情况。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学生就会成为数学教师眼中的学困生。
足够的锻炼机会是拓宽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亦是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不足的重要方式。高阶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想要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明显的进步,就必须要为学生预留出充足的思考与探究空间。尽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实际学情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由于时间限制仍然会出现学生缺乏高阶思维培养机会的教学现状。尤其是当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回答出教师提问的内容时,教师多会让其他的学生来回答或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这种行为不仅阻碍着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宽,也阻碍着学生高阶思维的进步。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来源于学生汲取知识的范围以及对知识的细化处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高阶思维的体现离不开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此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处于 成长阶段,因而无法很好的借助自身语言对数学的公式、概念、内容进行条理清晰的描述。这就造成即便 学生知晓答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总结才能说出来。这种学习状态在一定形式上会被教师认定 为掌握不足、能力不够、思维不灵敏。但不可否认的是缺乏具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困扰着小学生数学高阶思维的进步和提升。
实践教学是强化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就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而言,对事物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是逐渐由直观思维转换为抽象思维的。当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时,教师应当合理的借助教学实践展开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帮助学生在实践学习行为中积累学习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立体化。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活动的可控性太差,加之教学时长不足,因而多是由自己演示实践内容,让学生去看、去复述。这对于学习实践机会本就不多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有害无利的。学生不仅错失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其高阶思维的培养效果亦是微乎其微。
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并不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阻碍着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进步。高阶思维能帮助学生更真实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于认知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能让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记忆等内在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启发。基于此,教师应当注重因材施教,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简易方程》为例,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数学意义,教师:“100-20=80,100-20<90,若是我们将算式列为100-x=80,100-x<90,我们是否能得出x的数值呢?”意在引导学生围绕x进行讨论,深化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理解。其次,教师借助天平为学生展现生活中的方程式现象,带领学生了解方程等式和不等式。再次,教师为学生出示例题,让学生寻找题目中的等式,帮助学生掌握等式的数学性质。例如,7+x=18,50÷5=10,y-21=6,5x=35等等。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预留不同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自行选择作业内容。因材施教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自身的数学思维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发和深化。
教育应当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归纳总结数学知识演变规律的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状态是“一个教什么,一个就学什么”,学生并没有主观学习意识,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佳。高阶思维与人的心理动向有密切联系,这是体现人思维层次的动态过程。尤其是不能对抽象事物和现象拥有直观认知概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看似处于间接性的思考中介,正是帮助学生建立事物联系、梳理逻辑思维、规范认知水平的重要对象。基于此,教师应当注重教育引导,在保证教学整体性的原则上展开教学活动。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10以内的数》为例,首先,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1-9的符号所表达的数学意义,还要让学生知道数字摆放在不同位置所表达的数量也是不同的。在教师看来,这是一个简单的、符合常人认知的学习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该项知识离不开抽象思维的参。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1”代表“1”,“2”代表“2”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就可以邀请学生到讲台上配合自己展开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让学生代表不同的数字,并邀请代表数字“1”和数字“5”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再次,教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教师:“两名同学不进行组合时,分别代表数字1和5,两名同学进行组合后代表数字几呢?”意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字之间的组合关系。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注重引导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的有的放矢,这不仅为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深化,也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单一的教学形式严重地阻碍着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但是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很难发现学生在数学思维上的漏洞。思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的意识形态使学生具备不同阶段的思维水平,将事物进行关联的能力代表着学生对一个或多个对象的不同认识。学生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观察,衔接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对比对象之间的不同特质。这是拓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化和抽象知识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应当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注入趣味因素。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统计表和条行统计图(一)》为例,首先,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调动课堂气氛,教师:“我这里有五种水果,当我念到水果名字时,请大家举手示意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苹果、草莓、香蕉、橙子、菠萝。”教师记录学生的喜好情况后制作成统计表。其次,教师为学生展示数据相同、形式不同的统计表,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大家看第一个表,每个水果下方都有完整的或者不完整的‘正’字,谁来说说这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条形统计图中,哪个水果的票数最多?”学生:“草莓。”教师:“所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最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观看统计图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多元教学形式能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意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更加的充沛。
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纸上谈兵。注重学习成绩的提升,并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想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必须重视高阶思维的培养。高阶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深度学习的加持,这是学生对单一知识记忆到对多个知识对象进行连接和应用的过程。学生能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和审视,通过有效沟通统一合作学习总结出数学知识的演变规律。基于此,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启发,不断完善学生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构建。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为例,首先,教师将毛巾卷成圆柱形,教师:“请大家猜一猜,这个毛巾是什么形状?”由于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毛巾,所以学生能轻易说出答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圆柱立方体,再次提问“沿着圆柱的边缘整齐地画一条线并进行裁剪,我们会得到一个什么形状?”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为学生演示课件,加深学生对圆柱平面图的认识和理解。其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圆锥和圆锥的平面图,让学生根据平面图的形状制作圆柱和圆锥。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两个立方体的特点,还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锻炼。最后,教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为学生演示趣味实验,借助圆锥盛放大米,倒入圆柱中,启发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关系进行探究和总结。重视启发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将得到提升与进步。
总之,高阶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把控好教学节奏,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挣脱思维定势,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学情和作业布置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高阶思维,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散和升华。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学习经验,在总结数学知识演变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强化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进步。